桐城网

 找回密码
 我要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243|回复: 0

[散文] 《怀疑的文化》(四)

[复制链接]

6147

主题

1497

回帖

1万

积分

荣誉会员

Rank: 8Rank: 8

积分
12347
鲜花(22) 鸡蛋(0)
发表于 2018-8-15 11:19:1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怀疑的文化》(四)



天主教就像任何其他名副其实的宗教一样,是一个复杂的群体。数百年来,天主教充斥着大量令人惊骇的恐怖事件:连绵的战争、可怖的审判、极度的腐败以及无边的道德沉默。当然,也有数不胜数的世俗的天主教英雄,近期最突出的例子是诺贝尔和平奖得主德雷莎修女(Mother Teresa),由于她在印度从事赤贫救护和临终关怀的出色工作,使她获得了“民间英雄”的称号。P051

数以千万计的美国人,生活在宗教传统建构的道德知识体系之中,这些道德知识告诉他们,在包括政治生活在内的社会活动中,该如何堂堂正正地做人。这一事实,正是公共言论监护者甚觉尴尬之处。美国大众向往言论自由,厌恶别人的颐指气使。P053

社会学家彼得.L.贝尔格( Peter L.Berger)认为,“教会是关涉社会环境之道德问题的一面镜子”,它在原则上“是靠不住的”,因为它“违反了基督教信仰的核心精神”。I;,然而,贝尔格认为,美国基督教教会,至少新教教会就一直是把教会看做社会道德之明镜的。贝尔格指出,在中产阶级中广纳成员的主流新教教派,的确具有反映其教民之价值观的倾向。在20世纪40 年代和50 年代,形形色色的教会里备受压抑的爱国主义者占据着主导地位,而今天宗派林立的教会往往是坚定的平均主义者的天下,在我看来,二者之间几乎没有本质区别。在这两种情况下,教会提炼出信众们的价值观,并以上帝之名神而化之,从而为信众们打造了一套属于他们自己的正义理念。在这一过程中,信众们并不因此而改变其原有的中产阶级身份,但其政治面貌却与过去那种世俗的中产阶级市民迥然有别。P056

对信仰而言,还有些事情可能比唯我通神的观念更为鄙俗猥琐,那就是神的旨意不是由信仰确定的,而是由他们自己创造出来的。可以肯定的是,在当代阐释学出现了这样一种虚无主义的趋势,阐释学家们认为,对文本的任何解释或翻译都是不可能的,所有读者读到的都不是阅读开始时的文本,而读者得到的文本又正是开始读到的文本。C‘’然而,对于那些自称信仰上帝意志的人来说,至少可以部分肯定:他们陷入了极度虚无主义神学的泥淖之中。就像大多数美国人所深信不疑的,如果存在着一个外在于人类心灵的上帝,如果上帝一直试图与我们沟通,无论是通过启示或别的什么路径,那么人类的任务就必定是发现上帝试图传达给我们的内容,而不是放弃神意的追寻,转而将自己的政治诉求说成是神的意志。政治传教士们,无论他们是来自左翼还是来自右翼,都是些假借神意的高手。他们知道,那些痴迷的信众们相信人类具有了解上帝意志的可能,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很少会听见政治传教士如此谦逊地说:“我不能确定这就是上帝所想要的,但可以肯定地说,这正是我所想要的。”P058

在这个意义上说——作为政治仆役的——宗教,更为经常地活跃在公共场所。这大约是因为神的旨意支持我们的差不多所有的事业,由此可见,宗教在我们的文化中占据着多么崇高的地位。C22]但反过来看,它也可以看做是宗教地位卑下的证据。如果神的话语变成了每一个已知行业服务的工具,那么,我们的社会究竟把宗教信仰的威严和力量置于何地?事实上,我们常常会自以为是地认为,神的话语具有无限的可塑性,它(碰巧)可以支持人类的各项事业,当 然也包括政治在内,因此我们坚信这样一种观念——信仰乃是指引道德的源泉。P063

当宗教由潜在的邪恶势力演变为历史现实时,我们就会更清楚地看到,为什么我们的文化与宗教总是显得格格不人;但是,仅看到某些人借宗教之名所施行的种种劣迹,你就断言宗教本身就是一种邪恶势力,那么,你的这种言论也未免有些偏颇。人类借公平之名所行的种种劣迹,也并非意味着公平就再不值得人们去追求。同样的道理,人类借宗教之名施行了种种劣迹,但这并不能证明宗教就已沦落为一种个人癖好。事实上,将这些劣迹的发生最终归因于宗教,这样做未免有失公正。一般说来,宗教与政府的联合作用常常是这些劣迹爆发的幕后推手,因为,随着那些中世纪常见的宗教武装力量的轰然瓦解,政府就接管了这种统治人民的暴力机器。当然,即使没有宗教势力的协助,政府也干尽了种种鱼肉百姓的勾当,并时刻准备着镇压人民的反抗,在20世纪,这种事例尤为突出,譬如说在苏联和柬埔寨。

每当宗教作为邪恶势力的面孔出现的时候,它同时也突显出其向善的一面。近年来,在世界各地,宗教作为抗击暴政的力量登上了历史的舞台,同许多专制政权的反宗教屠民政策在作抗争,关于这一点,我们都一起见证过。在美国,从反抗奴隶制到抗击种族隔离制度,从反对越南战争到消除贫困的斗争,在这些历史过程中,我们目睹了宗教所释放出来的进步力量。在我们这样一个尊重宗教信仰多样性的国度里,仅凭宗教所释放出来的这种进步力量,就值得我们好好珍视宗教,而绝不应该故意使其遭受冷落。

然而,有的人将宗教视为对抗政府暴政的有力武器,对那些持有这种观点的人来说,必须要警惕这样一种可能性(或者说是一种概然性),即谨防一些宗教将《宪法第一修正案》所赋予的社会特权,当成压迫民众的工具。因此,从抽象层面讲,在社会公众领域,让宗教可以自由 地发声,这种价值非比寻常;在现实层面,某些宗教可能会释放出刺耳的声音,我们要警觉它的危害性,这一点也同样至关重要。P067

不少基督徒宣称,每一种宗教主张都不可避免地会与其他宗教主张发生冲突,他们之所以这样说,其实不过是想捍卫宗教的排他性地位罢了,但是,无论从历史方法论,还是从逻辑常理讲,这种主张都是不恰当的。从宗教的本性讲,宗教是不需要什么排他性、普适性地位的。历史学家告诉我们,从本质上讲,宗教是一种发端于地方性的文化现象,而且也只能用来解释地方性事宜。直率地讲,与我供奉的单一神灵相比,若有一宗教团体在下一个谷地供奉不同的神灵,那么,这对我来说影响不大。谷神掌管着稼穡收成,我只需要供奉它就够了,而他们供奉的,只不过是他们所需要的神灵而已。P072从道德层面讲,宣扬排他性并不是邪恶的。通过某一真正的信仰,然后找到了灵魂救赎的唯一途径,如果有人真这么认为,结果很明显,那么,他或她除了宣扬别的宗教信仰是虚假的以外,将别无选择。然而,当你作此论断时,你必须要明确其中的原委:是个人信仰的本性而非宗教的本性,驱使着他或她盲目排外。有的基督徒认为:如果那些犹太人(穆斯林、佛教徒抑或其他任何教徒)不接受耶稣基督作为我们的救世主,那么他们的灵魂将得不到拯救。对持有这种观点的基督徒来说,我认为,他们不应当 坚持说他们是道出了每一种宗教的心声;他们应直言不讳地指出,他们只是道出了基督 教的精神而已。从事物本质的角度讲,这种理由 其实代表不了什么,如果他们自认为正确,他们也不应当犹豫不决。而且,揭去这层 面纱意义重大。原来,基督教的排他性不过是一种宗教信条而已,并非什么源于宗教本性的依据与说辞。对那些坚持宗教排他性的人来说,即便我们承认他们本性善良,你仍不免要问:他们这样做,是否又出现了什么疏漏,如果宗教本质上就蕴涵排他性与普适性主张的话?对那些宣称信奉宗教排他性的人而言,他们也应慎重一;,以确保自己发出的言论,是在真正领会了宗教信仰内涵的前提下,而非只是肤浅地借宗教的本性作为挡箭牌。P073

只是一味地容忍,而不尊重对方,其实收效甚微;如果我只容忍你,而不尊重你,那么,长此以往,我所实行的容忍只不过是一种自我克制而已,是我的自我克制,才允许你按自己的宗教信仰为所欲为,而不是说,你能这么做,是出于你的基本权利抑或国家对平等权的保护等。你得以这么做,完全是基于我的忍让,而非我同意你这么做。既然我对你是一种忍让,而非出于我对你的尊重或同意,那么,我也可以在任何时候收回我的容忍,并将你脆弱的自由 权 摔得粉碎。P074

当然,这也有例外。杰弗逊总统就是其中著名的一位,他曾拒绝宣布感恩节,只因他担心感恩节所具有的宗教色彩。(杰斐逊到底顾虑什么,详细内容请参阅本书第六章,)林肯总统也是这样,尽管他不忘宣称自已是一名基督徒,但是,他却公然拒绝与任何教会组织为伍。西奥多·罗斯福总统承袭了威廉·詹姆斯( William James)的先例,他曾说宗教是一个“好东西”,但是,他去教堂仅仅是“作一个示范”而已。P080

托马斯·杰斐逊常常被视为世俗政治家中的楷模,但是杰斐逊对政教关系的思考,是在他对宗教本身的思考基础上形成的,他把宗教视为个人的良心,而不是群体膜拜的游戏。作为自然神论信仰者的杰斐逊,他认为教会无足轻重,而作为个体的人其实更重要。因此,尽管杰斐逊可能被认为是在重视宗教,而不是重视良心或其他任何东西,但是,他不认为宗教 就是一种普通的“良心”——当然,对杰斐逊而言,宗教自由是“所有人权中最不可剥夺的神圣的权利”。P091

宗教团体的所谓政治影响是那么让人担心,其中的一个原因是一些人认为,如果政治上允许,宗教可能试图把它们自己对美好人生的想象强加给世俗社会。当然,这是真正的威胁,尽管人们对有些理由 表示怀疑。当宗教力图强加其对美好生活的想象的时候,与完全世俗的政治运动比起来,它必定会对个人自由造成更严重的伤害。在实践宗教自由的国度,国家和它的权力部门,可能试图把它们对美好生活的世俗想象,强加给宗教;而宗教,则可能试图把它们对美好生活的宗教想象,强加给世俗社会。这二者都很危险,但相比之下,为什么前者的危险就更容易避免?要搞懂这个问题,还的确不是件容易的事情。P113

这种对学生教学的关心听起来是合理的,但我们根本就不知道大多数美国人是否会同意这种说法。调查数据显示,82%的美国成年人相信上帝创造了人类。这个数字包括44%的接受《创世记》关于创造之描述的成年人,和38%的相信上帝指导进化论。[13]那些数字,就其自身而言,不是讲授科学神创论的充分理由。但是它们确实表明对神创论者的攻击,像少数人试图把他们的科学观点强加于受压制的大多数人,是有一点点夸张的。它们也表明,对于大多数的美国人,宗教信仰和科学认知之间的关系是不能有纯粹的区分的,这种纯粹的区分有时候似乎并不是我们的法律修辞想看到的。

超自然现象的概念——这是超越人类理解力的某一科学在人类事物中起一定的作用的观点——在早期的共和政体时代就已牢牢地根植于国民的想象力之中,并从来没有发生过根本性的动摇。正如耶鲁大学的历史学家乔恩·巴特勒在他奇妙的研究著作《泛滥的信仰之海》(1990)中论证的,无论是关于政治和道德的问题,还是关于自然世界的问题,大多数美国人从未在笃信宗教的人和世俗世界的人之间划分出明确的分界线。E姻显然,法治文化试图分离教会和国家,无论如何必须在两者之间划出界线;但是没有理由认为大多数的美国人只是因为其分界碰巧存在而高兴看到这条界限的位置。P125

哲学家杰弗里·斯图特(Jeffrey Stout)曾写过一部关于启蒙运动之后“合理依据问题”的经典著作,他在书中提出了一个著名的疑问,r‘’在这里有必要引用一下,他的问题是:“启蒙之后,我们就真的有知识了吗?”斯图特关心的是在后启蒙时代,在上帝不再适合作为真理权威的背景下,我们是否可以充分肯定地说,自己能够认识并了解整个世界?不管是在自然界还是在人类的道德世界,人们对合理依据的需求仅仅意味着:任何假说在被大家公认之前,都要禁得起人类既有规则的检验。P165

道德判断不同于现实主张,它不需要依据于能产生确切结果的可检验性假说。启蒙运动以来,有一个问题一直困扰着西方哲学界,即究竟什么样的道德判断才是准确无误的。长久以来,两个世俗的概念给出了相应的答案,它{门是社会契约论和天赋人权说。这两者均有利有弊。P172

当国家在战场或毒气室大开杀戒时,这或许被认为是在用以牙还牙的手段对人类作出最终的评判。然而,问题是人类往往缺乏苦难意识。政客们对死刑的支持似乎总是乐此不疲,而战争的胜利也总会导致人们进行大规模的庆祝。如同对安乐死和堕胎之类的争议性问题一样,这也是为何许多宗教分子在公开场合对此总能扮演猛烈抨击的急先锋,其行为是让我们看清人类最真实的面目,当然也包括那些罪该处死的人。或许,我们不会用看待被害者的眼光去看待那些凶手,但在死刑问题上,只要我们抱着杀戮总会导致伤悲而非带来喜悦这样一种信念,就像在对待安乐死和堕胎问题时那样,那我们的社会还将有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P201

尽管宗教有着傲慢与罪恶的一面,但它往往能给我们提供一种思考人类难题的选择途径,而这恰是物欲横流的当今世界所急需的。宗教一直专注于人类的来世问题,“人类对永生的渴望,有助于将人们从只注重结果而忽视手段过程的错觉中解救出来。完美而恰当地协调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正是追求人生目标的永恒法则”。[12]

或许,这一推论也带有一种不祥之兆。宗教越接近世俗权力的核心(如施加影响),它们就越难有可与当局主流意识形态相匹敌的思想理念。原因很简单,倘若宗教能够像政府一样强行推广自己的价值观,那么,独立自主的宗教组织就不再有其优越性和存在的必要性了。当宗教卸下其作为局外道德仲裁者和另一种价值意识提供者的外衣后,这恰好可满足基督复临(Second Coming)时刻即将到来的条件。那么,在此之前,国家施加给人民的意识形态和与此截然不同的宗教所传播的基本理念间的矛盾斗争就会愈趋激烈,而宗教对于能够维持这种态势本身就显得尤为重要。

而对这种态势不闻不顾的国家确实存在,但是并不多见。譬如说,我们的建国先贤们就已预料到这种情况,因此,他们提出了《宪法第一修正案》。当国家机器越来越大且它所控制的范围伸向公民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时,它对人民施加意识形态影响的现象就越发普遍,同时,国家与宗教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也就愈加激烈。一个无所不管的集权主义国家当然也会面临此类斗争的威胁,这也是许多极权主义的独裁者们首先拒不放弃对宗教自由管制的原因。一个尊重个人自由、崇尚社会多样性的国家或许会欢迎这样的斗争,并将其视为一国政治与精神文明健康发展的标志。显然,美国该当如此。P210“



吴砺


2018.8.14







评分

参与人数 1桐币 +1 收起 理由
江面梭影 + 1 很给力!赞一个!

查看全部评分

楼主新帖
吴砺,桐城人,生于1963年,1979年就读中国科技大学物理系。大学毕业后在中国科学院从事科研工作,1997年曾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任访问学者,其后在硅谷工作。回国后一直在公司从事研发工作,已申请了五百多项国内外专利,并于2004年由海峡文艺出版社出版过第一本散文集《西海岸之》。2011年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散文集《瞬间》。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