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网

 找回密码
 我要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994|回复: 0

[散文] 《美国的故事:狄更斯游记》(一)

[复制链接]

6196

主题

1515

回帖

1万

积分

荣誉会员

Rank: 8Rank: 8

积分
12480
鲜花(22) 鸡蛋(0)
发表于 2018-8-24 10:58: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美国的故事:狄更斯游记》(一)



    翻阅《美国的故事:狄更斯游记》/(英)狄更斯(Dickens,C.)著;刘洋译,——南京: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14

     狄更斯去过二次美国,我过去看狄更斯传记,就知道这件事。人们说,狄更斯到美国演讲,挣了不少钱,当年有的美国人抱怨狄更斯没有说美国几句好话,但我不知道狄更斯为此还写过一本美国游记。这本书是在网上意外发现的,而且中译本有几个版本,如《美国札记》《美国纪行》。

     打开这本书,就觉得狄更斯就是狄更斯,一个游船上小房间第一印象就写上了一页纸,夸张得让你忍不住地发笑。

    第一章写得很轻松。狄更斯的小说改编电影《远大前程》《雾都孤儿》,我在青年时期看过,我印象深刻。狄更斯的小说众多,我反而没有读全,倒是《远大前程》小说当年翻过不少遍,我曾长时间沉浸在匹普对艾思黛娜的爱情的剧情中……

    我对这本书的阅读过程,是一个心态大幅起落沉浮变化的过程。先是惊喜;随后又觉得作者年青气盛,少年得志的太年青的作者早期的卖弄文采的夸张的写作;再其次是觉得作者内容写得杂而堆集;接着觉得作者为我们提供了1842年美国几个城市真正素描画般的时代画面和身临其境的游走感;随后又同作者或乘船或坐马车与各种各样的美国人奔走在河道、山林之中和泥泞的道路上,恍如隔世般的重访了十九世纪中叶的荒野中美国乡村;再到了美加边境的壮丽景色的尼亚加拉大瀑布;最后又看到美国南部奴隶制残暴触目惊心的报纸上的广告……

    由开始的不太以为然,到最后的肃然起敬,阅读过程情感的起伏亦波澜壮阔……这本书是乱而深邃,这是有青年人的发巅,亦有伟大的作家的深度,混在了一起……似乎还没有人能够在这样二十万字的小书中,带给我们一个年青粗糙成长中的国家美国辽阔人文地理和人民精神世界的画面……我读后心情真的很复杂……

    读前半部,你会觉得写得十分凌乱,激情四泻,到处乱流,我甚至不相信这是狄更斯的文笔,总有一个小青年情绪波动失控,重心不稳的感觉。网上查了一下,才知道这是作者三十岁时写的作品。此前,狄更斯写了几部小说,天才的名气已传遍了英国和美国了,难怪书中美国,似乎美国所在地方都向作者打开了大门,包括美国总统接见了他。

    书中开始不久,作者参观了盲人学校,介绍一个美国博士开启一个又聋又哑的小女孩的心智和与外界交流的故事,竟长达二十多页;又有大笔墨写精神病医院和监狱这些令人心情沉重的地方,作者尤其对费城的单人间牢房进行了猛烈的抨击,这些描述中流露出狄更斯强烈的人道主义精神。

作者写自然风光的文字,如新劈开的松木,散发出淡淡的清香……

你能想象近二百年前1842年的纽约大街,包括华尔街街道上,猪群乱窜,他们充当城市吃生活垃圾的清洁工的图像吗?当年纽约人把养猪作为补贴家用一种常用的手段。

我对书中揭露的奴隶制残暴深为震惊。这是美国土地上发生的悲剧。近现代史上,每个国家都有自己历史上阴暗面和悲剧,只是内容和形式不同而已。。

读这本书过程中,我曾有片刻心生疑惑:我们这些现代人,读二百年前的美国游记干吗?同我们现实生活有什么关联呢?你又不是历史学家。这的确是一个问题。孙艳新和胡全新在2016年“狄更斯小说在美国的传播与1 9世纪美利坚民族共同体的想象” 一文,似乎部分解答了我的疑惑:

   “狄更斯小说在19世纪的美国得到了广泛持久的传播和接受,它对美国社会各个方面,包括美国英语、民主体制、教育制度、思维方式、伦理道德、价值判断等方面都有深刻影响,对美利坚民族想象共同体的建构作用巨大。”

   “狄更斯小说在内战前后不分性别、区域、种族、阶层受到普遍持久的喜爱和欢迎。”

   “狄更斯小说对美国现代教育制度的作用加快了美利坚民族现代化进程的步伐。”

   “综合以上各方面来看,狄更斯小说对美国内战南北双方、西进运动中东西部民众统一思想、消除隔阂产生了深刻影响,它对美国英语的丰富创新、民主体制的孕育养成、教育制度的转向过渡和反思现代性异化问题,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狄更斯小说对19世纪美利坚民族想象共同体的建立功不可没,具有不容忽视的价值和意义”。

    只是我对这两个中国人写的文章心存疑问,担心作者言过其实过分夸大了文学对社会的作用。

    如今打开电视,似乎看到最多的是类似“舌尖上的中国” 节目,总是不断地在介绍美味菜肴;或是一群在傻笑的快乐大妈和傻大姐在电视舞台上折腾……这是娱乐的时代,唯有严肃的全世界经典文学名著改编的电影电视,现在与我们电视观众断绝关系了,电视中狄更斯作品,的确是远离我们时代而去了……


吴砺

2018.8.23


附《美国的故事:狄更斯游记》摘录:

“这问特等舱是专为“查尔斯·狄更斯先生及夫人”预留的。尽管我当时惊讶异常,但这一点倒还清楚:房间里有一处位置几乎无法触及的架板,上置一枚纤薄的垫子,垫子表面如橡皮膏一般铺着一床平展的被子,上面别着一张小字条,分明写着房间所期待入住的宾客名。难道这就是“查尔斯。狄更斯先生及夫人”心心念念惦记了足有四个月的那间“特等舱房”吗?在强烈的预感的支配下,这位“查尔斯。狄更斯先生”曾经预言,那个理想中舒适的小房间里,至少会有张小沙发。然而他的夫人却更为理性,她明智地意识到房间空间必定有限,并且从一开始就预言,能在房间某个不起眼的角落里放下两只旅行大皮箱就不错了。然而现在,别说把箱子藏进角落了,就连把它们弄进门,都像是连哄带赶地把一只长颈鹿弄进花盆一般。在伦敦金融商业区那家代理商的会计室里挂着一幅装饰华丽、石板印刷的平面设计图,图中那些高雅、优美的小房间皆是出自高人之笔,富丽堂皇自不必说。而眼前的这个小匣子毫不实用,简直不伦不类,令人无计可施。这种房间难道与那优美的画面有着丝毫的联系?简而言之*,如果说这所谓的“特等舱”不是船长的儿戏之言,也不是为即将揭晓的豪华房间“本尊”所做的铺垫,好让贵宾们更为酣畅地享受其中,那么这样的现实对于彼时的我来说实在是难以承受和理解的。我在一块铺着马鬃垫的板子上坐下,或者说像鸟一样支棱在栖架上。这样的地方房间里有共两处。我面无表情地看着几位一同上船的朋友。他们铆足力气,都想从那扇窄门中挤进来,一张张脸被挤成各种怪异的模样。P002

。终于,大家一致认为,这个房间远非狭小,反倒是十分宽敞。不过我倒真觉得,除去那两张上下叠设的铺位外,剩余的空间比那些门开在后面、把客人像煤包一样扔在路上的马车还小。而那两张铺位,若说是作睡眠之用,除了棺材,恐怕再也找不到比它们更小的了。P005

面对这种新出现的情况,我还没来得及做出合适的应对安排,船却又正了回来。还没来得及大呼一声“感谢上苍”,船又歪了过去。还没等人喊船歪了,它似乎又开始前行了。仿佛一个有思想的灵物,膝伤腿软,经历各种深沟幽洞,还会经常摔倒。还没等人好奇惊叹,它又再次一跃而起;还没等跃至极致,它又再次扎入深水之中;不等从水里露出头来,它又再次翻了一个筋斗;刚站住了脚,它又朝后冲去。它就这样摇摇晃晃,不断地起伏、挣扎、跃起、俯冲、倾斜、颤抖、旋转和摇晃着。这种种的动作,有时是一个接一个,有时则是同时来袭,直闹得人们想要大声求饶。P01`7

顶头风!想象一下,把船头当作一张人脸,一万五千名大力士合力想将它开回。船每每欲向前一步,两眼之间的正中位置便会挨上大力士一拳。想象一下这艘船,经历如此风雨打击,庞大的身躯上青筋暴起、血管胀裂,却拼死也要向前进发;想象一下狂风怒号,海浪咆哮,暴雨倾盆,一齐向它袭来;想象一下天空幽暗而狂躁,浓云与波涛遥相呼应,俨然在天上造出另一个海洋,令人胆寒。如此这番,再加上甲板上下杂乱的喧哗声、匆忙的脚步声,水手们扯开嗓门大声的吆喝声,排水口海水涌入排出的汩汩声,还有巨浪时不时拍打甲板的声音,如同在地下室聆听的惊雷声——沉闷、厚重。所有这些加在一起,便是一月清晨打头风来时的情形。P018

我永远也不会忘记,这天晚上大船在怒海中艰难前行的情景。经常听人间起:“还有比这更恶劣的吗?”当一切都在倾滑乱撞时,很难想象任何不翻、不沉的东西会比眼前这些更显混乱了。不过,一艘蒸汽船,在冬日天气恶劣的夜晚,在烟波浩渺的大西洋上究竟会经历怎样的动荡,这是无论怎样丰富的想象力也无法描绘的。说大船在风浪中左右摇曳,侧身贴近海水,连桅杆上都沾了海水,之后又再次弹起,倒向另一侧,直到一个巨浪以一百门枪炮齐发之巨响将它袭击,把它扔了个跟头;说它时而停滞不动,时而左右摇晃,时而剧烈颤抖,仿佛受了惊,紧接着心脏剧烈地跳动着,仿佛一只怪兽被逼得发了疯,死命地往前冲,结果被咆哮的大海击打、碰撞、挤压、征服;或者说那惊雷、闪电、冰雹、暴雨和狂风都针锋相对,非要一较高下;或者说船上每块木板都在呻吟,每颗铆钉都在尖叫,大海的每一滴海水都在呼号——所有这些说法都算不了什么。说一切都是如此浩大,极尽惊心动魄之能事,也不算什么。言语已经无法表达,思绪也无法名状。只有梦境才能再次将它唤醒,让它带着股狂怒与热情,卷土重来。P022

第二天早晨,这条船所造成的恼人闹剧把床铺搞得面目全非,令人哭笑不得。同时,除非是摔出来,否则几乎没办法起床。关于这场闹剧,我在此选择闭口不谈。中午,当我实实在在地“跌跌撞撞”地上了甲板,那里凄凉而萧条的景象是我从未见过的。这是我不曾见过的景象。天空与海洋浑然一片,呈现出沉闷、凝重的铅色。周围的一片狼藉之上也毫无任何远景可言,。波浪滔滔,直冲云霄,而地平线也如同一个巨大的黑色铁圈,将我们牢牢罩住。从空中,抑或是从岸边的绝壁望去,景色无疑蔚为壮观;可如若是站在潮湿而颠簸的甲板上,恐怕只会令人头晕目眩、苦不堪言。昨夜的狂风中,救生艇如核桃一般被大浪击得粉碎,一块块残片在空中飘零,只剩下一堆横七竖八的碎片。明轮壳的外板已然被海浪折断卷走,明轮裸露在外,飞转着卷起的浪花,在甲板上四处泼溅。烟囱蒙上了一层盐白,顶桅收起,风暴帆也已经张开。绳索胡乱地绞缠在一起,湿漉漉地耷拉着。恐怕很难找到比这更为凄凉的景象了。P024

美国的土地如鼠丘般从碧波中一片片展现,接着又在不知不觉间扩展为绵延的海岸线。我竭力探索着眼前的这片土地,那份难以言喻的热情与兴致,再怎么夸张都丝毫不为过。凛冽的风向我们吹来,海岸上布满一层坚霜,寒气逼人。而空气却是极其清净、干爽,使得这份寒意变得非但不恼人,而且是那么舒适美妙。P033

回头再说波士顿。那个周日的早晨,我踏上波士顿的街头,空气是如此清新,街道两旁的房屋也是异常亮丽。斑斓的色彩将一块块招牌渲染得异常绚丽,镀金的字母闪闪发亮。一枚枚墙砖红得异常耀眼,石块也是自得出奇,百叶窗与栏杆翠绿无比,街边门上的把手与门牌也是夺人眼目。一切都是如此的轻盈、虚幻,城市里的每一条道路都如同哑剧中的场景一般。在商业街上,商家——如果在这个人人经商的城市里,我可以冒昧将任何一位称作商家的话——是很少住在自家的店铺之上的。这样的话,同一所房子会经营多种行当,而门面上也会布满各色招牌和大字。沿街道一路前行,我不住地抬头仰望这些招牌,满心希望这些招牌中有些会突然发生变化。而每一次遇到转角,我也不会贸然拐弯,总是要看看有没有小丑之类的东西。我总觉得他们就藏在附近的某个门洞里,或者是柱子后面。至于哈勒昆和科伦芭茵这对总是赖人房租的小丑,我立刻就发现他们住在一位钟表匠的房子里(哑剧中,这两位永远在找房子住),房子很小,临近旅馆,只有一层。房子前面还有各式各样的招牌和广告,几乎将正面填满了。上面还挂了一面大表盘——当然,是为了好从里面跳过去。

与市区比起来,乡郊之地则显出几分飘渺。白色的木架房屋(自得甚至有些晃眼)装着绿色的百叶窗。类似的建筑在这里比比皆是,而且似乎与大地没有丝毫相连。一处处小教堂都建得异常齐整、亮堂,而且颜色鲜亮。我甚至觉得整栋建筑就像孩子的玩具一样,可以一块一块地拆开,塞进一个小盒子里。

这是一座美丽的城市。我想任何一位陌生人来到这里,都一定会为它的美丽所动容。多数的民宅都建得宽大而雅致,店铺便利齐全,公共建筑也是落落大方。州议会厅建在一座小山顶上。小山起步一段十分平缓,然而从水边向上之后,却开始骤然变陡。议会厅前一片青翠,被称作“公有地”。这个位置风景绝佳:从山顶可以领略全城,也可以鸟瞰附近的风光。除了各式宽敞的办公室,这里还有两处风格大气的议事厅,一个是州众议员举行会议的地方,另一间则是州参议会开会的场所。在美国所举行的会议,都是在极其庄严的气氛中礼貌进行的,这样无疑会引人重视,令人敬仰。P039

·无论在什么地方,如果宗教被当成了烈酒,成为人们借以逃避平淡生活的工具,那么在那些布道的牧师当中,谁讲得激情四溢,谁便会受到推崇。谁在“永生之路”上撒的硫磺最多,谁将路边的悠草闲花践踏得最狠,那些人一定被奉为最正直的人;那些执着强调天堂之路何其艰辛的人,在真正的信徒眼中一定是上天堂的不二人选。至于这样的结论出自何种道理,就很难说清楚了。在英国是这样,在国外也是如此。至于另外一种兴奋感的来源一一布道演讲,至少它还具备一个优点:常变常新。一场还没讲完,另外一场紧接着就来了,结果没人记得究竟讲了些什么;这个月讲过的东西,下个月大可放心大大胆地再讲一次,其新鲜魅力不曾受到损害,而信众的兴致也不曾减退。P085

在美国,除非是支线与干道相交汇的地方,否则很少有多轨铁道,所以道路都十分狭窄。如果火车是穿深山而过,路上的风景则十分有限;如若不是钻山而行,一路的景观又总是千篇一律:低矮的树木绵延数公里,有的是斧砍所致,有的是风吹所致,有的半倚在邻居的身上。有些就只剩下光秃秃的粗木了,一半掩埋在泥沼之中;另外一些已经腐朽为海绵状的碎片。这里的泥土也都是由这样的碎片所形成。每一汪死水的表面都浮着一层腐烂的植物,四周尽是碎枝、枯杆和残桩。不同程度的腐败、变质,各种无人间津的萧条景象,这里可谓应有尽有。有时,你会有片刻工夫可以欣赏到旷野乡村,湖面或池塘熠熠闪光,就像英国的河流一般宽阔。然而在美国,它却显得太过细小,以至于几乎连名字也没有。有时,你会匆匆瞥见远处的市镇,看到彼处干净的白色房屋和清新的广场,肃穆的新英格兰教堂与校舍。然而,还没等你辨析分明,火车便“呜一”地一声,再次钻人深色的屏障:依旧是矮树、树桩、圆木、死水….一切都与你刚刚见过的完全一样,感觉就像是在魔法的作用下回到了之前的地点。P096






吴砺

2018.8.23






评分

参与人数 1桐币 +1 收起 理由
江面梭影 + 1 很给力!赞一个!

查看全部评分

楼主新帖
吴砺,桐城人,生于1963年,1979年就读中国科技大学物理系。大学毕业后在中国科学院从事科研工作,1997年曾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任访问学者,其后在硅谷工作。回国后一直在公司从事研发工作,已申请了五百多项国内外专利,并于2004年由海峡文艺出版社出版过第一本散文集《西海岸之》。2011年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散文集《瞬间》。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