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网

 找回密码
 我要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327|回复: 0

[散文] 《美国的故事:狄更斯游记》(三)

[复制链接]

6144

主题

1497

回帖

1万

积分

荣誉会员

Rank: 8Rank: 8

积分
12341
鲜花(22) 鸡蛋(0)
发表于 2018-8-24 11:01: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美国的故事:狄更斯游记》(三)



夜色沉沉,我们在岸边密林的荫蔽之下前行,因此前路愈发显得阴暗。在这枝叶繁杂的阴暗迷宫中,我们顺流而下。走了许久后,我们来到一片开阔地带。这里的大树正在燃烧,每一个大枝小权都映出红光。微风吹拂,这些枝杈仿佛都生长在火中一般。这就如同是我们在传说故事中读到的魔法森林,只不过眼看着这些自然的伟大创造就这样惨遭毁灭,再想想要在同一片土地上再次栽植一棵类似的大树要花上多少光阴,心中不禁一阵感叹。但这样的日子总会到来的。老树的灰烬不断变质演化,新的生命从中应运而生。在遥远的未来,奋斗不息的人们将再次回到这些杳无人烟的荒芜之地。他们生活在遥远城市中的同伴,也许现在还在波涛滚滚的海洋深处沉睡孕育,将来一定会读到对于生活在当下的人来说异常古怪的文字。这些文字对未来的人而言,却十分古老。文字中讲到原始森林,讲到那里从未经历被铁斧砍伐的厄运,讲到茂密的丛林从未遭受人类的践踏。P250

到底该用怎样的言词来形容“众河之父”密西西西比呢?它没有像它一样的子女(谢天谢地)。密西西比是一条硕大的沟渠,宽阔之处可以达到两三英里,泥浆随河水流动,时速可以达到六英里。粗大的原木与连根拔起的小树在水中四处皆是,不时将河道阻塞,从而阻止了强大的泥流继续向前。有时,这些原木与小树的枝权缠绕在一起,形成一个巨大的木筏浮在河面。它的缝隙间杂草纠结,泡沫喷溅。有时,它像一个巨大的怪物,翻滚着漂向下游,缠绕在一起的根须就如同打了结的头发一样;有时,这些木头小树就如硕大的水蛭一般,孤单地漂流着;有时,它们在小漩涡里不停地打转,宛如一条条受了伤的蛇。河岸地势低矮,树木也十分矮小,沼泽里青蛙密集,破败的木屋零散疏落。木屋的主人两腮深陷,面色苍白。天气炎热,蚊虫肆虐,连船上的任何缝隙都不放过。所有的物品上都溅满了泥点。除了夜空之中忽明忽暗的亮光之外,再也没有什么令人感到舒适愉快的东西了。P266

这里的黄昏可谓绚丽迷人。天空的云霞被晕染成深红或金黄色,一直延伸到我们的头顶上空。夕阳渐渐地在河岸的后方落下,就连岸上最为细小的青草都变得清晰可见,仿佛是枯叶上的经络。夕阳西下,水中倒映的一道道深红与金黄色的云霞渐渐暗淡了,仿佛也随着夕阳渐渐落下一般。那些艳丽的色彩伴随着日光的减退而逐渐变得苍白。暮色渐沉,余晖也在一寸寸地消退。眼前的风景与之前的相比,可以说是百倍的凄凉,百倍的孤寂。天色渐暗,万物的光彩也随之变淡。

在河上航行之时,我们喝的水都是从河中取用的。当地人觉得这水很卫生,可是有时水比稀饭糊还要黏稠。除了在过滤厂,我还从没见过这样的水。P267

这里的草原让我感到莫名的失望。然而,若让我说明为何失望,怎样失望,却不是件容易事。可能就是因为过去听过、读过太多关于草原的事情,所以才会失望。我顺着夕阳的方向看去,展现在眼前的是无边的旷野,一行稀疏排列的树木横亘其间,而要说那行树是这原野上的一道抓痕,恐怕都不甚够格。在那里,平地仿佛略微下陷,和天际浓郁的色彩融为一体,与远处那一抹蔚蓝化为一片。旷野就在那里,夕阳下仿佛是一片没有水的海洋或湖泊(不知这样的比喻算不算恰当),日光在这里渐渐下沉,几只鸟儿在空中盘旋。孤寂笼罩着万物,主宰着一切。地上的草还尚未长高,有些地方还露出了黑色的土地。周围只能看到零星的几朵孱弱野花。这幅图景虽算得上宏大,却太过平坦,太过广大,完全没有想象的余地,因而也就显得平淡无奇。苏格兰的高山旷至是英国的开阔丘陵,都让人感到无拘无束,乐从心生。然而在这里却体会不到这种感觉。这里虽算得偏僻荒凉,然而却是贫瘠而单调,让人倍感压抑。行在这样的草原上,我无法忘掉一切,无法沉浸其中,纵使脚下石楠丛生,彼岸悠远,也不会沉迷其中。在草原上,要不住地望向遥远的天边,一心渴望着赶快到达那里。这样的地方固然难以忘记,但是(无论如何,在我看到它的时候)我认为,即使回忆起来也不会感到愉悦,更不会有来生再度欣赏的欲望。P282

当晚八点,我们到达伊利,在当地停留了一个小时。次日清晨五点过后,我们到达布法罗,并在那里吃早饭。尼亚加拉大瀑布离我们越来越近,我们也不想在其他地方多做停留。于是当日上午九点,我们便上了火车,前往尼亚加拉大瀑布。

那天过得可谓是十分凄凉。天气寒冷潮湿,而且潮雾浓重。北部地区的树木依然是枯枝裸干。列车只要一停下来,我便竖起耳朵仔细倾听,寻找着瀑布的咆哮之声,同时总不住地往心中所认定的瀑布方向望。我确定,瀑布一定就在那个方向,因为我看到河水就是流向那个方向的。每时每刻,我都期待着飞溅的浪花会在眼前出现。而就在我们停车的那几分钟期间,我看到两片白云从深谷之中徐徐上升。如此而已。终于,我们到站下车。我这才头一次听到洪流之声,感受到脚下大地的颤抖。

两岸地势非常陡峭。由于刚刚下过雨,冰将化未化,所以脚下很容易打滑。我都不知道自己是怎么下去的。然而很快我便来到山脚之下,并同两位英国军官一起爬上了乱石,聆听震耳欲聋的水声,目睹水花飞溅,感受潮气沁入肌肤。这两位军官恰好也从这里走过,于是我们便结伴而行。此时,我们就站在美国瀑布的脚下。只见巨流从天而降。然而,对于其形状处境我却毫无概念,只在朦胧中感受其恢弘气势。

我们坐着小船从两处大瀑布前那条汹涌的河流中经过,这时我才回过神来。然而,此时的我已是惊讶得不知所措,也就无从体会眼前的壮景。直到抵达平顶岩时,我才得以领略它的浩大声势与壮美全景。老天啊,那晶莹的碧波简直是一泻而下!

\我这才体会到,原来自己的立足之处距离造物主是如此之近。一时间,那宏伟壮景留给我的印象是如此的平静安详。一瞬之间,即是永恒。那是心之宁静,灵之安宁,是对逝者的安然之思,是对永恒的期待与幸福的祈望,没有忧郁,没有恐惧。尼亚加拉之美就这样深深镌刻在我的内心深处,永不退色,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我们在当地停留了十日。而在这神奇天地所度过的那些日子里,平日里的纷繁琐事与烦恼离我是多么遥远!那水声对我来说是何等振聋发聩!那绝尘远去、又闪现于幽波的究竟是怎样的面容?那天使的热泪闪动着的缤纷色彩,是如何在这无穷变化的彩虹间尽情挥洒?一派晶莹中又透露出怎样的天机奥秘啊?

我始终待在加拿大一侧,没有再次渡河。因为我心里清楚:对岸也会有人,而在这样的地方,自然想避开周围所有的陌生人。我每日上下往来,从各种不同的角度观察这些瀑布。我站在“马蹄铁”的边缘看浪花奔腾,冲劲十足地奔涌到悬崖之际,突然又停顿了片刻,然后才飞驰而下。我站在河流之上目睹激流奔涌而下。我登上附近的山峰,从山林树木之间观看激流盘旋,纵身跃下。我站在下游三英里处的巨石之下,目睹波涛汹涌,激荡中打着旋子,引发阵阵回响。表面上一切似乎毫无来由,事实上深处却是暗潮涌动。眼前是尼亚加拉大瀑布,它在日光下闪耀,在月影中生辉,在夕阳中泛着红晕,在暮色中徐徐发灰。白天可以尽情欣赏,夜晚醒来,耳边仍可以听到奔腾的水声。这就足够了。

每每静思之时,我都会想到:那河水依然在咆哮奔腾,不分日夜。百尺之下,彩虹依旧横跨空中。太阳照射时,它依然如流金闪耀;天色阴郁之时,它仍旧是如雪片般飞洒,或如白垩高崖剥离破碎,或像白色浓烟一般,在幽谷滚落蒸腾。但那滚滚巨流每欲向下之时,总是如此决绝,仿佛决意赴死一般。而那神秘莫测的水冢之中,永远有迷雾和幽浪。它势不可当:,永不停息,白天地混沌无光之时起便在这幽深之中萦绕。而在大洪水遵照造物神旨到来之前,那幽冥之光便在此晶莹显现。P310

时值六月之初,这里恬静宜人,沐浴在初夏的绿意之中,真是甜美愜意。我们于六日离开西点,返回纽约,次日便踏上了归国的航程。卡兹奇山脉、睡谷、塔本西,这最后一线亮丽的风景在眼前一一掠过,在明亮的前路上渐渐消散。这些风景就仿佛是出自大师之手的精美图画,永久地印刻在脑海当中,历久弥新。P335

终于,盼望已久的顺风果真出现了。我们抓住这个时机,船上巨帆招展,船只乘风破浪,奋勇前行。只见船上群帆远扬,帆影层叠,船只在浪花中飞驰向前,那恢弘的气魄令人心中充满了莫名的自豪与喜悦。船一头扎进泡沫喷溅的浪谷之中,我是多么喜欢欣赏那镶着白色宽边的幽幽碧浪在船尾滚滚而来,轻易就将船身托起,待它再度下落时,又在周围激烈奔涌。然而不管如何汹涌,这些巨浪总是将船视作自己骄傲的爱人,将其拥在怀中。我们的船不断向前飞奔,好在这一带絮云层叠,时密时疏,因此海面上也是时明时暗。白天有日光照耀,晚上有明月指路。风信旗一直指着故土的方向,分明是这股顺风与我们内心喜悦的真实写照。就这样,在一个天气晴朗的周一清晨——六月二十七日(那是一个我铭记于心的日子),在日出东方的那一刻,古老的克利尔岛在晨雾中如云朵般出现在我们眼前(愿上帝保佑它)。它是最为耀眼、最为人所钟爱的云朵,它的身后便是人间的天堂——故土家园。

尽管它只是广阔远景中一个模糊的小点,却为初生的太阳增添了光彩,让其拥有了一抹海上难得的人情味。那里也和其他地方一样,白昼的到来同样带来了新的希望与喜悦。然而,阳光照在浩瀚的大海之上,其壮阔孤寂亦一览无遗,这其中所展现的肃穆庄严即使是与海面黑暗与神秘相得益彰的夜晚也无以比拟。明月升起,与寂寥的海洋相映成趣,壮丽中透出伤感。月光轻盈而温柔,尽管带来了些许伤感,却又给人以慰藉。记得在孩童时代,我曾幻想着水中的月影就是通往天堂的道路,善良之人就是顺着这条道路回到上帝身边的。静夜望海,这往日的奇思又回到了脑海中。P345

火车隆隆向前,铁路两侧的乡村田野仿佛花园般美不胜收。美丽的田野(它们看上去是那样渺小),一排排树篱,茂密的树林,小巧的农舍,绚丽的花坛,古老的教堂坟地,古旧的房舍……一切都是如此的熟悉。旅途的惬意将多年的喜悦凝聚在这盛夏的一日。以故土及其为我所钟爱的景物作为旅程的终点,那种喜悦之情难以言喻,更难诉诸笔端。P347

在美国,奴隶制度的拥护者可以分为三类。对这个残暴制度,若是没有充分的证明与根据,我一宇一句都不会提及。

第一类人将奴隶视作牲畜,然而态度却较为温和,也更明晓事理。对于这些人来说,奴隶是做生意的资本。他们承认这种制度总体上惨无人道,令人不齿,同时也意识到,这种制度对社会将构成诸多危险。尽管这种危险现在还离得很远,但它们就如同世界之末的审判日一般,迟早会降临。

第二类人是那些拥有、繁育、奴役和买卖奴隶的人。这些人会不惜一切代价将这种勾当进行到底,不到在流血中终结罪恶的一天绝不罢休。这些人,纵使奴隶制度如此可怕,纵使证据堆积如山,在日常生活中四处可寻,他们也是死不认账。这些人,无论何时都会心安理得地将美国卷入战争。内战也好,对外也罢,只要能让他们的权利得以保存,只要能让奴隶制度得以延续,只要能继续鞭打、役使、折磨奴隶而不受任何人性与社会的质疑与谴责,其余的他们都可以不在乎。这些人口中的自由,指的是可以对自己的同类肆意压迫、野蛮对待和无情压榨。在共和制下的美国,这帮人中的每一分子都是自己领地上的暴君,甚至比身穿猩红袍子的哈龙。阿拉什德①还要苛刻,还要无法无天。

第三类人人数众多,而且势力广大。这些人都是文雅绅士,他们不愿意屈居人下,同时又见不得他人与自己平起平坐。对于这一类人,共和的意义在于:“我绝不能忍受任何人比我位高,在我之下的人也不可以靠得太近。”在一个将自愿为奴视作奇耻大辱而避之不及的国家里,这种傲气也只能在奴隶身上寻求满足,而那种不可剥夺的权利,也只有在虐待黑奴时才得以释放。

偶尔会有人提出,在共和制下的美国提倡人性自由的伟业中(历史学家叙述起来也会觉得十分怪异),在众多未获成功的尝试与努力中,第一类人的存在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还有人说,将第一类人与第二类人混为一谈,这种做法未免有失公允。毫无疑问,事实也确实如此。牺牲个人经济利益和自我牺牲的高尚举动在第一类人当中已经涌现,然而,他们与支持奴隶解放的人们之间存在的隔阂也日益加深,这一点令人颇为遗憾。当然,毫无疑问,在这些奴隶主中,的确有人心地良善。他们在行使自己那种违反人性的权力之时,也会采取较为温和的态度。尽管如此,这种不公正的待遇与那种必须诉诸人性与真理的社会境况有着无法分隔的联系。并不能因为某些人无法忍受奴隶制度的部分影响,就认为这种制度还有尚可容忍之处;也不能因为怒潮汹涌之时波及到了众多罪人中相对无辜的几个,就觉得应当停下脚步。

在众多拥护奴隶制的人当中,较为温和一派的立场往往是:“这个制度的确很糟糕,如果是我说了算的话,我会心甘情愿把它废除。然而它也没有像你们那些英国人说得那么坏。你们是让那些提倡解放奴隶的人给蒙骗了。我手下的大多数奴隶都跟我很有感情。你们会说这是因为我对他们不算特别严厉,那我倒要反问一句,不拿奴隶当人看真的就行得通吗?这样做难道不会贬损奴隶的价值、有损于主人的利益吗?”

偷窃、赌博、酗酒伤身耗气,撒谎、作伪证、肆意发泄仇恨、不计后果实施报复还有谋害人命,难道这样的行径对任何人都有利可言吗?没有!这些行径都会令人走上毁灭的道路。尽管如此,为什么还有人选择走上不归路呢?因为人性中也有向恶的阴暗面。推崇奴隶制的人们啊,先将你们欲望之中的残忍、暴戾与滥用权力的欲望(世上所有的诱惑当中,就数这一样最令人难以抗拒)纷纷剔除,只有在此之后,我们才能够探讨:当奴隶主对奴隶的生命和身体拥有绝对权力时,鞭打和残害奴隶是否有损奴隶主的利益。

不过,话说回来了,这些人,还有我之前所说的最后一类—一即是那些在伪共和制度中诞生的可悲贵族,他们提高嗓门大喊:“光靠公众舆论就可以阻止你所谴责的恶行发生。”公众舆论?!在奴隶制大行其道的州内,舆论就是奴隶制的最佳代言,不是吗?在那些推行奴隶制的州里,不就是公众舆论将奴隶送到奴隶主的手上,任凭他们宰割的吗?正是公众輿论制定法律,才使奴隶应有的权益得不到保护;正是公众舆论在抽人的皮鞭上系上了结子,将烫人的烙铁烧得火红,在打人的枪筒里装满子弹,最后又为杀人者提供保护。公众舆论对于废奴者以死亡相要挟,阻止他们涉足南方蓄奴州;公众舆论在光天化日之下,将废奴者拦腰捆绑,公然拖过东部第一名城。就在几年前,公众舆论在圣路易斯将一名奴隶活活烧死。在陪审团审判这起案件的杀人犯时,那位法官大人却说,这些犯人之所以会犯下如此骇人的罪行,完全是舆论使然,因此不能以基于公众民意而制定的法律予以判罚。正是拜公众舆论所赐,这位法官大人至今仍居高位。公众舆论对于法官大人这一番说教大声喝彩,让杀人犯逍遥法外,使他们仍可以大摇大摆行于城中,和以前一样身居要位,地位显赫。

好一个公众舆论!立法机关当中最能代表公众,势力最为广大的是什么人?正是奴隶主!十二个蓄奴州,议员 居然多达百人,而十四个自由州,人口总和几乎是蓄奴州的两倍(全部是自由之身),议员却只有一百四十二人。那些总统候选人在谁面前毕恭毕敬?对谁笑脸逢迎?那些奴颜毕现的施政主张又是在拼命迎合什么人?永远都是那些奴隶主!p352




吴砺

2018.8.23






评分

参与人数 1桐币 +1 收起 理由
江面梭影 + 1 很给力!赞一个!

查看全部评分

楼主新帖
吴砺,桐城人,生于1963年,1979年就读中国科技大学物理系。大学毕业后在中国科学院从事科研工作,1997年曾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任访问学者,其后在硅谷工作。回国后一直在公司从事研发工作,已申请了五百多项国内外专利,并于2004年由海峡文艺出版社出版过第一本散文集《西海岸之》。2011年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散文集《瞬间》。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