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网

 找回密码
 我要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608|回复: 0

[散文] 《我的探险生涯I,II》(一)

[复制链接]

6196

主题

1515

回帖

1万

积分

荣誉会员

Rank: 8Rank: 8

积分
12480
鲜花(22) 鸡蛋(0)
发表于 2018-12-11 10:41: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我的探险生涯III》(一)


翻阅《我的探险生涯III/(瑞典)斯文·赫定著;李宛蓉译,一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6

斯文·赫定作为西方国家在丝稠之路上的探险家,在二十世纪实在是大名鼎鼎。我想把他介绍给大家的任务还是交给这本书的中文译者。中译本是这样介绍这套书和作者的:

“斯文·赫定(1865-1952),生于瑞典斯德哥尔摩。他于1885 年开始中亚之旅,一步步深入亚洲腹地。1890年底,他跟着驼队进入喀什地区,从此,他的探险生涯便与西域紧密结合,因而被誉为“西域探险之父”。斯文·赫定在中国西部的探险与考察长达四十余年,其间有许多重要的发现与创见,也撰写了多部极具份量的作品,包括《亚洲腹地探险八年》  《穿越亚洲》  《丝绸之路》  《长征记》以及厚达八卷的《1899-1903年中亚科学考察报告》。”

“受诺登斯科德探险队的启发,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于1885 年夏展开首次亚洲之旅,由俄属中亚进入波斯,逐步走向亚洲心脏地带。五年后,他跟随一支驼队从俄国东部小城抵达中国边陲重镇喀什,这次行程让他与中国的新疆、西藏地区结下不解之缘。又过了三年,赫定再度造访中亚进行探险考察,重点是塔里木地区,全程达10498 公里;之后,他多次深入中国西域与穷山恶水搏斗,试图攀登‘冰山之父’慕士塔格峰,挑战‘死亡之地’塔克拉玛于沙漠,其中最受世人瞩目的成就是发现楼兰古城,以及重新界定罗布泊的位置。”

这套书放在书桌前有半年,一直期待阅读,直到这个周末,才终于打开了书页。这个时代对我来说,要读的书实在是太多太多,坏处一是挑花眼了;二是我读书都是属于猪八戒吃人参果,说全不知滋味是夸张了,但说浅尝和略知其味却是实话。

我很想看看外国人笔下的中国西北风景是怎么样描写的。一般说来,中国虽有二千年舞文弄墨的文化传统,但描写大自然的景色的多是用诗词,意境开阔,但是少了细节;写景的古代散文不多,但也有同样的优缺点。中国写景的另一个领域是中国的山水画;只是到了明清的山水画作品,要么是文人骚客的粗枝大叶写意山水画,要么就是没有任何新意的一代不如一代的重复。

五四运动后的白话文散文作品,相对西方国家的白话文作品历史,晚了二三百年;这一百年中,前几十年,有闲情吟诗作赋写散文的就没有几个人,基数太小;到了后几十年,新音乐和视频等新时代文化潮中,散文作品成了鸡肋还不如的东西,自然处在被淘汰的角色中——一个时代,如果凭写好文章得不到没有什么功利性,散文自然会是走向没落……

中国现代散文还没有发好芽,就碰上了特别的大旱……

但是,现代汉语白话文的丰富多样化,前景并不会因为现代网络文化而停止和悲观……

我认为,现代汉语白话文内容丰富最大的活源泉和资源之一,就是大规模地翻译外国的现代和古代的文学为汉语,让外国文学通过中国的翻译家改造和再创作,成为中国现代优秀散文的主体……

上世纪七八十年我们国家造黑白电视机都连滚带爬,我们引进了一批国外彩电生产线,全国人民就轻轻松松地就看上了世界最新式的彩色电视机……

拿来主义和再消化,是世界上最好方式之一。举个例子,我看到本书中提到波斯的伟大诗人哈菲茨为自己写的墓志铭:

“噢!爱人,当我死去时,请带着美酒与歌声来墓前探望我,聆听你愉悦的歌声和甜美的乐曲,将使我从死亡的沉睡中苏醒。”

我十分震惊,这个男人才是真正的情种啊。曹雪芹的贾宝玉肯定还说不来这样的话啊。

这套书两册中译本分别是377页和381页,其语言表达简洁,诗一般的优美;或许这本书是我看过的描写中国新疆和西藏大自然史诗般的风景画面篇幅最多的一本书。我们中国人这一百年中,好像还没有人比他写得更好……当然,这本书还有描写俄罗斯和波斯的风景描写。

这本书的语言真是干净质朴,中文翻译真的也很出色。

本书作者是会用画笔作画,亦会摄影。我觉得作者更擅长用文字作画,几个短短的句子,就能为我们读者画出一幅大自然的壮丽画卷……我读这本书常常会感到㤞异,作者是怎么做到这一点的……

读这本书时,我总有一种时空的恍惚感,一种不知身在何处的恍惚感,仿佛自己置身一百多年的赫定的探险队中,变成了作者本人,挣扎在严酷的大自然环境中的死亡线上……

这本书作者的文字有强大的共情能力,真正在全书自始至终地打动着我内心深处某种情感……

这个大探险家是情商极高的人。一个瑞典的平民小青年,上至本国国王、波斯国王、俄国沙皇、中国西藏的班禅、清朝重臣李鸿章,下至中国新疆西藏最下层的贫苦百姓,似乎天下所有的人都是他的朋友,都愿为他出钱出力,尤其是那些底层的探险队贫苦百姓,愿与他共生死同行……这仿佛是《大唐西域记》的作者唐玄奘,二十世纪肉体和灵魂再生啊……他同唐玄奘一样,也是一个语言天才啊……只是行走取经方向相反,一个向西,一个向东……

组织这些探险活动,绝对要有超强的领神气质和人格魅力的人,才会吸引自己的探险队的组员们与他同甘苦,共生死。作者描写的是近现代社会伟大史诗一般的历险记……

他也是一个伟大的散文家,有极强的文字表达能力……

这本书中渗透了一种英雄主义气概和临死不惧的勇敢精神。看这本书,如同倾听一部伟大的个人英雄主义的交响乐作品……

赫定探险新疆和西藏,最主要的动力是那里的很多地方还“ 从来没西方人去过”,他想做“ 第一个西方人”。

斯文·赫定在上世纪二十年代和三十年代,再次参加中国的考古活动,不过是与中国政府组织的考古队一道。他可能是唯一的被中国人认同的并深怀好感的西方人在丝绸之路上的伟大探险家,忙得一辈子终身未婚。他最为世人瞩目的两个事件:发现了楼兰古城;填补了西藏大片地图上的空白。

西方国家其他的几位丝绸之路的探险家,如英国斯坦因,因为窃走大批的敦煌莫高窟藏经洞文物,而被中国人排斥。

客观的评价,或者换一个角度思考,这几位在十九世纪下半叶到二十世纪上半叶,西方国家大探险家在中国丝绸之路上发现和窃走的文物,或许为世界人民保存了这批珍贵的文物。其实谁也不能肯定,这些文物若留在国内,是否会被动乱岁月彻底的毁灭了。

另外,若不是这些洋人把他们窃走的东西当成无价之宝,我们很可能根本就不知道那些东西是人类的宝贝……若不是洋鬼子那么看得起那些古玩意儿,中国传统文化人士,怎么会看得上敦煌那些下里巴人的东西?

我记得九九年,我去广州美国领事院外排队等待签证。十几对年青美国夫妇,脸上充满幸福笑意,怀抱着中国女婴,也在领事馆外排队。他们是从中国慈善机构,领养到中国的弃婴回美国抚养。我身边一些质朴的广东老乡们说:“这些孩子,真幸运,一步就跨进了天堂。”

我当时听到这些议论,心情十分复杂。这些女婴被亲生父母遗弃,怎么能说是幸运?但这些老乡说的也没错啊,领养父母会把她们当真正的宝贝啊,而且物质生活条件一下子上了一个台阶啊。

同样,这些被洋专家窃挖走的文物,成了在西方国家博物馆当作无价之宝保存。他们保存文物技术和条件,比我们过去一百年保存技术绝对专业得多啊。

事实上,四五十年前的六十年代中后期,我们全国彻底地毁了多少这样的东西?假若洋专家鬼子们,当年把我们自己那十年毁了那些认为是垃圾的东西,都偷走放进了他们博物馆收藏,我们是不是反过来感激他们保存了老祖宗的东西?至少我们现在和我们后人还有机会看到吧……

这是逆向辩证思维,也是伪命题,因为历史没有的假想存在的价值……

纪宗安在“追求探索与保存---斯文‧赫定与丝绸之路文化”(暨南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 第19 卷第l 期)一文中说道:

“2、从另一角度看, 文化是世界性的, 社会文明发展史上的文化宝藏是人类所共有的, 我们应有这种开放的胸怀和气度, 从考虑到这批文化珍品被发掘后得以妥善保管和供世界文化人士研究使用这一点出发, 正视这个历史事实, 并加倍奋发研究这笔文化遗产.

3 、事实上这批考察家的活动, 以他们强烈的敬业精神和不畏艰险的顽强意志, 使大量淹没在沙漠中的古代宝物重见天日, 从而向世界揭示和介绍了神秘的西域幽境, 提供了丰富的、鲜为人知的史料, 引起世界学术界对我国的大西北和对古代丝绸之路的极大兴趣和关注, 推动了这一学科研究的发展, 取得了众多的新的研究成果, 这些客观上的积极作用是应该承认和予以肯定的。”


约瑟夫·洛克(Joseph Charles Francis Rock,1884年-1962年),美国人类学家、植物学家、纳西文化研究家。自1929年起以较多时间和精力研究中国云南丽江地区纳西族东巴仪式、经文、历史、语言、文化和文献资料。我刚看了云南卫视八集介绍云南专题片,说约瑟夫·洛克当年卖掉自己在美国全部房产家产,在云南丽江收集购买了八千多卷东巴经书。现在这些东巴经书保存在世界各大博物馆。

可以平心静气试想一下,若没有约瑟夫·洛克这样的洋鬼子专家收集,这些散落民间八千多卷东巴经书在中国现在还能有几本残留?洛阳白马寺被称为中国佛教祖庙,我查到的文献上说,那里所有佛教文献,在六十年代中后期全被付之了一炬啊。

文物放在那里并不重要,只要在公共博物馆,可以看到。

斯文·赫定有诗人一样对大自然极为敏感的心灵,不仅他的探险的成果为我们人类分享,最重要的是他把自己作为人类一员在探险过程中经历,用诗一般优美的文笔再现了出来,使我们和我们的后人在阅读他这本书过程中,无数次重复他的探险过程中的心灵的旅程……


吴砺

2018.12.9



附《我的探险生涯III》摘录:

“能在童稚时期发现自己一生挚爱的事业,是件多么快乐的事!没错,就这点我的确十分幸运;早在十二岁那年,我的人生目标就已经非常明确。因此,我童年最亲密的友伴包括:库柏①、凡尔纳@、利文斯通③、斯坦利④、富兰克林@、帕耶@、诺登斯科德⑦,尤其是那些北极探险队里前仆后继的英雄和殉难者,特别让我着迷。那时候,诺登斯科德正首次前往斯匹茨卑尔根岛①、新地岛②和叶尼塞河③河口,这一项大胆的冒险行动,令人咋舌。我十五岁那年,诺登斯科德回到故乡,也就是我的出生地斯德哥尔摩,完成了他的东北航道之旅。P001

诺登斯科德探险队沿着亚洲和欧洲南方的海岸线返回,这趟航程是一次睥睨群伦的壮举。一八八0年四月二十四日,“维加号”的汽笛声响彻斯德哥尔摩港,整个城市弥漫欢腾的气氛。沿岸的楼房点缀着无数的灯笼和火炬,皇宫前用煤气灯点亮装饰成的“维加”二字如同一颗闪亮的星星,就在一片令人炫目的灯海中,这艘名闻遐迩的探险船轻缓地滑入港湾。

当时,我和父母亲、兄弟姐妹们一起站在斯德哥尔摩南方的高地上,饱览这场盛大的欢迎仪式。霎时,我被那股剧烈的狂喜和兴奋俘虏了——终此一生,我未曾遗忘那一天的盛况,因为它决定了我未来的志业。听着码头上、大街上、窗户旁、屋顶上响起的热情以及如雷的欢呼声,我暗自立定志向:“有朝一日,我也要像这样衣锦荣归。”P003

从此,我开始钻研任何和北极探险有关的事物,只要是关于北极探险的书籍,不论新旧我都会去研读,而且动手绘制每一次探险的路线图。在北地的隆冬里,我在雪地上踯躅而行,在敞开的窗前人眠,为的是锻炼自己忍受酷寒的能力。我幻想自己长大成人之后,立刻会有个慷慨的赞助人出现,他会掷一袋金币在我的脚下,对我说:“去吧!去寻找北极!”我决心要有一艘自己的船,满载着探险队员、雪橇和拉橇狗,穿越夜色和冰原,勇往直前迈向终年只吹南风的北极极点。P004

一八八五年春夏之际,我不耐烦地等候出发时刻的到来。驰骋的想象力已经把我带到里海边上,我隐约可以听见滚滚汹涌的波涛声,也能听见沙漠商旅行进时叮当作响的骆驼铃声,整个东方的魅力在我眼前迅速开展,我觉得自己已然掌握了那把开启传奇与冒险之境的钥匙。这时候,斯德哥尔摩来了一支小型马戏团,表演的动物之中包括一峰来自中亚土耳其斯坦①的骆驼,对我来说,它仿佛是来自远方的同胞,吸引我一再前去探望它。不久之后,我就要去这峰骆驼的故乡,向它在亚洲的亲戚们捎上一声问候。P005

这真是一趟伟大的旅行。在此之前,我从未做过任何可以跟它媲美的事。我们四周尽是高加索山壮丽的景色,远处山峰自雪覆盖,陡峭的山壁里层层峰峦相叠,其中以海拔一万六干五百四十英尺的卡兹别克山最为高耸,它的峰顶沉静地沐浴在日光中。

这条山路的路况相当 良好,是沙皇尼古拉一世在位期间修筑完成。由于修建经费极为昂贵,沙皇在启用仪式上说:“我原以为会看到一条用黄金铺成的道路,结果发现这条路竟是灰石子儿铺设而成的。”道路濒临悬崖深渊,因此外围有一道低矮的石墙环绕着。崩解的冬雪在斜坡上堆积成厚厚的一层,并且漫延到整条道路和村庄,我们的马车驶进村落时,必须穿过墙高十英尺的、坚固的遮雪棚。

一整天,马车都维持全速前进,这样的旅行速度实在疯狂!我因为坐在马车夫旁边的位置,每次遇到急转弯时都觉得头晕目眩,好像前方的道路突然消失在空中一般,随时都有被抛进深谷的危险。P008

火车沿着库拉河蜿蜒前进,有时在河的北岸,有时又行驶到河的南岸。库拉河沿岸已有垦殖,清新鲜绿的河岸经常在远处闪烁着光辉。然而,除了这些开垦的田地外,其余可说是一片荒芜;大部分都是平坦的大草原,只见到照顾牲口的牧羊人踪迹,还有少数地方几乎是寸草不生的沙漠。朝北望去,整个高加索山恰似灯火通明的舞台景幕,深浅交织的蓝色调夹杂着峰峦积雪的白色线条,这就是亚洲啊!这片诱人的景致令我舍不得移开视线。在那一刻,我已经感觉到自己将会爱上这块一望无垠的荒原旷野,在未来的岁月中,我将被吸引到东方,而且越来越深人。P009

第一个晚上,我们在科多姆的一家小旅馆过夜,旅馆的屋顶密密实实地披覆青苔,好几百只燕子在青苔里筑巢栖息,经由敞开的窗户飞进飞出。P017

到了曼吉尔,我们骑马通过一座建有八个拱形洞口的古老石桥。天色变得灰暗,风也刮了起来,整座山像盖上一层雪白的毯子一般,我们攀爬得越高,地上堆积的白雪就越厚。这时,天上开始飘起片片雪花,一场伸手不见五指的暴风雪将天地整个笼罩住了,我身上穿的衣服并不能御寒,现在可说是被牢牢冻在马鞍上,简直冻到骨髓里去了。雪下得很大,路径完全被掩盖,马匹像海豚似的陷进皑皑白雪里;暴风雪打在我们脸上,眼前每一样东西都是白色的,就在我们以为迷路的时候,有个东西若隐若现地出现在狂飞乱舞的雪花中,原来是一队由 马车和骡车组成的商旅朝我们的方向走过来。两个汉子骑马当前导,他们手持细长的长矛探路,以防车队陷入危机四伏的山涧或掉落悬崖。在全身被冻僵的情况下,我们终于抵达一个叫马斯拉的小村落。我们找到一个脏乱、像是山洞的地方,在地上升起火来,与我们一起围着火堆席地而坐的还有四个鞑靼人、两个波斯人和一个瑞典人;大伙儿忙着暖和已被冻硬的关节,同时把湿透的衣服脱下烤干。P018

马儿只是走着,在墨汁般的黑幕里看不见任何东西,唯一可见的微光是谷地上空的闪闪星星,偶有片刻,我隐约可以见到远处天空雷电乍放的光芒。P026

伫立城南的高地上往下望,展开于眼前的确是一幅明媚风光。我坐在马鞍上回首来时路,触目所及尽是绿意盎然的花园,以及繁密毗连的房舍。清真寺的洋葱形圆顶和尖塔在一片翠绿中挑高鼎立,在阳光下闪耀着璀璨的光辉。P027

我们继续朝南前进。走在一条狭窄的山径上俯瞰下面的平原,但见设拉子城静谧地躺在平原上,那景象叫人永难忘怀。当地人称这条山径为“安拉胡阿克巴村”,缘起于波斯人首次踏上这条山径远眺设拉子时,惊喜之余不禁高呼:“安拉胡阿克巴!”(伟哉安拉!  




吴砺

2018.12.9




评分

参与人数 1桐币 +1 收起 理由
江面梭影 + 1 很给力!赞一个!

查看全部评分

楼主新帖
吴砺,桐城人,生于1963年,1979年就读中国科技大学物理系。大学毕业后在中国科学院从事科研工作,1997年曾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任访问学者,其后在硅谷工作。回国后一直在公司从事研发工作,已申请了五百多项国内外专利,并于2004年由海峡文艺出版社出版过第一本散文集《西海岸之》。2011年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散文集《瞬间》。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