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网

 找回密码
 我要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491|回复: 0

[散文] 《色彩列传:黑色》(四)

[复制链接]

6196

主题

1515

回帖

1万

积分

荣誉会员

Rank: 8Rank: 8

积分
12480
鲜花(22) 鸡蛋(0)
发表于 2019-1-8 15:41:0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色彩列传:黑色》(四)



在浪漫主义潮流中,黑夜被赋予了特定的双重意义:在诗歌中,黑夜既是温柔的,又是残酷的;既是庇护之所,又是噩梦之地;既是奇幻之源泉,又是惊悚之旅途。以黑夜为主题的作品有爱德华,杨格( Edward Young)的《夜思录》(Night Thoughts,1742-1745)、诺瓦利斯的《夜之赞歌》(Hymnenan die Nacht,1800)以及缪塞(Musset)的《四夜组诗》(les Nuits,1835-1837)。在《夜思录》中,死亡的意念总是居于主导地位,这部作品被翻译成各种语言在欧洲传播,并且由威廉。布莱克( William Blake)在1797 年配以魔幻风格的版画插图。在《十二月之夜》中,缪塞被一个神秘人物纠缠烦扰,这个神秘人物的外貌不断变换(穷孩子、孤儿、陌生人),但他总是“身披黑衣”,并且给诗人一种“兄弟般的熟悉感”。通过音乐,肖邦在《夜曲》( 1827-1846)中也演绎了黑夜的双重意义这一主题。忧郁的情感是19世纪的“世纪病”,在文艺作品中随处可见,占据主流;对19世纪的诗人而言,不忧郁则不成诗,忧郁几乎成为诗人的一种长处一而在中世纪,人们认为忧郁是一种真正的疾病,是由于黑胆汁分泌过剩而导致的。这个时代的诗人必然是忧郁的,往往英年早逝(诺瓦利斯、济慈、雪莱、拜伦),或者将自己封闭在无可救药的哀伤之中。热拉尔。德,内瓦尔( Gerard de Nerval)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他的十四行诗《不幸者》(El Desdichado,1853)之中的前四句或许是法语文学史上最著名的诗篇:

我是丧偶之人,我的命运不祥,

我是残败高塔上的阿基坦王。P215

事实上,到了19世纪中期的时候,黑色并不仅仅是纨绔子弟身上的衣服,也不仅仅代表诗人阴郁的心情。从这时起,它与每一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无处不在: 19世纪中期正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起点,在欧洲和美洲,工业革命带来的污染一点一点地染黑了城市的各个角落和乡村的一部分地区,直到 20世纪中期才有所改观。这是煤炭与焦油的时代,这是铁路与沥青的时代,后来又变成钢铁与石油的时代。无论在何处,人们视野中所见的只有黑色、灰色和棕色。煤炭是工业与交通的主要能源,它也是这个新时代的象征。在1858 年,全球煤炭产量仅为1.72亿吨,到了1905 年则增长为9.28亿吨:在不到半个世纪的时间里,全球煤炭产量就增加了超过百分之五百。35 此时的黑色已经与忧郁的诗歌无关了,煤炭带来了黑烟、黑垢、黑色的矿渣和污染。城市里的景色经历了巨大的改观,工厂和作坊遍布四周,马路的外观也不同了,富人区与穷人区之间的差异越来越大:一边是白砖绿树的和谐景象,另一边则是灰暗肮脏的悲惨世界。不仅如此,人类从此时起得以迈向地下深处,并在那里生产劳作:黑暗的地下矿井是工业革命的标志性象征,而受尽瓦斯粉尘折磨,被称为“黑面孔”的矿工则是社会变革的一支重要力量;“此外还有地下隧道、地下管道和地下工厂;甚至还出现了最早的地铁:伦敦地铁于1863 年建成通车,而巴黎地铁则于1900 年建成通车。从这时起,人们在地下交通往来;在工厂里生产劳作;在封闭的房屋里生活起居;人们使用煤气,后来又用电照明;光线的来源发生了变化,而人的目光以及视觉认知也随之改变。对于一部分城市居民而言,阳光和新鲜空气已经成为一种奢侈品,与此同时,某些新的价值体系也正在形成。人们对风吹日晒的古铜色肌肤的观念正在转变,这是一个不同寻常的例证,我们有必要在这个问题上展开详述。通过这个例证我们可以看到,在19世纪末,受到普遍蔑视并且成为社会不安定因素的,已经不再是农民阶层,而变成了手脚污秽、面色苍白的工人阶层。P220

数十年来,一直延续到“一战”甚至“一战”之后,在政界、商界、银行金融界的确以黑色为美,其中有一部分原因,是在工作场所穿着黑衣显得庄重朴素。人们认为鲜艳或者过度醒目的色彩是不得体的,只有黑色才是严肃和权威的象征。因此,所有掌握权力和知识的阶层都喜爱穿着黑衣:法官、政府官员、律师、教师、医生、公证员 等等。此外,在整个欧洲,那些需要穿着制服的职业——警察、宪兵、消防员、海关官员、邮递员、水手等等摹—一一也都身穿黑色制服,直到 20世纪初,海蓝色制服才取代了黑色制服,因为与黑色相比,蓝色显得没有那么严厉,而且更加耐脏。

在此之前,五六代人的时间里。职场上唯一得体的就是黑色衣服。黑色似乎消除了,至少是缩小了社会阶层之间的差距,从小资阶层到上流社会,从庆典礼服到日常家居,黑色适用于所有人和所有场合。黑色无处不在,以至于有些追求新鲜事物、追求自由的人终于无法忍受了。这些人认为,黑色是可憎的,是艺术之敌。例如缪塞曾在1836 年写道:“男人穿着的黑衣,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一个丑陋的标志。古人身穿的甲冑已经一片片碎落,刺绣的花朵也一片片凋零,如今都变成了单调的黑衣,仿佛一场永无尽头的葬礼……”40 奥斯卡-王尔德( Oscar Wilde)特别偏爱鲜艳的色彩,尤其是红色和紫色,他于1891 年在《每日电讯报》上写道:“我们这个时代人人身穿的黑色制服……枯燥乏味,死气沉沉,令人沮丧……没有任何美感可言。”P224

事实上,在19世纪下半叶乃至20世纪的若干年里,无论是欧洲还是美洲,资本主义工业和金融业都掌握在若干个信仰新教的家族手中,而他们则通过工业产品将自己的价值观和道德信念施加给每一个人。在数十年里,标准化生产的日常生活用品携带着特定的社会伦理和道德观念进入千家万户,而这种现象发生在英国、德国、美国以及其他很多国家。正是新教的这种色彩伦理,导致第一批生产出来的日常消费品在色彩方面十分贫乏。此时的化学工业早已有能力制造出几乎所有色彩的染料,但令人惊讶的是,从1860 年到 1920年制造出来的第一批家用电器、第一批打字机和通信器材、第一批电话、第一批照相机、第一批钢笔、第一批汽车(先不说服装和纺织品)全部可以归于黑、白、灰、棕这几个色系之内。由于化学的进步,制造任何鲜艳色彩的染料都已不是问题,但这些鲜艳的色彩似乎都被新教伦理顽固地拒绝了。45在这方面最著名的例子是固执的亨利,福特(Henry Ford,1863-1947),他是福特汽车公司的创始人,并且从各方面看。他都是一个严格的清教徒。无论消费者的呼声有多高,无论竞争对手如何推出双色或三色车型,亨利·福特始终只生产黑色或者以黑色为主的汽车,直到他最终去世,而这时色彩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地位已经越来越高了。46 著名的福特 T型车是福特公司的明星产品,产于1908-1927 年,它正是亨利·福特拒绝色彩的一个象征符号。P227

与此同时,摄影技术的发明以及在艺术领域的传播,将画家从绘制肖像的传统工作中解放出来,并且使得画家将他们的目光更多地投向形状与色彩。摄影技术能够很容易地将立体的物品投射到一个平面上,它使画家认识到一些新的视觉效果,另外,也进一步加强了黑白世界与色彩世界之间的对立。当然,黑白与色彩的对立由来已久,可以追溯到三个世纪以前版画大量传播的时代;但随着摄影技术的发明,以及化学和物理学在色彩方面的研究发现,到 19世纪时这种对立达到了顶峰。到了1900 年前后,尽管这时的照片中黑色并不是完全的黑,白色也不是真正的白,尽管灰色和棕色也在照片中拥有一席之地,但人们依然称之为“黑白照片”,从此之后,成千上万的这种照片在欧洲各地乃至世界各地传播。真正的彩色摄影技术此时距离人们还相当遥远——在1902 年,吕米埃兄弟(les freres Lumiere)发明了彩色照片,但彩色照片的传播范围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非常有限。

在一个多世纪的时间里,摄影的世界是一个黑白的世界,用照片记录下来的新闻事件和日常生活似乎只剩下这两种色彩。造成的结果是在这段时间里人们的思想和认知似乎也被局限在黑白世界里,并且难以摆脱这种束缚。尤其是在新闻出版以及信息资料领域,尽管自1950 年起彩色摄影技术获得了长足进步,但人们仍然认为黑白照片能够更加精确地还原人物与事件的真实面貌,而彩色照片则是肤浅的、有色差的、不可靠的。这种观念直到今日仍然还很有市场,例如在许多国家,在正式文件以及身份证件上的照片都必须是黑白而不是彩色的。在我的少年时代,大约是1960 年代初,法国人办理身份证和护照时还严禁使用彩色照片。尽管这时自动照相亭已经遍布街头巷尾,要拍摄彩色照片已经毫无难度可言,但政府部门始终认为它是“不规范的”。或许他们一直对色彩怀有一种不信任感,认为它是虚假的、易变的、具有欺骗性的。P233

其实,制作彩色影片的早期技术“特艺七彩法”( Technicolor)早在1915年就已被发明出来。随后人们不断对其进行改 良,直到 1930 年代中期才投人使用,利用这项技术,在“二战”之前拍摄出了多部杰出的电影作品,例如《侠盗罗宾汉》(1938)和《飘》(1939)。从技术上讲,“特艺七彩法”在1915 年就能制作出彩色电影,但过了这么多年才投入商业运作,为公众所熟知,显然是出于经济方面的原因,但很有可能其中也包含伦理因素在内。我们之前曾经讲过,在1915-1920 年前后,清教徒资本家控制着欧美的制造业;同样,他们也控制着出版业的一部分。在这些清教徒眼中,制作活动影像娱乐大众已经是不务正业的无聊行为,如果更进一步,制作彩色动画或者彩色电影,那真的就属于邪恶下流了。就因为这个原因,从新技术的发明到首次搬上银幕,足足花了二十年时间。P238

在将现代性赋予黑色这方面,虽然画家开了先河,在“一战”之前就走上了这条道路,并且贯穿了整个20世纪;但将这种观念引入社会文化和日常生活中的,则是室内设计师、时装设计师以及服装生产商。在20世纪的设计领域,黑色既不像中世纪那样属于王侯的奢华,也不像工业时代那样代表肮脏和贫苦; 20世纪的黑色是朴素而精致、优雅而实用、闪亮而令人愉悦的,总之,这是一种现代感十足的黑色。尽管在历史上,设计与色彩之间的联系总是十分显著而紧密的(例如1950 年代的粉彩设计和1970 年代流行的大量艳俗色彩设计),54 但黑色设计依然受到广泛欢迎。随着时代的推移,对于许多设计师和大多数民众而言,黑色甚至变成了设计与现代感的标志色彩。

时尚圈也是如此,在这里黑色的地位甚至还要更高。20世纪初,一些爱好艺术、追求创新的高级定制设计师(例如雅克,杜塞[ Jacques Doucet]和保罗,波烈[ Paul Poiret])逐渐将黑色运用到服装设计中,从这时起,在服装和纺织品领域,黑色终于回归到色彩世界,被认为是一种真正的色彩了。1913 年,马塞尔。普鲁斯特( Marcel Proust)在《追忆似水年华》中见证了这股新的流行浪潮,他这样描写书中的人物奥黛特,德,克雷西:“她总是穿着黑色的衣服,因为她觉得女人穿黑衣服好看,而且更加高雅。”55在普鲁斯特的笔下,奥黛特是一位优雅时尚的女性,尽管她只是被人包养的情妇而已。到了“一战”之后的1920 年代,黑色的现代感更加强烈了。此时它已经吸引了大多数的服装设计师,并且不仅仅局限于高级定制服装范围。可可,香奈儿( Coco Chanel) 1926 年设计了经典的“小黑裙”,这一款式在数十年中长盛不衰,56成为20世纪时装界的一面旗帜,而且它并不是一个孤立的个例。从1930 年代起,所有的知名时装品牌都推出了黑色套裙,这一款式是低调优雅的象征,并且适用于各种场合。    57黑色裙装的潮流一直持续到 1960年代,甚至还要更久。在很长一段时期里,黑色一直是时装设计师乃至整个时尚界的宠儿。直到今天,在时装秀、发布会、研讨会等设计师和时尚人士云集的场合一我也曾经出席过其中的数次——旁观者往往会惊叹于黑色的无所不在:每一位女士身上都能找到黑色的服饰,而只有少数男士偶尔敢于穿着鲜艳色彩的衣服。在其他的创意行业也能观察到同样的现象(例如建筑师),类似的还有掌握财富的银行界和掌握权力的司法界。创意、严肃、权威,这就是黑色给人的现代感。P245

在政治领域,我们不应该把这种代表叛逆与无政府的黑色与其他两种黑色混淆起来。从一方面讲,黑色是非常保守的,因此天主教政党往往推崇黑色,这种黑色是从神父和教土的黑色长袍继承而来的。这些天主教政党在19世纪的欧洲曾经非常活跃,影响力很大,但到了20世纪则逐渐销声匿迹。在另一方面,意大利法西斯党的军队和警察也以黑色作为制服的颜色,成立于1919年的“黑衫党”( camicie nere)是贝尼托。墨索里尼(Benito Mussolini)夺取权力最有力的支持者。更加恐怖的纳粹党卫队( Schutzstaffel)和武装党卫队( Waffen-SS)也被称为“黑衫军”,与1934 年被清洗的“褐衫军”(即纳粹冲锋队,Sturmabteilung)相比,黑衫军在极右的道路上走得更远。无政府主义、虚无主义、法西斯、纳粹………如果不考虑“左”倾还是“右”倾,这些以黑色为旗帜的政治运动都有着极端化的特点。西方符号体系的一个显著的特点和永恒的命题,就是在各个不同方向上的极端,最后往往能神奇地相互接近甚至交融到一起(译者注:不仅是西方,中国的太极阴阳图也是一个典型的例证)。那么在意识形态和政治领域,是否也是如此呢?

如今,黑色的叛逆与激进意义已经大幅度弱化了,仅仅是穿一身黑衣,并不足以表明自己对权威的蔑视,对传统的反抗。只有少数躁动不满的青少年才会穿着黑皮夹克,在身体的各个部位穿孔,然后用怪异挑衅的行为举止来寻找自己的存在感。但是他们已经无法引起任何人的关注,即使是社会学家也没什么兴趣研究这个群体。希望自己显得叛逆的青年人还不如穿一身睡袍或者一身礼服,这样还能显得更加与众不同一些。黑色服装与激进或是禁忌之间的联系已经完全断离了。在一个世纪之前,我们祖父或者曾祖父的时代,贴身穿着黑色织物,使用黑色毛巾、黑色床单以及给小孩子穿黑衣服都是无法想象的事情;如今我们则对这种事情熟视无睹,黑色以及深暗色系不再属于禁忌的色彩。在这方面,女式内衣的变迁历史特别有代表性,有助于我们理解色彩价值观体系的颠覆性变化。P249

在欧洲的乡村,这些迷信思想到了1950 年代还很强大,如今则几乎消失了。在各领域,黑色的象征意义都不如过去那么强烈。甚至死亡和丧葬习俗与黑色的联系都变得越来越弱,逐渐为灰色或紫色所取代。62不仅是黑色的负面意义减弱了,黑色在传统上具有的正面意义也越来越弱。过去,黑色燕尾服、黑色长裙或套裙被认为是高雅上档次的服装,而如今无论男装还是女装,黑色无处不在,也就失去了原本的高贵地位。黑色象征权威的意义也几乎不复存在,法庭上的法官和运动场上的裁判并不像以往那样必须身着黑衣。警察和宪兵的制服变成了蓝色,法官通常穿着日常服装出庭,而裁判则换上了各种鲜艳色彩的运动服。可以说,改变衣着的同时他们也丧失了部分权威,面对一身黑衣的裁判,运动员的潜意识会促使他接受裁判的判罚,但面对身穿粉衣、黄衣或橙衣的裁判就未必了……

自14世纪末开始,黑色就带有奢华的象征意义,这种意义在四五十年前还一直存在,但如今也几乎消失了,可能黑色鱼子酱还算是一种奢侈品吧,还有些首饰和香水会选择黑色包装,此外就真的找不到黑色与奢华之间的任何联系了。在体育领域,黑色在某些场合是地位最高的:柔道的“黑带”代表最高水平,滑雪将最高难度的滑道称为“黑道”。而在除此以外的所有地方,黑色似乎已经变成了平庸无奇的一种色彩,针对民众最喜爱的色彩进行的调查也显示出这一点。在“二战”结束以后,在欧洲和美国,这项调查得到的结果几乎总是相同的,无论接受调查的人群是男是女、属于哪个年龄段和哪个社会阶层。按照受欢迎的程度排列顺序,分别是蓝色、绿色、红色、黑色、白色和黄色。其中黑色既不是排名最高的,也不是最低的,在整个色彩的历史上,黑色第一次出现在一个色彩序列的中间位置。这是否意味着,它终将变成一种普通的、中庸的、平凡无奇的色彩呢?P254”


吴砺

2019.1.4







评分

参与人数 1桐币 +1 收起 理由
江面梭影 + 1 很给力!赞一个!

查看全部评分

楼主新帖
吴砺,桐城人,生于1963年,1979年就读中国科技大学物理系。大学毕业后在中国科学院从事科研工作,1997年曾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任访问学者,其后在硅谷工作。回国后一直在公司从事研发工作,已申请了五百多项国内外专利,并于2004年由海峡文艺出版社出版过第一本散文集《西海岸之》。2011年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散文集《瞬间》。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