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150249
- 积分
- 146
- 威望
- 1184
- 桐币
- 58
- 激情
- 2120
- 金币
- 0
- 在线时间
- 51 小时
- 注册时间
- 2019-6-13
荣誉会员
- 积分
- 146
鲜花( 1) 鸡蛋( 0)
|
本帖最后由 许小凡 于 2019-6-13 14:50 编辑
又是六月,又是芒种。
黄甲蒋潭,在漫山遍野弥漫着夏日的气息里,,恰好拜读了疏泽民老师《去蒋潭,栽植春天》一文,我又一次想起了父亲和他的牛。
父亲年轻时是大塘公社电影放映队的放映员。他常年走村串户,跋山涉水为山里的群众放电影,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国的老式胶片电影逐渐淡出了电影市场,农村电影放映员也就成了被社会和人们所遗忘的失业人群……八十年代末,父亲离开坚守了几十年的电影放映队回家务农。
父亲对牛的深情,始于他成为村里为数不多的“带田”人。“带田”一词对于现代的年轻人来说,可能非常陌生。山里的田,大都是随着山势的起伏依山而造的梯田,从山脚一层层递增到山顶,远看层层叠叠的梯田形态相似,近观其实形态各异,有些田秒子宽度不足一米,上岭下坡路,埂上埂下走,只有牛才能完成农耕时最关键的活儿——犁田,对于经济条件较差的山民来说,除了生产队集体养一头牛,只有极少数个体家庭养牛。养牛人帮其他农户家犁田,按田产收取相应的工时费,俗称“带田”。时至今日,现代化的农耕机械仍然无法完成大山里梯田的犁田活,照例依靠牛来完成犁田这一重任。
因此。为了改善家庭经济条件,父亲搜尽了家中缸罐钵子坛拐的角子分票,倾全家之力,加上东拼西凑借来的钱养了一头牛。他一辈子养过大约有十几头牛,对每头牛都有着极深的感情。
记忆中有很长一段岁月,每天清晨和黄昏,父亲都要牵着牛去山坡上吃草,有时不惜多跑几公里山路,只为让牛吃上更鲜嫩的肥草,回来时还割上一大担备用草料,供牛白天和夜晚食用。记得父亲经常在夜晚起夜时,还去牛屋里看看牛,顺便添上几把草,牛本来是半眯着眼,反刍着草料卧睡在地上,听到父亲的脚步声,牛总是站起来,黑暗中用大眼睛看着父亲,父亲用手抚摸着牛头,牛鼻子里便呼呼的喷气,表达着自己的感激。都说人无横财不富,马无夜草不肥,这牛有了夜草后,果然也长得健硕肥壮。
每年进入插秧季节,父亲和牛朝夕相伴,挨家挨户为农户家犁田。早起,星星相伴出,傍晚,牛角挑着夕阳归。父亲与牛之间的那种默契达到神奇的地步,父亲的每一个指令,牛几乎都心领神会而执行到位,只要父亲一声吆喝,牛立即全神贯注目视前方,身子稍稍前倾,一步一个脚印步伐矫健而稳重,低着头往前使劲拉着犁铧,父亲扶着犁梢跟在后面走,大块大块的泥土快速向旁边翻滚开来,一人一牛,就像在一艘舰艇行驶在大海里,那豪迈的激情被风荡开在田野上空……
有点累了,父亲一声“哇着”,牛就停了下来,父亲给牛抖了几把草,坐在田埂边掏出黄烟袋,美美的吸上几袋烟,吞云吐雾间眯着眼看牛,牛叼着草左右甩头拍打驱赶着苍蝇,嘴里嚼着草大眼睛盯着父亲。这时候,他们更像是一对默契却又寡言的朋友。父亲从不像别的犁田人那样,手拿竹梢子去鞭打牛。不论什么性格的牛在父亲面前都很温顺。犁田是个技术活,父亲做事又“抹古”,犁田耙耖到边到拐的,搞好的秧田没有骨头骨脑的,化哒哒嫩滋滋的尤其好插秧,因此许多农户都想找父亲给他家“带田”,最多的时候,父亲一年要带一百二三十石产的田。
有一年,父亲用家里养了几年的老牙口耕牛调(第三声)回了一头小牙口的母牛,这头母牛性格尤其温顺且善解人意,它一身油光黄亮的毛,头额宽平,面稍凹,圆圆的眼睛大而有神,嘴巴方大阔口薄唇,头顶一对细小短平的角向内对向弯曲,尾毛很长呈扫帚状又像一把拂尘。每天傍晚放牛,成了我放学后不变的任务,风雨无阻。暑假开始后,父亲除了每天早上割回一大担带露水的新鲜草料,我就成了名副其实的“放牛娃”,早晚放牛是我的必修课程。夏天放牛,最无法忍受的就是蚊虫苍蝇、尤其是牛蝇的叮咬;最快乐就是约小伙伴一起去山上玩,我把牛牵到青草茂盛又比较空旷的地方系在树上,让母牛独自吃草,我则和小伙伴们在山溪里捉鱼虾小蟹、时常还会偷挖人家地里的红薯、掰几颗玉米用石头围起来烧火烤着吃。母牛将那一片草吃完了以后,就会抬头“哞”“哞”的叫,于是我再牵着它换到另一处草嫩多汁的地方。傍晚日暮时分,山林中倦鸟归巢时,母牛的肚子也吃得圆鼓鼓的了,也是我们该回家的时候。偶尔,我们一群小伙伴玩得忘乎所以不知归途的时候,母牛会发出低沉又拖长的“哞……”声,似乎是在提醒、催促我们该回家了。
与母牛相处时间长了,我越发喜欢它了。有一段时间,我突然发现母牛不爱吃草了,经常会抬头发出一阵阵叫声,我以为它生病了。母牛是我们家最大的财产,父亲还指望它增加家里收入呢。如果它病了,父亲就只能卖了它或将它调(第三声)牛了,我每天心中惶惶然,担心又焦虑着。后来,在父母亲面带喜悦的交谈中得知:母牛是发情了,需要找一头配种的牯牛来配种。这无疑是一个喜讯,意味着母牛将会给我们家带来新的财产:一对子母牛。自母牛受孕后,全家都小心翼翼又满怀期待,尤其是父亲,越发关爱呵护母牛的草料和起居,有一天半夜,父母忙碌的脚步和交谈的声音把我吵醒了,原来是母牛刚生了一头小牯牛犊,在母牛做“月子”那段时期内,父亲坚持每天给母牛饮凉开水,并且用玉米粉做成粑装上肉馅喂母牛,照料得无微不至。以至于母亲揶揄道:这辈子你对牛比对我好得多,我生了六个孩子,你从来也没伺候过一天,真是把牛当成了“牛大大”了。
小牛犊出生几个小时就能站起来走路了,我最喜欢看它吃奶的样子,有时候没有什么奶水的时候,小牛犊就用头一下一下顶着母牛的肚子,父亲说这叫“打奶”。当满月后的母牛再去山上吃草的时候,身后又多了一头小牛犊,我喜欢抱着它的头,看它水汪汪的大眼睛,它有时也会调皮的伸出粗糙的舌头舔我,它从不老老实的走路,总是东跑西跑的,对一切事物充满了好奇心,走到哪里都伸头缩颈的东望西看的,母牛只要发现小牛犊离开自己稍远,或者感觉有危险的时候,就会发出“哞…哞…”的呼声,小牛犊也会一边回应,听起来极似“牛妈…牛妈…”的叫声,一边跑到母牛身边。就这样,小牛犊一天天的长大,父亲给它戴上了辔头,跟随母牛犁田时就给它嘴上带上笼套,免得它祸害庄稼。我家牛棚就在篱笆门旁边,每天小牛犊就在那儿等我放学,一般情况下我都是从学校飞奔回家,扔下书包就牵着子母牛去山上吃草。那段日子,是我当放牛娃日子里最快乐的时光,整个家族的村子都知道我们家有一对子母牛,此时想起来,还能体会那种幸福洋溢的快乐。
有一天中午,家里来了一个陌生人,母亲烧了一大桌子平时见不到的好菜,父亲还让我去小店打了好酒。那天是周末,我和五姐都乐不可支的帮母亲打着下手。后来得知,他们是枞阳牛集来的牛贩子,今天过来是买我们家小牛犊的,一瞬间我恍然若失,中午面对一桌子好菜,呆呆的端着饭碗,如鲠在喉难以下咽。子母牛被系到大门口稻床边上,大人们一番查看后回到堂屋里喝茶,时而欢快的谈论着牛经,时而激烈的讨价还价,没有人会注意一个放牛娃的情绪变化。我独自默默地陪伴在小牛犊的身边,用手抚摸着它的头和身子,它全然不知我为何今天会长时间的陪伴它,兴奋的用那水汪汪的大眼睛一如往常的望着我,时不时用头和身子亲昵地蹭着我,那一刻,我的心里难过至极,一个劲儿想哭。
大概下午三四点时分,大人们谈好价钱,交易结束后牛贩子们牵着小牛犊走了。母牛看着小牛犊被牛贩子牵过篱笆门,走过草垛牛棚,离自己越来越远,似乎已意识到母子或将从此永远别离,那“哞…哞……”一声紧似一声的唤儿声闻之令人心碎,小牛犊亦是一步三回头,一声声急切的回应“牛妈…牛妈……”,其时,我和五姐早已是泪流满面,陪伴在母牛身边,以期能给它些许的安慰,母牛用眼光一路追随着小牛犊的身影,直到它到了西边马路的转角处,再也看不见了!
至今还记得小牛犊在走出拐角时,那几声拖长了带有颤音,撕心裂肺地呼叫“牛…妈……牛妈……”牛妈妈死死地盯着转角处,抬头悲苍的回应着“哞……哞……”那凄惨的声音足以令人泪奔!一转身,泪水模糊了我的双眼,眼前的一幕让我惊呆了:只见母牛那又圆又大的眼睛里“啪…啪”地滚落下一颗颗硕大的泪珠……整整一个下午,母牛总是面对着公路上的转角处,始终保持着那个深情凝望的姿势,久久不愿回眸,一直沉浸在母子离别的伤痛中。晚饭时,我看到父亲坐在牛栏屋的门槛上默默的抽烟,母牛静静的站在栏内,我看到父亲在它身边抖几把它最爱吃的鲜嫩的笆茅,此时却也丝毫未动。
接下来的几天里,牛妈妈每天只吃一点点草料,并且经常在食草时猛然抬头,扑闪着耳朵聆听,或者默默地遥望着远方慢慢地咀嚼。父亲明显地感到它的变化,经常牵它到很远的山坡,那里有肥嫩的鲜草、甘甜的山泉、美丽的蓝天白云,可母牛还是消瘦下来,步伐虽然还那么矫健,却始终难以恢复从前的精气神。自从那天我看到它滚落硕大的泪珠以后,它的眼角一直留有两条长长的泪痕,那是一个母亲对孩子长长的思念……第二年,父亲说自己的关节不好,少带了几十石产的田;第三年,父亲考虑再三后把母牛调(第三声)了一头牯牛回来,从那以后,我们家没再养过母牛了。
父亲和牛相依相伴好多年,他们之间有太多难以释怀的情节。多年后,我仍时时想起家里养过的那对子母牛,难忘母子离别时的场景,难忘母牛那硕大的泪水和嘶哑悲苍的唤儿声.....或许当年,父亲的内心也曾有过深深的愧疚吧。
谨以此文纪念我的如老牛般默默付出辛勤劳作的父辈们。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