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见楠溪江(下)
——浙东行之一
(四)
晚上在旅馆上网查有关楠溪江的资料。网络时代最大的好处是,仿佛中型图书馆就在手机和电脑中。这是一百年前人类想也不敢想的事啊。
这次我将网上一些文章的文字摘抄、重新编辑及文字修改, 由于过于杂碎, 对引用编辑的文字及内容, 这里我不再标出原文的出处。
不怕你笑话,我是今天第一次知道楠溪江这个名词的,可是我刚从网上知道:约一千六百多年前,谢灵运曾在永嘉待了一年有余,是他创作的高峰期,他现存的山水诗约有40余首,但在永嘉时期的便有20余首,谢灵运在这里写下了中国第一批山水诗;永嘉的楠溪江的水清、岩奇、瀑多的自然之美,将从此融入中国古代诗歌的血脉和基因之中……
“虚泛轻千载,峥嵘非一朝”
“合欢不容言,摘芳弄东条”
“涧委水屡迷,林迥岩逾密。”
“石室冠林陬,飞泉发山椒。”
“近涧涓密石,远山映疏木。”
“疏峰抗高馆,对岭临回溪。”
“白芷竞新苕,绿苹齐初叶”
“幽人常坦布,高尚邈难暇”
“人生谁云乐,贵不屈所志。”
“荣悴迭去来,穷通或休戚。
木若长疏散,万事恒抱朴。”
“叠叠云岚烟树谢,湾湾流水夕阳中”
“罗列河山共锦绣,浮沉沧海同行舟”
稍后的陶弘景,他的<答谢中括书〉中说:“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癣;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沈(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谢灵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这样位于浙江东南部的温州地区楠溪江,竟是一条传奇的诗溪。华夏大地孕育出中国最初山水诗,却是出自这样一条低调质朴的江河。可是我今天才知道这条江的存在……我真是连半调子都算不上的文学爱好者啊……
网上说,楠溪江为树枝形水系,流域内千支百派,总归一江,逶迤曲折,有“三十六湾、七十二滩”之称,溪水清澈,江宽而水浅,滩有急流而不汹涌,潭水平静而不阻滞,给人以舒畅的韵律感。楠溪江精华风景之一是狮子岩风景区,即我们旅馆所在地。
网上称,楠溪江江水潺潺,富有韵律,两岸多滩林,变化多端。上游水流较急,多峡谷瀑布;中游则江面渐宽,浅滩深潭错落有致;下游两岸则多是宽阔的冲积坦地,是楠溪江流域诸多村庄的农耕基础,田园气息浓郁。乘坐竹筏漫游楠溪江,是欣赏这条江最为经典的方式。
网上称,“我国历史上两次人口从北往南大迁移,对楠溪江流域的文化发展具有深远影响。第一次晋室南渡,将黄河流域的先进文化扩散至此,永嘉著名太守王羲之、谢灵运、颜延之等均为晋室南渡之旺族。他们既是著名文人,又为地方行政长官,因此,在主观和客观上都对地方文化事业起了推进作用。第二次是宋室南迁,它使长江流域文化超过了黄河流域而处于领先地位。当时永嘉一带经济繁荣,文化进步,人才辈出。据《咸丰府志》载,仅南宋就有进士464 人,熙宁至咸淳(1068-1274)的200 余年间,就出文科状元6 人,榜眼4 人,探花1 名。据永嘉古村落宗谱记载,当时为官者甚多,如芙蓉村有“十八京旦”之说,豫章村有‘一门三代五进士’之誉。”
“‘耕读’是楠溪江山村文化的一大特色,如《鹤阳(谢灵运之后)宗谱》就记载着“以耕读为业”。宋时的“耕读世家”已形成大的宗族,封闭的宗教社会也就自然形成。村寨中的寨主即是长者智者,他们既深受儒家传统文化的薰陶,又有权力干预村中的营建大事,因此很容易以他们的文化修养促使民居建筑逐步形成古朴风雅的艺术风貌,并且独具灵巧多姿的艺术形象。经过考察发现:楠溪江流域的许多古老村落,如岩头、枫林、苍坡、芙蓉、蓬溪、溪口、花坦、廊下、坦下、村樟等村落,在选址和营建过程中都是经过严格规划的,且依据风水学说,达到村落建筑与自然‘天人合一’的环境效果,这与其他地区,尤其是北方地区是截然不同的。”
(五)
中国古代气候较为炎热,长江以南地区和水网密集,疟疾多发,特别是岭南和云贵地区尤为严重。由于疟疾长期无法得到有效控制,所以长江以南地区的开发也迟迟无法起步。直到东晋时期,南北朝对立,军事和经济压力的存在,南方各王朝才不得不冒着疟疾的威胁,对长江以南进行大规模的开发,岭南地区开发迟到宋朝,云贵到明清才有效开发,疟疾成主要原因。
我国的山水诗起源于东晋的浙东。西晋灭亡后,南渡的中原大族纷纷定居浙东。他们洒情于山光水色,从而使浙东的山水增添了人文气息。
顾恺之说山川之美:“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草木蒙笼其上,若云蒸霞蔚。”文人们以审美的眼光来看待山水,使山水风光与人的内心世界和谐统一。
山水诗的昌盛和道家思想的中兴也是息息相关的,以景、情分叙的结构来传达诗人赏景、兴情、悟理经验的山水诗,在两晋时期已是一种具有时代性的文学现象。
在唐代,到达浙东的水陆交通均十分便利。这也是吸引诗人不远千里,前往浙东饱览秀丽山水的一大原因。
安史之乱没有波及江南,这给江南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安定的社会环境。这也是唐代经济中心开始从中原向江南转移的重要原因所在。尤其是浙江一直处于平稳的社会环境中,即使是发生于肃宗上元年间(760—761)的刘展叛乱,给当时经济重镇扬州及周围的地区造成巨大损失,却没有影响到浙东的稳定。而浙东特别是处于宁绍平原上的越州和明州,由于东晋士族南渡后即已得到开发,加上土地肥沃、灌溉便利、气候适宜等条件,经济得到迅猛的发展。
浙东有条唐诗之路。经考证,在全唐诗 一书内收录的2200余名诗人中,就有450多名到过“浙东唐诗之路”,占到总数的20% ;也就是说,在当时仅占全国国土面积1/750的浙东,迎来了唐代1/5的诗人前来踏步讴歌。
(六)
我粗列这次从网上搜罗历代诗人描写浙江山水的诗句:
谢灵运:
“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
南朝梁代王籍:
“艅艎何泛泛,空水共悠悠。
阴霞生远岫,阳景逐回流。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此地动归念,长年悲倦游。“
杜甫:
“剡溪蕴秀异,欲罢不能忘”
“台州地阔海溟溟,云水长和岛屿青”
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戴叔伦: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徐凝:
“黄帝旌旗去不回,空携片石碧崔嵬。
有时风卷鼎湖浪,散作青天雨点来。
天地茫茫成古吟,仙都凡有几人寻。
到来叭见山高下,只是不知湖深浅。”
朱庆余:
“青溪缭绕出无穷,两岸桃花正好风。
恰是扁舟堪人处,鸳鸯飞起碧流中。”
白居易: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湖上春来似画图,乱峰围绕水平铺。
松排山面千重翠,月点波心一颗珠。
碧毯线头抽早稻,青罗裙带展新蒲。
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西塞山:在今浙江吴兴县西南。)
程颢:
“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
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林逋:
“疏影横伤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柳永:“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陆游: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文天祥:
“海上仙子国,避遁寄孤蓬。
万象画图里,千崖玉界中。”(武坑:位于浙江省临海市桃者渚城。)
张可久:
“西湖晚凉,凭阑凝望。人过莲船,桥横柳浪,酒卷荷觞。云锦张,水镜香。波光摇荡,鹭鸶儿钓鱼矶上。”
纪昀:
“沿江无数好山迎,才出杭州眼便明。两岸蒙蒙空翠合,琉璃镜里一帆行。”
袁枚:
“龙漱山高势绝灭,一线瀑走兜罗棉;
五丈以上尚是水,十丈以下全是烟。”
(七)
这里我单独对杨冬梅女士写的《孟浩然浙江山水诗综论》一文作一点提炼:
浙江自古多名山胜水,清幽秀美,引人人胜。浙江的水更以“清”见长。“水皆漂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吴均《与朱元思书》);“洞澈随清浅,皎境无冬春。千仞写乔树,百丈见游鳞”(沈约《新安江水至清浅深见底贻京邑游好》)。孟浩然“清”之秉性与浙江山水“清”之特色正相契合,于是便产生了孟浩然以“清”为底色的浙江山水诗。
孟浩然的浙江山水诗描写的山水景观主要有:山岭、江湖、隐士居处、仙道古刹、林泉、孤屿、云霞、苔噔)、密筱、明月、孤舟、猿鹤、渚禽等。这些意象应该说是山水诗的基本意象,但山水诗的意象并不限于此,浙江山水也并不只有这些景观。孟浩然是有所选择的,他选择的这些意象无论在色彩、形象以及给人的感觉上都具有“清”之美。
一方面,他的浙江山水诗中用了很多“清”字,十四首诗中有六处用到:“江入新安清”、“中流见底清”、“清泉流舍下”、“江清月近人”、“鹤唳清露垂”、“落景余清辉”。另一方面,他的浙江山水诗歌中表现出“清”美:或“清幽”,如:“小溪劣容舟,怪石屡惊马。所居最幽绝,所住皆静者。密筱夹路旁,清泉流舍下。”或“清壮”,如:“照目秋云迥,浮天渤湃宽。惊涛来似雪,一坐凛生寒。”或“清愁”,如:“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另外,还有的诗句表现出“清新”、“清远”、“清雅”等不同的美感特征。
孟浩然的审美趣味是偏向于“清”的,而浙江山水正好也具有“清”的特点,两相凑泊,于是孟浩然的浙江山水诗就可谓是“清绝”了。
这篇文章通过论述孟浩然浙江山水诗,反映了浙江山水的一个根本特色: “清”:树木多,植被密集而溪水清,江水清。我去过浙江千岛湖,对其水清印象极深;其实浙江山水另一大特色是充满灵秀之气。
浙江山水用清秀二字描述更合适。
吴砺
2019.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