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兰黄金世纪大师一—弗美尔》
(一)
翻阅《荷兰黄金世纪大师一—弗美尔》/何政广 主编,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8(世界名画家全集)
这位十七世纪的荷兰画家并不长寿(1632~1675年),他的画让我印象深刻的是:部分画面仿佛是现代的彩色照片,特别是《德尔夫特风光》,其云彩,其河面反映天空的水光,还有小镇楼房的色彩和墙上的阳光。这在我看过的西方所有的油画中,他的油画似乎是最有真实感。
真是难以想象,油彩笔那位粗糙的笔触,要多大的功夫,才能画出栩栩如生的细节啊。难怪弗美尔一生只留下三十六件作品——怎么样画出真实的色彩,这需要下多少苦功和慢功夫啊……
弗尔美并没有单独的自画像。只有画面中出现的一个面向观众的男人,被猜测是画家本人。我猜大家是大概人们在《绘画的隐喻》中有一个画家的背影,而在另一幅《鸨母》(1656年)画中一个男子衣着打扮同他一样。这个男子是十分温文而雅的绅士,一个好好人,微笑的人。这是画家本人吗?
这是一个心细的人,但看不出艺术家通常的有的郁郁的不乐的神情。我不能断定他是否是画家本人。
弗尔美的最出名的作品是《戴珍珠耳环的少女》(1665~1666年),这三百多年前的女孩,真的仍然是鲜亮如生的活在我们的面前,侧身望着我们,一种农村女孩特别的质朴、娇艳。你无法不感叹艺术的伟大力量,它使时光停滞了……青春获得了永生……
这个荷兰画家作品,看不到宗教的故事,让我大大松了一口气。
(二)
弗美尔是台湾的译名,大陆的译名是维米尔。
维米尔(venneer)是十七世纪与哈尔斯、伦伯朗并列为荷兰黄金时代的三大画家之一,是荷兰“小画派”的代表人物。他以采用类似摄影中光影技巧,来描绘荷兰的市井世俗牛活。
捕捉生活的小场景之美的画,被称为 “荷兰小画派”。“小”不仅指相对于宗教或重大社会题材的渺小,而且作品画幅的小巧。除了减少投入的成本压力外,更是为了迎合当时荷兰普通阶层的口味。
维米尔与同时代许多荷兰画家一样,他采用了暗箱的技术来辅助肉眼来捕获光的信息。维米尔所用的镜头,或许在当时世界上是非常先进的。早在中世纪,荷兰就利用风车作为动力,发展了研磨玻璃和宝石的技术。到16世纪末,荷兰眼镜透镜制造业已经十分发达。据记录,维米尔的挚友、显微镜之父列文虎克磨制了大约五百五十片透镜,最好的一个有五百倍线性放大和一百万分之一米的分辨率。
荷兰小画派的画家是欧洲最早走出宗教题材的画家群体,他们不再面面教会和宫廷,现实中的城市民众通过市场而牵引导艺术家,服务当时的荷兰人民,使荷兰小画派首先踏上一条现实主义艺术的道路。
维米尔的作品,在历史上曾经被遗忘两个世纪之久,现在再次为世人熟知和赞叹。我们注视维米尔的作品时,总会被画面中人物静谧的气氛所打动。
维米尔作品中的人物,有穿越时空的真实感,如《戴珍珠耳环的少女》1665—1666)中少女转过头来,眼睛凝视着画外,嘴唇微微开启,仿佛穿透画面与我们进行眼神交流。
维米尔画面中有许多弹琴、凝视、读信、交谈等场面,其人物似乎都专注于自己的思绪,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这些画面将瞬间永恒的凝固了,散发出的浓郁、真实的生活气息,把我们带回到17世纪荷兰德尔夫特那个安静的小城。
在维米尔的画作里,室内梦幻般的光线主要来源于左侧的窗户。
这里从网络上一文中可以看到“荷兰著名画家维米尔的36幅作品”:
维米尔作品与我们现代人之间“不隔”。
维米尔绘画采用平凡普通的生活场景中,以朴实真挚的画面打动人们的心灵。维米尔的画是有人物的静物画,平淡朴实中不失优雅,
沉静内敛却又饱含激情。
在照相机技术出现之前,人类对像照片一样留下大自然的景象的图像,应当是无比向往的,弗美尔的画面竟有如此惊人的接近真实——他是借用了暗箱技术,才使自己油画作品呈现出照片般的感觉……否则,用油画仅靠人的眼睛,是很难有比例尺般的精准的……
弗美尔的画因为“真”,而在西方绘画史上有独特的魅力。他的画,一个“真”是描绘小市民的日常生活;二是“真”像是眼睛看到的真实世界。它们如同三四百年前“鲜花”,水灵灵的放在我们现代人面前,使时间短路,让我们产生巨大的亲切感,仿佛17世纪的小姑娘们真的走到了我们身边,这是过去任何画家的画,都没有达到的效果……
(三)
郭茜在 “时代的视觉奇观———维米尔画作中的影像特质”一文中这样评述维米尔的画的特质:
“摄影术发明在1839年,维米尔活动的时期在1632.1675年,二者相差近两百年。在这漫长的两百年里维米尔被人遗忘和低估,直至摄影术发明后的19世纪,人们开始重新解读和理解维米尔。20世纪对维米尔的研究达到了空前的热度,特别是上世纪60年代以来,维米尔的画作及其本人成为商品的标志、海报上的常客、电影翻拍的主题,凸显了人们对这位低产早逝的画家强烈的好奇,而这一时间段正是摄影技术蓬勃发展并改变着人类视觉景观和视觉经验的关键时期。照片的普及使得维米尔更合乎今天人们的审美和趣味,维米尔画作中的早有影像的特质迎合了摄影术之后的时代,也许珍视其中所充盈着的‘影像性’是解读维氏画作一道法门。”
“照相机镜头摄入的光线来自于一组或多组光学元件对光的处理,其所呈现出的图像(照片)具有光学的美感。这种影像感与维氏画面呈现出一种透过透镜观察得来的清晰冷静、客观细腻的光影暗合。维米尔画作中充满日常中的光、奇异的折射、琐碎的光斑、细微的空气浮动下的光线,而不是像卡拉瓦乔、伦勃朗那样戏剧化的指向神圣的天国和专属于圣人的光影表达。他鄙弃的是主观的只为烘托气氛而设计的过于激情的光线,他的画面中的光影体现出摄影般清新、明净的真实感和光影斑驳的失焦魅力。由于维米尔长期透过透镜观察事物,在他眼中科学的光辉淹没了宗教情绪,使得他的画作明净清晰,与同时代画家的作品面貌迥异,在今天看来,兼具匪夷所思的影像光感。”
“而维米尔只让我们看到一个故事中的一个快照式的瞬间,或许有人刚刚进入,或者是刚刚离开,始终有一种刚刚发生过或是即将发生的时间状态。对于在画面上表现时间的连续性,200年后的法国人杜尚有(正在下楼梯的裸女 ,但和维米尔比仿佛生手拉琴一样的吃力和笨拙)。维米尔的时间关系,表现在他总留下一些信息,航海家没有落下的、与地球仪近在咫尺的手,还是女仆脸上倏忽而过表情。”
“他的画前有刹那的感觉,类似于照相机的六十分之一秒的曝光,又不类似于真的只是那六十分之—秒,似乎又是永恒。画上的是刹那间的影像,观者像路人刹那间出神凝视,那刻物我两忘。看《读信》时,你就成了从墙上挂着海景画的帆船载回的远方的恋人,那主仆的一瞥的刹那间,你已经走了进来。就这样,维米尔把这些玄密的东西都带进了画面。”
“维米尔作品中独特的时间感,分秒不差的图像,有快照的特点,也有快照所没有的神秘感。在照相机没有发明的时代,人们还无法稳定的观察瞬间的画面,相机才能把‘生活流’片段放大和凝视,而维米尔画面的瞬间感和对时间片段的选取是如此令人称奇和不解。也许还是和那个发明显微镜的朋友一样,他也有探寻人眼极限的热情。所不同的是,列文虎克仅有延伸眼睛的能力,而维米尔记录了,人眼不可能看到的瞬间。
“维氏的画作有一种‘非介’的客观感,非常类似于照片,不同的是这种偶然性和客观记录的表现是维米尔有意为之,这些看似无意存在的东西,表现出了非介入的表象。维米尔仿佛使自己成为一台忠实的机器,体现出摄影无法摆脱的‘此曾在’的真实感。”
“桑塔格早就说过,摄影是一项‘非介入性’的活动,因为介入者不可能记录,而记录者又不可能介入。拍摄就是‘看’来自对面的‘光线’。与摄影相比,绘画是深度介入,掌控着整个画面,画家是绘画的主事者,案情完全是画家的精心策划。然而维米尔为什么要在《写信》中关注无意在桌下丢落纸团,为什么要描绘那些本无所谓的暗影里丰富的物件,精心策划那些不和谐音,为什么要留下那么多无用的细节呢?是想要成为鲍德里亚所声称的那种‘丧失身份者’?他营造的不经意的真实感、在场感、客观记录到底是出于什么意图?维氏的写实直追摄影想要摆脱的无奈一一无法控制的对象,仿佛他只是一个轻按快门的摄影家,无须想象力。关于他为什么要这么做,现在还不得而知,但至少这些又增加了他画面中的神秘感。17世纪的维米尔的画面有一种绘画和照片都无法同时持有的特殊光影效果,他的绘画兼有影像的特质和高度绘画性。200年后,他成为人们热切追捧的对象。他可以满足观者对照片才能给予的细节的贪婪,同时也满足对绘画手工性的仰慕。他的画面中总有客观的逼视使人深信不疑,又有绘画的光彩使人心动。他加之神秘的灵氛和跨越时代的隐喻,隔着文化的玻璃墙,如同隔着浮动的光晕,让人痴迷。”
“人类制像史上杰出人物一次又一次带给我们的视觉惊奇,正是那些对新视觉经验的敏感者将图像独立出来,使其不仅仅成为文化的载体,而是文化本身。站在今天图像文化的背景下,身处被科技改造下的世界,思考关于艺术与科学的关系,从前200年可能是绘画与摄影的纠缠,到维米尔拥抱新的视觉经验的态度,使他独立于他所处的和他身后的几个时代。当下语境的创作,如何面对信息时代下的爆炸的视觉奇观?如何找到艺术与现实之间的平衡?也许维米尔能给你答案。”
(四)
从这一套画册中,我获得了什么?
我航行在众多画面中的过去时光里,航行在这些描画世界的伟大手艺人所建立时空之中……
吴砺
2019.7.14
附《荷兰黄金世纪大师一—弗美尔》摘录:
“弗美尔(Jan Vermeer,1632-1675)是17世纪荷兰画派的重要画家之一。荷兰原与比利时合而为一,统称为尼德兰。1581 年尼德兰北部七省争取民族独立发动革命,到 1609 年脱离西班牙殖民统治而成立荷兰共和国。革命的胜利加上贸易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空前繁荣,同时带动艺术文化的兴盛。因此,17世纪是荷兰的黄金世纪,画家在阿姆斯特丹、德尔夫特、海牙、莱顿等工业与文化都市纷纷涌现。
17世纪的荷兰文化,脱离了当时欧洲文化即巴罗克风格,而形成独特的市民性格。这种属于都市的、市民的荷兰社会,,表现在绘画上的特征便是忠实描绘日常的事物、反映市井生活的风俗画和表现荷兰自然景物的风景画,获得充分的发展,也满足了中产阶级的审美趣味,而与豪华、绚烂、庄重、威严等的巴罗克特征迥然不同。
最能反映17世纪荷兰绘画的这种风景画、风俗画和肖像画趣味的画家首推弗美尔。他大都以城市百姓的日常生活为题材,在繁荣的荷兰社会背景中筑起独自的小世界,擅长发现百姓生活中的诗意,刻画出小市民生活的安谧宁静的气息。
在绘画技术上,弗美尔的每一幅画中的人物构图都有非常正确的平衡感觉,并具明晰的秩序。在色彩方面,除荷兰画家惯用的黄、蓝、红固有色外,他调入了白色而显出柠檬黄、粉蓝、浅绿与绛紫,并充分捕捉自然光的微妙明暗变化,使画中的椅子、绒缎、陶器、黄金等物质和人物的肌肤,显出真实逼真的质感。
弗美尔的精致绘画,一年只能完成二至三幅,弗美尔留存下来的作品仅有三十五幅,由此可知他作画是如何地严谨。虽然一生仅画了三十五幅,却毫不损及他在美术史上的地位。P000
弗美尔是17世纪荷兰黄金时代绘画的典范。他从平凡的日常生活景象中,发现很多绘画的题材,对家居环境和生活人物作了深刻的描绘。与意大利文艺复兴以来崇尚的宗教与历史性、寓言性题材截然不同,从而开创了北国描绘现实生活的写实风格的先河。
很多人赞美弗美尔的绘画中有诗的特质。他的画不仅描绘空间,更画出了时间的感觉。例如《德尔夫特风光》一画,弗美尔描绘他居住的家乡德尔夫特的城景,教堂的尖塔、红瓦屋了、映照在水中的建筑和天际景色,使我们认识到价值持久的感受;他拉长了真实的城景,而将画面表现出永恒的人情味。作品情调宁静,光线的描绘非常独特。几个世纪以来,不断使专家和爱好者对他的绘画感到惊奇。1935 年鹿特丹首度举行“弗美尔画风起源与影响”展。1996 年“弗美尔特展”先后在美国华盛顿国立美术馆、荷兰海牙莫里斯美术馆展出,观者踊跃。这种现象,说明了弗美尔的艺术,尤其是生动写实描绘平凡生活的场景、对光线敏感的捕捉和刻画,的确触动了当代观者的心灵,二者互相契合。
杨。弗美尔(Jan Vermeer,1632 -1675)常被认为是于1866 年被法国艺评家汤勒,布耶格(Thore – Burger)“再度发现的”,这种说法是有其根据的。弗美尔同时也被认为是一位未受人认识的天才画家。不过起码就弗美尔活着时的声誉来看,这种论断是不太有根据的。不过他死后遭人遗忘,也就在那段时问里成为“未受人认识”的画家。对于任何一位想要完全了解这位艺术家以及他作品的人来说,都会有兴趣知道,何以他死后有如此长的一段沉寂。P003
我们对弗美尔的生平所知不多。记载中,他于1632 年 10月31日出生,在荷兰德尔夫特受洗。祖父是一位艺术家,以制作雕刻模型维持生活。父亲是一位纺织工人,有一个客栈,也从事一些艺术工作。弗美尔于1653 年 4月5日结婚,妻子凯瑟琳娜,包娜斯出自一个天主教家庭,一共生了十一个孩子,弗美尔可能也因此成为天主教徒。
他在1653 年12月被圣路克公会认可为手艺师傅。其后的一些文献中曾提及他参与许多商业活动,从一些资料中得知他的经济困难,但没有任何文献曾提及,有关他受委任做绘画工作1或他所描绘作品的名称。弗美尔似乎是为了要供养他的一大家子人口而成为画商的。
不过与他同时代的人知道他是一个画家,并且他的名声并不只限于德尔夫特。他于1662年再度当选圣路克公会会员。1663 年,一位法国的贵族艺术收藏家从海牙旅行到德尔夫特弗美尔的画室拜访他。
1672 年对荷兰公国来说是灾难的一年, 当地居民也忍受了很大的困苦,弗美尔自然也不例外,他连维持家庭的基本生活都很困难。他的身体健康情形很不好,而且已经有好多年了。其后变得更差,三年后去世,年仅四十三岁。
这些极粗略的资料,实不足以证明弗美尔是“未受人认识的”。不过这些资料却确实让我们知道,虽然他在世时颇有声誉,不过却过着一种隐居式的生活。P004”
吴砺
2019.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