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网

 找回密码
 我要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987|回复: 0

[散文] 《英国水彩画大师——透纳》

[复制链接]

6196

主题

1515

回帖

1万

积分

荣誉会员

Rank: 8Rank: 8

积分
12478
鲜花(22) 鸡蛋(0)
发表于 2019-8-8 16:58: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英国水彩画大师——透纳》



翻阅《英国水彩画大师——透纳》/何政广主编,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8(世界名画家全集)

透纳这个画家的名字对我来说,还是比较熟悉,因为我大写时代看过的一本《大画家传》的二十个大画家中,透纳就是其中之一。电视纪录片中,也常常会提到透纳,加上十九世纪最著名的英国艺术评论家约翰·罗斯金,总是赞美透纳……

我好像是没有喜欢过透纳的画,我仅见过少数他的几张风景画,画面多是总是淡黄色的,与我对风景画的认知,相差太大……

    我不知道自己看完这本画册后,是否会发生奇迹,会彻底改变我过去对透纳画的印象……

第一页的自画像,是画家二十三岁时画像。金发,粗眉大眼,还算清秀,似乎是绅士风度的小伙子,眼神向前向上越过了观众,并不与观众对视……也许心里有些狂野,有点愣神,似乎有些艺术气质,但是,并不强烈,似乎有些才气……

这画册刚开始的画家17~20岁时的几张水彩、铅笔画还是让我吃了一惊,浅青灰色的背景,画面十分清秀,这是我过去没有见过的透纳的画面,有小清新的气息。这么年青,能够有这样的画面,你会觉得他天才初露真容……

这些水彩铅笔画有的有中国工笔画般的细节,有素雅的碎花图案风韵,一个男人怎么会有这样的耐心做这样的细活?我不由心生敬畏……

《林肯教堂》(1795年),《延登修道院废墟内部》(1796年),几乎有照相机拍摄般的精细精美,令人很难相信这是人工绘制的……这样细心的男人真的难以想象……

我怀疑画家是否是用了暗箱成像技术系统……手工画线条,怎么可能这样的直和规则?

《明月》(1797年),这幅月升海港的作品,真是令人感动的真实。二年前我曾在厦门岛海滩上看过一次海上月出。这幅画,真的有让人身临其境的感觉,这大概是现代摄影技术难以达到的境界和真实效果……

《海上渔家》(1796年),这幅月从云中漫步露出,照亮波浪中小渔船的画面,如此的真实,这又是照相技术都难以再现的月夜海上风光……

这使我第一次认识到透纳的天才……

《风暴中,海边的渔夫》(1802年),很难设想一个人能将海浪和反光画得像照片一样的真实……

《圣哥德尔,亚魔之桥》(1803~1804年)将岩石山及山中溪水画成了现代的彩色照片……

   《卡雷司码头准备出海法国鱼贩:英国邮船抵港 》 1803 年,让人惊叹的真实感……

   我现在理解了人们为什么尊重透纳为伟大的风景画家——他的早期风景画,如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早期的彩色照片,浅的色彩彩色照片,一样充满了真实感……这要多么刻苦和巨大的耐心观察力啊……

透纳晚期作品风格大变,汪细飞在“透纳晚期绘画之我见”一文中说:

“同时代画家德拉克洛瓦见过透纳后给出了这样的描述:‘透纳看起来像是英国的农夫,黑色的衣服和鞋子都过于肥大,举止生硬,冷漠。’ 由此可见,透纳对外界冷漠、不善交际,而他的内心里面却有着火一样的热情。”

“在以往的传统绘画中,画面的审美对象被认为是被画的对象是毫无疑问的事情。透纳首次向世人阐释这样一种观念:颜料材质本身也是一种不可替代的美的元素。”

“相比早期作品来说,在晚期作品中,画家不再具体地描绘很多的细节,他对于边线的处理也就不像早期作品中那么刻意,很多边线也不再画得如早期那么实。很显然画家晚期要强调的是画面中刺眼的光,在迎面刺眼强烈的光线下,我们的眼睛对于物体的具体边线是难以分辨清晰的,而画家在处理画面很多具体细节的时候也有意打破了很多地方的边线完整感。海平线不再是一条完整的线,帆船的边缘也不再是一条锋利的线。而这也不见得是画家的主观臆造,而是在迎面强光之下,人眼睛看到的就是这样的一幅景象,达也是画家忠于自然提炼之后的结果。”

“纵现透纳晚期的油画,没有过多的细节描绘,再难找到画得精致的船帆、桅杆。之所以这样,是由于画家在画的时候更注重局部作为一个画面元素在整体画面中起的作用,而并不强求细节的具体性。透纳关注的是画面的整体氛围,而不是具体的某个细节是不是和对象相像。但是不是说他不客观,他的整体氛围掌握得非常好,非常贴近我们眼睛所看到的真实,只不过是不再强调细节的具体性罢了。画家后期更关注的是整体。画面的任何一个细节在透纳的画里面,都是服从和服务于整体而存在的。它已经成为构成画面的一个画面元素,而并不强调它的单独存在。弱化细节、关注画面的整体关系,画面凝聚力增加,显现出其早期绘画所不具备的大气。这也是透纳画面呈现爆发式张力的主要因素之一。”

2009年“美术之友”杂志在报导透纳在中国美术馆作品展时说:“透过那些充满时代激情的水彩和油画.透纳的典型风格跃入眼帘:表现巨大“虚空”的云海霞光, 雾气缭绕的山光水色,特别是反映了工业时代的蒸汽、速度与光亮。那些敏感而具有现代感的画中有旋转眩晕的波浪线条,白炽刺眼的太阳光芒,神秘幽远的深海区域.以及朦胧缥缈的日落景观……”

    这次看透纳的画册,我发现自己过去完全不了解透纳的画,仅仅说几张美术史上的透纳一张或者二张画,完全没有了解透纳的作品。

    到这个年龄段,就知识面的博学多识而言,我发现自己完全只是识二三千字的中学生而己……这真是真正的悲剧和悲哀……

当然,创造性与前人的知识关系,是红花草之类的肥料和水稻之间的关系;或者是酿酒的众多葡萄品种与新酒之间的关系;吸收多,产出多——但是,这种质变与原料多少之间,并没有绝对关联性……


    只是说,知道不多,你仍可以实事求是用己有的知识,创造出一点点自己独创的文字和由文字创造的意境……博学与创造之间,有一定的关系,但不是因果关系,你即使是知识有限,你仍可以创造与众不同和诗意的作品……

    晚上边看电视边翻看完这本画册,我发现自己现在终于理解了当年的罗斯金为什么全力吹捧的透纳,发现了透纳晚年时的水彩画的独一无二的光与色彩美感——这个大半辈子都如现代彩色照相机一样精细描写大自然风光的人,到了晚年时完全可以释放自己了,用最快的速度,描写光与色构成的大自然美景,他不能再浪费那么多时间描写大自然的细节,那太侈奢了,也没有那个精力了——最重要的,精细画面,那只是重复大自然,其实与我们看到雾气弥漫中大自然并不一回事儿……为什么我们不能描述雾气中的大自然朦胧的光与色带来的美感?这是大自然的美好景色一个部分,而且对画家来说,这样的画法,才是自己技术上的伟大创新啊……

所以透纳将自己全部作品献给国家,并要求独立为他设一个博物馆,以为后来者学习。这一点上,那个罗斯金还是先知先觉……透纳是在追求自己历史地位,那必须创造一种新的绘画方法……

透纳晚年虽然开始了革命性技艺高超创造了光与色的大自然风景画,但我觉得他与后来的法国的印象派画家们相比,太斯文了,太优雅了,还是太精细了,即使画面已是相当的“印象”和模糊——少了印象派画家们一股火一般燃烧的激情和野蛮人和外行人的狂野狂放还有粗暴……

附《英国水彩画大师——透纳》摘录:

“约瑟,马洛德,威廉,透纳(Joseph Mallord William Turner,1775-1851)是英国地位崇高的艺术家,也是19世纪英国绘画黄金时期风景画家的重要代表。他早期学习意大利文艺复兴绘画,也研究法国古典主义及荷兰的自然主义,然后集各派精华糅入自然的写生精神,创造出富有自然内涵的浪漫主义色彩。同时其晚年作品在技法上开启现代之路,被尊崇为印象派先驱,又是抽象表现的先知。

透纳的特长是对自然有敏锐的观察力的卓越的绘画技巧,  以及丰富的构想力和对人类生活的洞察。他一生从事广泛的欧陆旅行和英伦三岛的漫游,以山水中的旅者身份,了解刻画大自然的精神,创作许多描绘晨昏山光水色映照的绘画。从欧陆壮丽的景观,透纳找到适合自己的题材而画出印象化的山川风景,烟雾与水气的表现生意盎然。

透纳绘画境界之塑造,是以光为核心。透过不同的光,把色渐渐引导纯化,以抽象的主题表现。由于光的效果给色彩带来了生命,产生强而有力的作用,轮廓逐渐变得不重要了。而色调越趋融合,整幅绘画就愈富迷人的魅力。19世纪的画家康斯太布尔说道:  “透纳创绝好的、辉煌的、美丽的形象。”如果说法国印象派最大功绩是光和色的成就,那么透纳便是他们的引导者。

透纳一生完成的作品有两万幅左右。他在遗书中表示不愿作品散于收藏家手中,除部分留给家属做纪念之外,全部捐给国家,条件是死后十年内必须有专属美术馆保管。后来因家属产权纠纷,直到1987 年英国政府才在伦敦泰晤士河畔的泰德美术馆旁,建立了命名为库洛美术馆的透纳纪念美术馆,它属于泰德美术馆的一个分馆,有系统地收藏陈列透纳一生的精心创作。

透纳的创作领域,早期以水彩画为主,题材为历史古迹和城乡建筑。盛期创作主要为油画,描绘景物包括英国海边与湖泊、田园风景、修道院、城馆、  《圣经》中的埃及风景,以及威尼斯广场、法瑞边界的阿尔卑斯高峰、荷兰海边渔船等。透纳总以绚丽缤纷的色彩,纵横驰骋的笔触,饱含浪漫的激情,在画面上表现大自然的变幻光景。P000”


吴砺

2019.8.7


                        
        




楼主新帖
吴砺,桐城人,生于1963年,1979年就读中国科技大学物理系。大学毕业后在中国科学院从事科研工作,1997年曾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任访问学者,其后在硅谷工作。回国后一直在公司从事研发工作,已申请了五百多项国内外专利,并于2004年由海峡文艺出版社出版过第一本散文集《西海岸之》。2011年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散文集《瞬间》。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