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网

 找回密码
 我要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711|回复: 0

[散文] 《对话索尔仁尼琴》

[复制链接]

6147

主题

1497

回帖

1万

积分

荣誉会员

Rank: 8Rank: 8

积分
12347
鲜花(22) 鸡蛋(0)
发表于 2020-3-5 08:54: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对话索尔仁尼琴》



    我看过大部头的索尔仁尼琴(1918-2008年)的传记,也看过他写的著名作品《古拉格群岛》。阅读这两者之间相差二三十年。这是我第一次看关于他的影像资料。

    这几乎是一个八十二岁的老人自言自语的方式的陈述(2000年),提问者是个青年,十分温和的提醒或者是提问。

    人类无论是智者还是非智者,年老了都一样的可怜,听他们说话,永远都是一个将逝去的世界,但新的世界是什么呢?

   不幸的是,我们可以通过现代的摄影技术真实的体验这一点。

    前苏联那么多人经历了苦难的历程,为什么似乎只有他只有少数几位或者说是唯一的记录者?

    这四集合成上下两集纪录片的观看,中断了近一个星期。我想在周末看完这够长时间的记录片。

    纪录片拍摄的一个老人,差不多是一直在自言自语,不断陷入了沉思。这多少让我感觉到十分的悲哀——这是一个时代的智者,在人世间消失前的状态和模样。

    我在上世纪八十年代购买过他的三大本“古拉格群岛”。当时我觉得读这三本书,像是小时候我爬山一样感到累和吃力。前几年我又看了一本大部头的别人写的他的传记。

    因为是我第一次看到他在记录片中的形象,与我的想象不一样,或许是因为他变得太老了。

    1918-2008年,这是罕见的高寿。这部釆访片出版是2000年,制作是1998年,作者已经八十岁了。

这部纪录片拍摄的镜头十分罕见,基本上将采访者的镜头减到最低程度,几乎零出现;对被采访的主角主镜头多是侧面人像,主角不时左转头向右上方的采访者(我们看不到的),目光对接回答问题。

侧面像,是十九世纪的名人常见的照片角度。

    这样处理,非常亲切,如同口语化的文字。

    那座愤怒的火山,似乎已经变成了休眠火山。前三十五分钟多在探讨文学创作和文学本身。看完第一集,接近五十分钟。

    这周末看这样大话题的专集,真是有些累。

   “艺术帮助我们获得对生活的感受,逐渐意识到它的魅力,它的美丽,它的丰富”。

    片中的索尔仁尼琴,这样说。我很喜欢这个纪录片的形式,我看他时,没有太沉重的感觉,只是如老朋友间一问一答的聊天。

    这部片子采访时间是1998年,作家八十岁了。说话没有太多力气,从而使画面和自我意识,都变得平和。

    “才华是一种沉重的责任,你需要技巧才能背负它。”索尔仁尼琴说。

    第二部先是不到十分钟简介索尔仁尼琴的一生经历,接着采访他的夫人。我不知这样会是什么样的访谈内容。

    中国也经历了很多,却没有出现索尔仁尼琴式的作家。

    巴金先生很想当这样的人,但他太老了,也没有索尔仁尼琴的勇气和思想的深度。那几代人都走了,中国历史只留下他们的空白。

    中年期的索尔仁尼琴,穿西装的黑白照片,我觉得特别像中国画家徐悲鸿。若说他们是兄弟,大概从照片上看,都没有人反对。

    显然,采访他夫人只是几句话。

   “暴力不会单独存在,暴力在谎言中找到了唯一的庇护,谎言也从暴力中获得了唯一的支持。”这真是一种很深邃的观点。

    这一集是访问者与索尔仁琴尼在森林中的漫步时的交流对话。

    这是一个老人式的对自己生命和人生的回顾片子。从昨天看拉赫玛尼诺夫到今天这个纪录片,我发现俄国人的叙事风格,深得我的心。

    森林小路中,八十岁的索尔仁尼琴是一副老农民的衣服和一副老农民中的有智慧的老头形象……

    这是平凡又不平凡的谈话。索尔仁尼琴本质仍是一个诗人,八十岁仍对大自然的美好十分的敏感。

这片子真的看的很累,我看几分钟就暂停一下,弄点别的什么东西,才可以再看下去。

真的没有办法,我真的是没有一点点写小说的才能。否则,我一定要尝试像索尔仁尼琴一样,写一套大部头的反映中国二十世纪历史的长篇小说……

    我只是会写点散文随笔,但我尽力了吗?好像是,又好像不是——我感觉到自己,仍是小学生一样的缺乏知识,拼命地想了解更多,可是精力太有限……以至于我怀疑这种没完没了的学习,是不是另一种方式的偷懒,或者是在浪费已经极有限的时间……

看第四部分,开始是索尔仁尼琴在书房工作的镜头

时间真快。转眼间索尔仁尼琴已经去世十二年了。我是大学毕业后不久,就读了他的大部头书籍。如今,他从这个世界消逝,我们也在向那个终点飞逝而去……

    作家大工作室冬天太冷,却舍不得用加温设备,但他的一个基金会,却在花钱帮助过去的政治犯。

    这是谈话间不时发呆的老头,我觉得同他非常熟悉,像我的一个长者,没有距离感的长者,一个大学问家,一个可求教的人……

    这是用极淡的墨,对一个大作家的形象所做的实时的素描,我真的很喜欢。这是对一个真实的人的描写,不断揭示他的内心世界。

索尔仁尼琴是一个有准备的天才作家。极少有人在监狱,还冒着生命危险偷偷地长期做记录。
    我们普通人在那个年代,是怎么看那个世界呢?

我正好重新翻一本2016年9月份一本《看天下》杂志,有一篇介绍另一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S.A.阿列克谢耶维奇的文章——“诺贝尔文学奖得主S.A.阿列克谢耶维奇 27 年后再访中国”。

我从文章中摘录二小段:

   “她告诉读者关于‘奥尔加阿姨’的故事。有一个奥尔加阿姨,长得很美,声音动听。在斯大林时代,这个奥尔加阿姨告发了自己的兄弟,他死在了集中营。奥尔加阿姨晚年得了癌症,快死了,人们问她为什么这么做,她说,所有人都这样。‘您怎么评价那个年代?’‘那是最美好的时光,所有人都喜欢我,爱我。’

她回答‘怎么寻找每一个人’:‘只要经历过大清洗的年代,每一个人都是奥尔加阿姨。每一个人都能讲出背叛和被背叛的故事。’”

只是,中国既没有出现写亲身经历的索尔仁尼琴,也没有出现写二手采访笔记的S.A.阿列克谢耶维奇。



吴砺
2020.3.1



附录一 [纪录片/索科洛夫]对话索尔伦尼琴(2000年)中字
http://www.bilibili.com/video/av29420820



附录四   三联生活周刊文章  不合时宜的先知:索尔仁尼琴逝世十周年



吴砺
2020.3.1





楼主新帖
吴砺,桐城人,生于1963年,1979年就读中国科技大学物理系。大学毕业后在中国科学院从事科研工作,1997年曾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任访问学者,其后在硅谷工作。回国后一直在公司从事研发工作,已申请了五百多项国内外专利,并于2004年由海峡文艺出版社出版过第一本散文集《西海岸之》。2011年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散文集《瞬间》。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