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片】林璎:强烈而清晰的洞察力
这位1959年出生的华裔女设计师,我曾看过她的一本传记。她因二十一岁设计越战纪念碑而一为惊人。这记录片是1995年发行的,那时候我还只是没有出过国见过世面的菜鸟,而她已有这八十三分钟的记录片发行了,而且这部记录片还获得1995年第六十七届奥斯卡最佳纪录长片奖,那时她只不过大我四岁而己啊。
这样重要的国家纪念碑,竟然采用了一个二十一岁大学生的方案,这说明这个国家何等的“不拘一格降人才”啊!
“我突然有一种想要切开地面的冲动。”片中的林璎这样说她设计灵感闪现那一刻的感觉。
这个长着娃娃脸的女生描述自己创作过程时候,一付大学生模样,一个有灵性的女生模样,这绝对不是纯中国文化产生的女性气质,这是美国文化培养出的学生面部表情,又不完全是,仿佛森林空地阳光明媚空草地上,一头怯生生望着我们带稚气的挺孤单的小梅花鹿。
这种表情,让我想起我们科大少年班现在颇有点名气女生
庄小威年青时的照片,也有点这种不食人间烟火气息,让人内心深处产生某种悸动,一种怜香惜玉爱才的悸动,甚至我觉得她们长得都很像。
我想起来了,茨威格写的列夫·托尔斯泰的墓地,树丛中一片空地土丘,散文名字叫“世上最美的墓地”;中国有李白的诗句:“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越战纪念碑这倒V字型设计,与传统手势V字体象征胜利相对,这代表着人间一种悲剧性的失败,一种反思。纪念碑沉入地下,最高点与地面齐平,加上战死将士的人名,这是真正的带颠覆性的创意……
从上空看过去,这个设计也是大地地面上一个展翅的黑鸟……
林璎上电视节目,完完全全没有怯场,这是西方文化的风格,又有东方女性的安静。林璎说自己,数千人大会上她从不怯场,私下与人打交道,反而畏惧。
这部纪录片中文字幕只有出现在关键几处,绝大部分时间,我听不懂片中人物说什么,但我可以听他们说话的语气和看他们的面部表情,判断他们说的内容。
真的是莫大的讽刺,无论在中文文字表达,还是在工程创新方面,我还算有点天分的人,却完全丧失了一个普通人都必有的英文听讲的一般能力。
不过,昨天我与我妹妹电话聊天,我妹妹说,我们弟弟妹妹都奇怪:老大你这样的人,怎么还能在社会上生存?
看来,我的天生缺陷,还不仅仅是在英文听力和口语表达能力上。
看来,上帝赐予一个人比普通人多一点能力的同时,还要给你挖坑,还要砍去你身上一些普通人所拥有的正常能力,以达到人人平等。
这东西方文化共同发展出来的一个淑女的形象,她的眼神和说话的样子,我似乎有点眼熟,我终于想起来了,我的厦门同学与年青时的林璎总有一些神似。
这个圆脸微胖的女孩,为这个世界创造了一个新的纪念碑的形式,即纪念碑在平面以下——以前,世界上所有的纪念碑,都是高出地面的。
这视频音乐传记,与文字的传记差别很大——一个人变成活生生的形象,出现在你面前。
这是一个小桥流水、闲庭漫步式的纪录片。
这纪录片在75:31时刻林璎的形象与百度上
林徽因的标准照片,神情和形象都像极了。一个家族这么短时间内,出现两个天才女子,而且都是以设计亡者纪念碑出名,这个概率真是太小了。林徽因主持设计了天安门广场的纪录碑。
林璎是二十一岁之后,才意识到自己是华人背景,才知道自己有一个姑姑叫林微因,这是她己经完成越战纪念碑之后才知道的事。
这一点让人感慨,林璎的父母绝对是想让自己的孩子,成为完全的美国人,事实上少年时代的林璎,完全是美国化了的孩子。一个人的文化是写在脸上,林璎脸上完全写的是美国人的文化表情,几乎看不出任何中国文化的气质,虽然她长着一副亚洲人的脸型,却绝对是美国人的表情。
几年前,我一个老朋友私下告诉我:当年正值盛年的林徽因,并不是因肺病早逝,而是因为为阻止五十年代北京大规模拆毁古建筑而绝食身亡的。这个故事我永远无法证实真假。不过,林徽因的个性绝对是刚烈之人,绝对是烈女,绝对是钻牛角尖的书呆子,当年北京大规模拆毁古建筑行动,绝对会让她一辈子研究古建筑的书呆子悲愤交加,本来她就身体不好,其实不用绝食,郁气也足以让她丧生。
记录片片尾的音乐,真是与女主角沉静的淑女气质相匹配。
如果未来巴金先生所言,文革博物馆成立,假如在这个博物馆前的广场要设计一个纪念牌,你会怎样设计?
是不是也同林璎一样,设计一个世界从未有过的纪念牌?
这个林璎,给我印象是一个孤独的女子,才女做建筑设计总有一种弱不禁风的印象。
附录:
【建筑师】林璎
【林璎】2016年美国国家艺术基金会采访
吴砺
202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