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介绍我叔祖父《张家晔先生的悲奇人生》一文中,曾述及我的祖父张家仁。在有关“龙潭三杰”与张振华、张家晔、张家昽诸事件中,他老人家深明大义,慷慨施援。而其平素处世,却是从容淡泊,隐忍守讷,充分体现了民国时期知识人士的传统文化特征。与弟妹们轰轰烈烈、波澜起伏的事迹影响相比较,祖父的工作生活似乎都是平凡无奇。然而,亲身经历了清王朝的覆没、旧民国的动荡和新中国的成立,风云际会之下,他的人生履迹也注定承载着诸多时代印记。
# O7 e8 B# s5 n$ ?1 C% S 余生也晚,尚在幼稚学语时,祖父即辞世,未能亲聆他老人家的教诲。自少年后,幸得长辈多有传述,对其生平行状渐有所知。今重拾记忆,以兹存念。
& t+ Q3 F% ]6 A# U
6 F- ?# a$ r' Z0 s
, T; e' K8 R3 z祖父张家仁 ; @2 a8 g6 U2 B+ [. T9 D
! M* e& b" ~) h! @* @9 I0 `4 b自明清以来,桐城清河张氏秉持耕读传家的风训,一贯重视文化教育。祖父张家仁出生于1886年,自幼由家塾启蒙,后转入新式学堂,凭其勤奋努力,考取安徽省官费留学生资格。据说,祖父系桐城中学创办时最早一批学生,尚待考证。当时,吴汝纶等桐邑前贤,积极鼓励青年学子赴日本留学,祖父遂东渡扶桑,大约在1905年到达日本。他先在弘文学院学习日文等功课,之后进入明治大学就读商科,志在“经世致用”。当时,中国学生赴日之初,学文者大多进弘文学院,如鲁迅等,学武者则多入振武学校,如蒋介石等,这是两所最主要的中国留学生预备学校,于张氏宗谱中亦多见其名。近年来,我多次托日本朋友从明治大学查找祖父张家仁的学籍档案,但均被告知:日本很重视个人信息的保护,因私查阅学籍档案之类,非要通过相关司法公证手续方可行。; t* W( t. d& P3 s- O
清末维新变革时期,中国知识分子学习西方的主要途径,一是留学欧美,一是留学日本。以孙中山先生为首的革命党人更是将日本作为主要活动基地。祖父张家仁赴日留学之年,正是同盟会在日本成立之时,祖父曾听过同盟会领导黄兴等人的演讲,吸收了大量的民主革命思想,这也成为他之后支持弟妹投身进步事业的重要思想基础。而最能反映祖父当时思想转变的,是他由此取字为“爱公”,以表示对孙中山先生“天下为公”理念的推崇和向往。但以祖父谨慎内敛、不喜外露的性格,似未参加其他政治活动。. X( h$ ~$ p& l( V+ f4 X
辛亥革命前夕,祖父张家仁学成回国。此时,清政府虽已废止科举制度,但为了考核选用人才,实施一种留学毕业生考试制度,称为“学部考试”。考生按成绩划分等级,其中最优等者可参加所谓殿试,由朝廷授予进士名衔,优等、中等者则奖予举人名衔,世人称为洋进士、洋举人,诮其非中华儒学之正统。待取得相应资格后,海归学子才能得到授职充用。在桐城本宗中,张家骥先生曾于宣统庚戌年(1910)经学部考,复试保和殿,得进士出身,成为张氏唯一洋进士,也是最后一位进士。祖父张家仁经学部考试,被授中书科中书一虚衔,分发在安徽实业司,担任总务处文书。1911年底,辛亥革命大功告成,长女也已出世,祖父内心固然欣喜,但告别旧朝之后,又有何处可以安身立命?
# W! B* I$ S; l% j) q$ b 1912年,津浦铁路全线通车,1914年,该线投入正式运营。在津浦铁路的筹备和建设过程中,充满了中外、朝野各种势力的博弈,最终成为一条由中国人自主经营管理的国有铁路,此时急需人才。1915年,祖父张家仁辞别家乡安徽,脱离官场衙门,重振“实业救国”之理想,加入津浦铁路管理局。其中机缘,据说是应留日老同学所邀。0 Y( y, F$ @+ O1 G- H5 X; e
津浦铁路初名为津镇铁路,由天津起始,原计划以江苏镇江为终点,后改以长江北岸南京浦口为终点,全长超过1000公里。这条南北大干线,将当时的华北经济中心天津与全国经济中心上海,以及沿线河北、山东、江苏、安徽四省广大腹地连接起来,使得济南、徐州、蚌埠等地逐步发展为新兴商业城市,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极为重要的政治经济诸意义。祖父张家仁一直供职于该局总务处,相当于现在的局机关办公室。他主要从事文件规章的拟草,并负责经办相关法律事务,其职责类似于现在的秘书兼法务主管,也算是继承了桐城张氏的文章衣钵。
8 ?% r- D& b8 {& z z+ K: D 值津浦铁路初创时期,百事待办,祖父张家仁劳苦功高,入职不久就获得交通部二级一等奖章。在此时期,祖父张家晔最大的功绩,当是将四妹张振华带出桐城老家后,又将二弟张家晔带至天津,并支持他们前往北京继续读大学。由此,张家晔、张振华才接触到共产主义思想,很早就加入到中国共产党,并与“龙潭三杰”钱壮飞、胡底产生特殊的关系。
& B3 ~* D' |' e 至民国中后期的国营铁路部门,逐渐具有准军事化单位的性质,设有国民党特别党部,控制严密,派系林立。祖父张家仁虽属开山元老,资历深厚,却始终坚持“君子不党”的心旨,一生抱守着淡泊隐忍的处世原则,从不过问政治或人事。这也影响他长期未能得到升迁。至晚年,祖父遂自号“无疚”,表明其坦荡为人、无愧于世的情怀,备受同事们的尊敬。
! L" u; V. u* u' h% Q 少年时,我总以为祖父曾身居高官要职,否则如何负担起众多子女的读书费用。后来才明白,这完全受益于津浦铁路局优裕的福利制度。该局开办了医院和扶轮学校等附属机构,专门为员工及子女提供生活服务。凡员工入职后,每年可在原定薪资上再增加一笔年资奖励。我曾查阅到津浦铁路局的职员录,民国八年(1919)时,祖父张家仁的月工资已有75元,略高于当时一般大学教员或政府公务员,家境足以维持中产阶层小康水平,基本衣食无忧。然而,安稳平静的生活,很快就被一连串的事变所粉碎。( u' B0 v1 ?2 c
1931年,日本侵华军队制造“九一八事变”,占领中国东北之后,继续向华北进发。1933年,“长城抗战”爆发,热河一带遂被日军占领。1935年,日本侵华势力又相继控制察哈尔省、河北省。此时的天津,成为国民党政府与日本侵华势力、满蒙敌伪等,各方综错争斗之地。作为一个曾经留学日本多年的中国知识分子,祖父张家仁拒绝一些日本同学、旧识的拉拢和利诱,坚决不为日伪做事,保持了凛然的民族气节。而同时,他又利用各种社会关系,为张家晔、胡底等亲友在天津的地下革命工作,提供了便利和掩护。
5 p/ I; | I0 a- [+ ]6 D 1937年7月,卢沟桥炮声惊天动地,中华民族进入全面抗战时期。津浦铁路局自天津一路南撤,于1937年底抵达南京浦口后,已无路可退。局方遂决定,大部分员工就地解散,少量骨干分散迁往西南大后方,以保存基业薪火。隔着浩浩长江,祖父张家仁见闻了南京大屠杀惨案,更加认清日本侵略者的残暴。他匆忙赶回桐城老家,稍作收拾安排后,于1938年初春,带领一家老小踏上流亡之路,从安徽、湖北转经湖南、贵州,直至战时陪都四川重庆。虽然一路饱尝颠沛流离之苦,但祖父仍然没有忽视子女的教育问题,当全家羁留湘西南洞口县境时,将其四、五、六女全部送入中学,继续完成各自学业。而此阶段家中最大的不幸,是我的祖母王氏因长途跋涉,劳累成疾,于1939年底病逝于湖南与贵州交界处。我曾问过多位姑妈,也无人能说出确切地名,实为憾事。" w$ K: H& B6 n H0 I
祖母与祖父同龄,名燕瑛,字琳圃,庐江人。其父王飞翘,清末时,官衔二品,在任候选道,江苏扬宁厅同知。而王飞翘的夫人,即我祖母的母亲,又为本宗秉哲公支下张世祿之女,可谓亲上加亲,世代通好。祖母属于典型的大家闺秀,知书达理,贤淑善良。家中现存有祖母与我父亲的一张合影,其仪态之端庄,依稀可见。值得一提的是,祖母还是张氏宗谱中第一位书有完整名字的氏妇,反映出民国六修宗谱之时,祖父等参与修谱的一批新派人物,顺应时代潮流,与时俱进的思想作风。
$ \# ^" }5 N- u) @2 n; } & r% O4 R9 U3 S
2 \$ c& L: i. h4 q; i祖母王燕瑛及其子,祖父题记
9 e4 k* z/ Y$ E" i: V
; T, f% c+ z4 M+ d 毋庸讳言,祖父张家仁和当时许多中国知识分子一样,尽管留过洋,接受过西方文明教育,具备一定的民主思想,但在生活方式上,尤其是在婚姻上,却依然承袭着旧士大夫传统,体现出复杂的矛盾性。祖父配有正侧二室,如夫人袁氏,名德音,生于1888年,籍贯家世不甚详。袁氏祖母一直由我三姑妈赡养,1967年卒于武汉。在她老人家去世前,我曾去武汉拜见过她,慈祥亲蔼,对我怜爱有加。后来才知道,三姑妈特意安排我此行,就是为了让袁氏祖母能亲眼看到张家的后代,了却她老人家的心愿。但祖父之所以娶有二妻,还有部分原因是他身为兼祧,又继曾祖父之兄张传良一脉。按照旧宗法,兼祧者可配二室,两房夫人地位相等,俗称“平妻”。在民国二十二年《张氏宗谱》中,祖父张家仁子女的排序就透露出相关信息。7 z' E' I7 c* f& {
此后,祖父身边还有一位妾室,姓名为谢玉芳。因家人称她为八奶奶,曾有外人误以为祖父共娶有八室妻妾,其实不然。至于为何称她为八奶奶,我听到过两个版本。一种是说她原先乳名就叫老八,来到张家后仍习惯使用旧称。另一说法是,祖父膝下共有七个子女,而这位谢氏年纪较轻,与我大姑妈相差不大,平常又深得祖父宠爱,宽待如子女一般,故以老八戏称。八奶奶是“下江”人,即江苏人氏,会唱评弹,且烧得一手淮扬菜,极受家人称赞。虽然没有为张家生养过一男半女,但她一直陪伴服侍祖父至终老,后来又帮助我五姑妈照顾下一代。而在祖辈老人中,也是这位八奶奶享福最多最久,祖父去世后,她长期由五姑妈赡养,逢年过节还有其他姑妈们寄钱孝敬,直至1980年去世。于张家,她也算是功德圆满。
; f- v, f6 w* E3 S* x; z' n) X 战时的重庆,乱事纷扰,民不聊生。但对于祖父张家仁而言,却又是一段难得的全家团聚时光。已经出嫁的大女儿、二女儿也随各自夫婿辗转来到重庆,亲人们在连天战火中平安无事,让祖父甚感欣慰,家中也渐渐恢复了生气。其间,我大姑妈带回一段趣事佳话,钱壮飞、张振华的长女黎莉莉与电影界同行罗静予在武汉举行大婚,郭沫若先生出席并担任证婚人。得知婚礼之后,黎莉莉夫妇就将飞往香港度蜜月,郭沫若当场引用一联古诗句赠以祝福——“在地愿为连理枝,在天愿为比翼鸟”。用典巧思,寓意美好,顿时博得满座宾朋的鼓掌喝彩。作为表姊妹,大姑妈夫妇也应邀到场,表示祝贺。那是大姑妈第一次亲眼见到大文豪大诗人郭沫若,对其才华深为折服。即使多年之后,大姑妈每谈及此事,神情仍是激动不已,颇似今日追星粉丝一族。闻悉远方亲友之喜讯,平时在儿女面前不苟言笑的祖父,也难得地露出了几分欢颜。
5 j: R0 [! [4 U3 g/ }- L 抗战结束前,祖父张家仁被调派至位于湖南衡阳的粤汉区铁路管理局,国民政府铁路运输总司令部亦设在衡阳,集中了战时全国铁路系统的大部分精英干才。这两个单位在业务及人员上互有交集,导致该局部分中层职员如我五姑父,被强行加入国民 党或授予某职衔,解放后则被划为敌职人员、历史反革命之类,造成各种冤屈。抗战胜利之后,因精通日文且熟悉铁路事务,祖父又被上司调遣至上海,参与接收宁沪铁路等日伪敌产。充任“接收大员”,在当时被旁人视为肥差,营私舞弊、贪污受贿、中饱私囊者,比比皆是。而祖父对于此类腐败现象深恶痛绝,不屑亦不愿同流合污,很快就自请回到衡阳铁路局。临近解放时,祖父携眷属转至岳阳铁路局,不日便告老赋闲,以一介布衣身份颐养天年。据说,因其社会名望,解放之初,岳阳当地政府曾邀请他参加人民政协工作,但祖父亦未答允。“先天下之忧为忧,后天下之乐为乐”,徜徉于洞庭湖畔、岳阳楼下,其愿足矣。在此期间,我大姑妈、二姑妈随丈夫返回原部所在地;三姑妈在武汉成家立业,四姑妈、六姑妈相继考入上海同济医学院和湖北医学院,这三位姑妈均是选择从医,继承了曾祖父悬壶济世的事业遗愿;我父亲报考上海新闻专科学校未果,转回安庆于国立安徽大学继续读书。一家人就此天南地北,再难相见。
+ `1 ]; r6 w2 j3 ]; v& s
6 _5 T- o6 T4 F, h
6 C& F6 u! v( g. h! l4 I张家仁六个女儿,为前排三坐、后排立者,右单立者其子 * K# P) @+ d2 o+ y5 d
% E, N j( `1 S. w 之后数年,祖父张家仁与子女之间仅凭书信来往,老人思念之苦,难以排遣。虽自身未在政治上遭受太多冲击,但因胞弟张家晔土改中蒙冤戾难,郁闷之极。尤其是他的独子我父亲于1958年秋被定罪反革命右派,判刑入狱,对他打击最大,遂于该年末遽然去世,享年72岁。又为可叹的是,祖父逝世后,曾葬于岳阳城郊茅岭乡,但此地后来被征用建设,墓区尽遭平毁,踪迹全无。如今,我辈回到桐城,但见高祖、曾祖、叔祖及我父亲等先人坟碑尚得保存,每逢清明时节,可享后人祭拜。而独不见祖父之茔丘,岂不令人怅然神伤。( v& ]& {( f6 l9 s' t
再细细想来,纵贯祖父张家仁一生的,正是“隐忍”二字。在他跨越三个时代的生涯中,沧海横流,天翻地覆。而无论身前生后,默默无闻,不事张扬,始终是他信奉的道德标准。在接踵而至的大变革、大动乱之中,他所忍受的艰难,所遭遇的困局,其实外人无法想象。如何既委屈保全,又矢志不逾,需要的是一份大智慧。连我大姑父,一个黄埔军校六期毕业,见惯沙场官场大世面的老军人,也由衷感叹,祖父张家仁真是既仁又忍之者也。大姑妈甚至说,我祖父身上还不知道隐藏着多少人生秘密,即便与他最亲近最熟悉的家人,也难以猜透。' s' F6 u6 }/ b3 F% F. ~! L
祖父张家仁虽长期客居异地,但乡情始终未改,对于张氏宗族事务,更是极为热心。桐城清河张氏宗谱六修之时,他亦曾参与其中,不辞往返辛苦,并宽慰家人宗亲:身为铁路老臣,所乘卧铺火车俱是免费,无须多虑。而于北乡卅铺老家,他关爱乡里,经常周济亲邻贫乏,凡遇求学求职困难者,辄尽力相助。近日,据姻表亲姚大森、姚大彬先生告知,他们的父亲生前还经常提及这些往事。我等后辈闻之尤值欣慰,家乡桐城也没有忘记他。$ C0 U( k0 g- ?
故今日,且以此文之烬,代作高烛,遥祭祖父张家仁。愿他老人家九泉有知,永远安息。; A8 v0 I3 @' D9 L8 G1 d1 L
- w/ n, i. i- a8 w! t4 W+ {. Q$ [: v* |) Q8 S2 N6 k
张王孙(泽若)庚子年寒露后记于桐梓 + C! R+ O) s% @, \, y
+ W, `- C8 x* L8 B. g5 y. 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