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网

 找回密码
 我要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114|回复: 0

[散文] 洛阳龙潭大峡谷游记(中)

[复制链接]

7014

主题

1719

回帖

1万

积分

荣誉会员

Rank: 8Rank: 8

积分
14179
鲜花(22) 鸡蛋(0)
发表于 2024-5-10 14:21:5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洛阳龙潭大峡谷游记(中)


穿行在洛阳龙潭大峡谷的上游峡谷平缓溪谷步行栈道上,周边郁郁葱翠,空气清新,溪流潺潺,一片静谧。
有人在栈道边天然平板岩石上,凿刻了一位过去五六十年代有点名气的老诗人写的新诗,只是我扫了一眼,其内容让我一点都不喜欢。
绿树树丛边有两本巨型厚厚的大书一般页岩石石板的侧影。而那刻诗大石板侧面,其分层结构,看起来像倒塌了的砖砌成的墙面——令人难以置信的大自然的建筑!
这个景象令我惊叹,突然激发了我的灵感:早期人类是否从这样的自然层叠岩石结构中获取了灵感,发明了他们的砖墙?真的神奇的大自然!
这真的是突然到来的一个灵感涌现——最初人类发明砖块砌筑房屋墙面,是不是就从类似龙潭大峡谷这样厚厚平板式的叠岩墙结构中,吸取了建筑工程的技巧和灵感,从而发明了土坯砖到后来的火烧砖,或者是先用现在铺路面页岩平板块垒砌最早的房屋,再进一步仿制这样平板岩板块造土坯砖和火烧砖造房?

我们可以想象,古代人类漫步在这样的峡谷中,惊叹于堆叠的平板石,并思考它们的潜力。这些天然形成的岩石与后来的人工墙壁的相似之处显而易见。层叠的页岩,如此类似砖块,或许成为了最初泥砖,随后是火烧砖发明的灵感来源。或许早期的建筑者,敏锐地观察着他们的环境,首先堆叠这些平坦的页岩石来建造原始的庇护所。
毕竟,古代人类可以采集到的页岩块数量十分有限,人类天生的模仿能力一定会发挥巨大的潜力,创新的想法萌生——为什么不从泥土和火焰中创造类似的形状?从大自然岩石到人工砖块的转变,可能源于这样简单的观察,进而引发了建筑技术的发展。
木制的走道,平滑的木板和坚固的栏杆,引导游客深入这个绿色的绿洲,光影交错,形成色彩和形状的马赛克。站在石板旁的我,注视着这些巨大页岩石块,我的想象力产生了这一次神奇的时空穿越:把沉积岩的页岩与人类砖墙发明之间建立了关系!
在这个宁静的峡谷中,过去的低语与当下的灵感交织在一起。自然的美、人类早期建筑者的智慧,以及人类创造力持久的精神在此和谐地融合在一起……

峡谷内溪流不大,水潭多是人工砌成的拦水坝积水池。峡谷通道中的树不大也不高,很容易想象,这里无法沉积更多的土壤,树自然很难长太大。但是,现在树色绿意盎然。沿途栈道部分在山崖一人高悬空底部,这似乎是崖面崖层被洪水冲刷剥落的结果。可以想象,应当是原来这是就裂开了,才被水流冲刷剥落带走了。
溪道中斜一块两米厚几平方米表面的大石板,其侧面页层厚度和颜色都在变化,黑色肥厚,白色单薄,黑白不断交叠,最下方一尺厚却如无数纸页叠起的,真的是让人惊叹不已。多少年不同的泥水更换,才最终形成这样两米宽的页岩啊。它的上方平板露出三四层破损的板片。这近距离观察溪水洗净的侧面,让人更感到这岩层不可思议。
这块巨大的岩石突入溪流,它层叠的侧面揭示了其形成的秘密。厚厚的岩板就像古代书籍中的页码一样,既雄伟又脆弱,让我们看到了大自然的力量与脆弱的矛盾。

在洛阳龙潭大峡谷的宁静区域,在潺潺流水的柔美旋律中,伴随着翠绿的树叶间的轻声低语,小溪旁的宁静栈道边上,峡谷中展现出一系列庞大的页岩石板,它们舒适地躺在小路旁,表面光滑且不规则。
我们经常会在风景区溪道里栈道上,看到巨大鹅卵石的不规则表面光滑的石块。只是这次,我第一次看到这么多平板表面的巨型页岩石板。这些巨大的岩石,其不规则却光滑的表面,虽说类似于风景区常见的巨大鹅卵石,然而这次它们以巨大的页岩板呈现。这些板岩倾斜地或看似倒塌地躺在小路旁,散发着宁静的尊严。它们的平坦表面有时像整齐切割的墙壁,有时又像多层复合板,每层之间略有倾斜,仿佛被艺术性地破裂。有些岩石从不同角度呈现出不同程度的破损,仿佛在诉说自己独特的故事。
被生机勃勃的绿叶所包围,这些强大的岩石成为了时间的叙述者,向游客们分享着它们的故事。茂密的绿色树苗环绕着躺在溪道里的巨石,鲜绿色包围着岩石和游客,营造出一种宁静而沉浸的氛围。浓密的绿色树冠、年轻的树木和高耸的岩石,共同构成了一幅如画的场景,让人很容易陶醉于春天的宁静与翠绿魅力之中。
这些大石板强化了我们对页岩板的认知,它们变成了有生命的时间叙述者。浓郁的绿叶小树环围着这些已经躺在溪道里巨大岩石,也用绿色包围着我们这些游客。
在这片绿意盎然中,游客们也成为了景色的一部分,他们的眼睛和灵魂都深深陶醉在周围的清新绿色之中。翠绿的树叶与红棕色的页岩形成鲜明对比,加上光影的动态交错,营造出一种飘渺的美,直击人心。

来到风景区名片式的景点“天碑”大型竖立的岩石薄片前,这是景色一处特色景点。有景区专项“天碑”介绍板上说:
“两块紫红色板状巨型崩塌岩块,小者高约40米,大者高约50余米,是在地壳新构造运动中,由于地壳崩塌,使原来近水平产出的岩层断裂,岩块位移而形成。从不同角度仰望天碑,或苍鹰、或飞鸟、或船帆、或刀背、或鲤鱼,移步换景,可赞大自然之鬼斧神工。”
在崩塌转角90度后,多层岩层最终留下两大片竖着的岩石,的确是巧合。顺着峡谷向下行走第一眼看到“天碑”的形象,真的很像船帆。对于旅客而言这是一个非凡的景象。这一独特的景观,以其宏伟的存在感引人注目。
“天碑”在柔和的天空背景下巍然耸立,是大自然建筑艺术的证明。两块高耸垂直的紫红色岩石板像静默的守护者一样屹立,诉说着古代地质剧变的故事。如今,这些巨大的岩石板近乎完美地呈垂直状矗立,展示着地球的动态力量和不可预测性。
从峡谷中潺潺溪流旁的各个观景点,“天碑”展现出不同的风貌。这个引人入胜的造型变化是大自然多样性的之作,吸引观者赞叹宇宙的伟大设计。这些角度鲜明的岩石板,其表面被时间无情地雕刻着,如同巨大的堡垒残迹。它们在郁郁葱葱的树木映衬下,美得更加出众,出入意料,真正做到了“独竖一帜”。

到“天碑”附近,峡谷里的檀树的绿色走廊到了令人痴狂的地步。不算高檀树鲜艳绿色树叶,严密的覆盖了栈道周边的天空,像茶杯粗的树干和较粗的树枝变成了黑色毛笔书法,像水墨画一样呈现出黑色,在绿色屏风般的背景上描绘出美丽的曲线。
而它后面的最外层的绿叶被天空漫射的光线照亮,如透亮黄绿色无比艳丽的玉片,向内的绿叶颜色逐渐变深,这样形成的透亮黄绿色和不同深度绿色叶子组成无规排列的绿色马赛克,配合黑色树干和树枝粗细不一框架细条,真的是美伦美奂。
走在这一段峡谷栈道里,我充分理解了日本人视为最美的绿色“阴翳之美”。今天正好是阴天,不高的檀树新生的绿叶包裹四周栈道空间,使栈道光线变幽暗,檀树树干也都变成了黑色的粗细不一自由搭配伸张的框架图案,外面鲜艳夺目的黄绿色幽绿,散发着迷人夺目艳丽色彩,这是我见过最惊心动魄的散发着荫翳之美的绝美的绿色走廊之一。
在这里看到的景象,无疑是“阴翳之美”中最令人心动景观之一。这个被幽玄氛围包围的绿色走廊,可以说是自然美的极致。这个场景如同大自然无与伦比的艺术品,展现出光与影的交错,营造出一种虚幻、近乎超现实的氛围。
这里的美无与伦比,体现了“阴翳之美”的极致。阴天的天空和温柔的檀树新叶包裹着周围的空间,创造出一种宁静和内省的氛围。外面的鲜黄色绿色和绿色相得益彰,内部深邃迷人的绿色形成了一个令人叹为观止的景象。黑色的树干和树枝形成了一个精致、随意组合的框架,对比着生动的背景,营造出一种异世界般的梦幻氛围。
这个绿色走廊,在阴天的柔光下,是大自然创造的真正奇迹。鲜绿的新檀树叶、光与影的微妙平衡以及色彩和形状的交错融合,共同营造出一个无与伦比的美丽与宁静的空间。在这里,人们可以沉醉于自然世界深邃而感人的美丽中,“阴翳之美”呈现出其最迷人、最令人陶醉的一面。
当你漫步在这个令人惊叹的绿色走廊时,你被迷人的氛围所包围,檀树的绿叶创造出光与影和谐交响的画面。这个场景,如此宁静和美丽,感觉就像梦境般,是一个时间静止的地方,唯一的现实是大自然令人叹为观止的美丽。
在这个地方,人们可以真正理解“阴翳之美”的深度和丰富性,光与影的交错创造了一个深邃而感人的美丽空间。阴天的天空、新绿的叶子和黑色树干与枝条的精致网络共同创造了一个无与伦比的美丽之地,一个心灵可以翱翔、灵魂可以休息的地方。檀树的绿色走廊,以其迷人、令人陶醉的美丽,是大自然的力量与美的真正见证,是一个人们可以迷失于自然世界的美丽之中并找到深远、持久的宁静与和平的地方。

从“天碑”附近开始向下约一公里的峡谷内,峡谷栈道两边的绿色可以用蔽天蔽地来形容,形成了独特绿色“荫翳蔽日”的走廊,让人如痴如醉。我曾经在杭州九溪十八涧下游见过溪流两岸的日本枫的细叶类似形成了一小段嫩绿叶片构成蔽天的低矮空间通道,那也很美。不过,这里檀树为主的绿色与日本枫不同。他们都同样是主干不粗也不高,身高不过两三人高,却枝繁叶茂。日本枫树枝树叶是层状结构,每层树叶很密,多层叶片叠起挡住外面光线;而檀树树枝则像柳树枝条一样密而无序,叶片不大而密集,绿叶堆叠起来,绿得灿烂艳丽。
我完全不知道若是阳光灿烂的时候,这片绿荫笼罩下的栈道下是什么样子的景象。我想那一定是另一种境界的美吧。
我想起了宋代诗人贺铸的诗句:“净绿春深好染衣”。这龙潭峡谷的绿色,不仅仅是染衣,而且把我们人类的内心世界都染成了春天艳绿色了。

穿行在洛阳龙潭大峡谷的上游峡谷平缓溪谷平坦的层岩上,看到左边崖壁上出现一个小小微型瀑布,从峭壁上的细小裂缝中倾泻而下,就像一根银线织入峡谷的织锦中。我心中对于它仅仅是刀刃切开般的细窄的开口怎么形成的,不知道其原因。因为瀑布下方没有裂缝,而且似乎上方还有人工吊桥,说明那上方有更宽的沟道;望着宽宽峡谷底的岩石表面,我也心中疑惑,它们两侧下面为什么没有裂缝,还是裂缝被堵住了?是不是仅仅峡谷深度地层在峡谷位置裂解被水冲走碎块形成了峡谷?
在郁郁葱葱的峡谷深处,两侧都是高耸的悬崖,这片风景向走过崎岖小径的探险者展示了它复杂的秘密。这里是洛阳龙潭大峡谷,自然与时间的舞蹈在岩石中刻下了故事。凝视着这幅景象,景色的壮丽令人感动。然而,峡谷依然坚固,其秘密仅对好奇的观望者部分揭示。问题仍然存在——这片地方是如何形成的,表面下隐藏着什么?

穿行在洛阳龙潭大峡谷的上游峡谷平缓溪谷栈道上,路边斜躺大石块或路侧壁断面进入了眼帘。这样厚薄不均匀的多层平行叠加岩石层,尤其是黄白色夹层,让我联想到超市里的五花肉条和乡村里烟熏的腊肉条。
你看那面宽阔、缓缓倾斜的岩壁,上面点缀着复杂的条纹网络。仿佛大自然亲自切开了一大片烟熏腊肉,揭示出丰富的脂肪和瘦肉层次,厚薄不一的结构更增添了质朴的魅力。灰色和棕褐色的色调完美融合,就像五花肉的美妙纹理,每一道条纹代表着不同的风味,等待着被品尝。
我们把目光转向另一岩石表面更近距离的视角。在这里,层叠结构显得紧密堆积,像是紧凑捆绑的美味腌肉,脂肪和瘦肉的线条交织在一起,充满诱惑。黄色的条纹让人联想到浓郁的香脂,而较暗的条纹则呈现了熏肉的深沉烟熏风味。这是一幅令人垂涎的景象,尤其适合那些对美食情有独钟的人。
我们再拉远视角,观察层叠岩壁的全景,与郁郁葱葱的绿意相映成趣。堆叠的层次看起来像是厚厚的五花肉片,整齐地排列在切肉板上,每一片都等待着被变成美食杰作。间隔的黄白色夹层增添了对比色,就像烤得金黄的培根边缘,诱惑着眼睛和想象力。
我们再看那悬挂在一条宁静的小路岩壁,层次更加明显。厚薄不均的平行堆叠结构就像乡村厨房里,为了熏制准备悬挂的培根条。岩石表面自然的变化像是手工艺精心准备的肉,每一层都讲述着时间、压力和风味的故事。
这些奇特的构造提供了一种幽默而迷人的平行世界,令人欣赏地质和美食的奇观。错综复杂的分层、厚薄不一,以及独特的黄白色夹层,使这些岩壁成为一场视觉盛宴,仿佛大自然的培根自助餐。

穿行在洛阳龙潭大峡谷的上游峡谷平缓溪谷栈道上,到了路边斜躺“五代波痕石”边。有路牌介绍:
“五代波痕石
Ripple mark stone of Five Dynasties
此块岩石表面因存在五种不同形态、大小、方向的波痕,故而得名。是沉积物表层在水或风的作用下,发生迁移而形成的波浪遗迹,其大小和规模受波浪强弱控制,其方向和形态受风向和海岸线化所控制,在沉积环境复杂多变的条件下,可形成几层不同形状的波纹,甚至在同一层面,亦可有多种不同波痕发育。它是水或风动力和海洋环境改变的真实记录。”
这石头表面的确是很特别,不过现在人类仅仅几十年的生命,却能够由这个表面推测十来亿年前这岩石诞生的原理和过程,这真的是世界最值得惊讶的事情,只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对自己人类的伟大已经熟视无睹了。
我知道地球上的动物诞生大致是四五亿年前,没有听说科学家在这里发现动物化石,我个人推测,这这些岩石原始的泥沙应该是动物诞生以前沉淀的。
石头上的纹理,带有明显的波浪状图案,散发着一种永恒的美感,并深刻地揭示了地球古老的历史。这些图案是由水或风形成的沉积物表面留下的波痕,已经保存了数亿年。
石头上起伏的纹理,如同静止的温柔波浪,展现出跨越数十亿年的地质故事。这个波痕表面是由大自然的心血塑造的,是风与水对沉积层动态交互的见证。复杂的图案在形状、大小和方向上各不相同,为我们展示了一个远在我们存在之前的世界,当时只有自然的力量在塑造着景观。
这些岩石的雄伟不仅在于它们古老的起源,更在于它们无声地记录了地球塑造其故事的时代。这些波痕是在不断变化的环境条件下形成的,讲述了气候变化和海洋变迁的故事。它们提醒我们,地球经历了无数次的变化,鼓励我们联想自己在这个宏大的、持续进行的叙事中的位置。
当我们注视这些古老的波痕时,我们会想到生命的短暂和自然世界的永恒之美。石头的表面,带着波浪状的形成,是一个变化中的世界的反映,一个经历了无数变化的世界的奇迹。
在此刻,站在这些古老的石头前,我们为时间的尺度和塑造我们星球的复杂力量所折服。波痕,每一个都是水和风的力量的微妙见证,提醒我们地球不仅是我们居住的地方,更是一个有生命、有呼吸的实体,其故事远远超过我们自己的。
五代波痕石独特的表面,是对自然美和力量的诗意表达,这种美超越了时间,将我们与古老的过去联系在一起。石头的表面不仅是一个地质遗物,更是一件艺术品,由大自然雕刻而成,让我们沉思。

穿行在洛阳龙潭大峡谷的上游峡谷平缓溪谷栈道上,见到斜躺“天书石”和“波浪痕”。有路牌介绍:
“天书石
Tianshu stone
岩石表面花纹如‘文字’,其中‘一人一石(万)’最力典型,其它‘文字’多歧义。此石是由于差异风化所形成的一种景观。其表层为薄层状的泥质砂岩,经风吹、雨淋、水蚀,各处风化作用存在差异,部分被风化流失,另一部分残留下来,形同文字,如天公执笔所书,故名天书石。”
“波痕崖
Ripple Mark Cliff
位于龙潭大峡谷内的这幢波痕崖,高度达10米,宽度15米,是崩塌背景下,
由于崖壁的整体垮塌,导致原来近于水平产出的岩层直立,层面成为崖面,层面上发育的波痕形成了罕见的‘波痕崖’景观。鲜红的岩石,优美的纹理,翠绿的植被,充满了诗情画意。”
这是两种不同产生表面凹陷图案的机理理论推测。
我也是第一次看到大自然的波浪在岩石上这么多这么大面积石块上固化的痕迹。过去我在厦门海滨沙滩上,常见到退潮后沙滩表面上沙中渗出的水和风造成类似的波纹造型。
天书石和波痕崖,这些大自然遗迹刻画出时间的印记和精致的波浪图案,令人叹为观止。天书石,其表面装饰着像古代文字般的标记。通过差异风化形成的这块石头,展现出一种自然的书法,仿佛是由神圣之手所书。那些标记,如同神秘的文字,激发着一种奇妙的感觉。这些精巧的线条诉说着一种耐久的故事,部分石块已风化殆尽,留下了一幅诗意的挂毯,邀请我们去思考。
波痕崖的高达10米、宽达15米的悬崖展示着波浪般的图案,这是古代沉积物由于地壳运动而竖立起来。悬崖上生动的红色和优雅的纹理,被翠绿的植被所环绕,营造出一种几乎超凡脱俗的画面。
天书石带有神秘的文字,暗示着一种神圣的叙事,让我们解读其古老的秘密。波痕崖的波浪图案,则提醒我们塑造世界的无情力量,将混乱化作美丽。
另一方面,这些构造也引发了一种淡淡的忧伤。风化的石头和古老的波浪图案提醒着我们时间的流逝和我们自己转瞬即逝的存在。天书石带有的时光印记,似乎低声提醒着我们自身的凡人性,而波痕崖的古老波纹,则唤起了一种无常感。
在这对比中,大自然向我们展现了一个美丽的悖论。天书石和波痕崖既是美丽也是腐朽的象征,邀请我们惊叹于大自然的奇迹,同时也提醒我们自己生命的短暂。
这样规整的平面岩石表面为我们书写的时间之书,在龙潭大峡谷向我们游客展示。只是它们带给我的不仅仅是惊奇,更多带来一种提醒我们将很快老去离开这个世界的淡淡伤感。

穿行在洛阳龙潭大峡谷的上游峡谷平缓溪谷栈道上,来到“崩塌遗迹”地标位置,观看路边斜躺巨石堆。有标示牌介绍:
“崩塌遗迹
Landslip relic
在新构造运动的背景下,龙潭大峡谷所处的黛眉山地区强烈隆升形成各种断崖陡壁。此段峡谷岩石多属中元古界、上古生界及中生界形成的沉积岩。山体底部为质软易风化的泥页岩,顶部为坚硬而性脆的砂岩。地壳的抬升使得砂岩的节理裂隙十分发育,利于地下水活动;水量丰沛、降雨集中使得沟谷中流水侵蚀作用强烈。底部的泥页岩流失生成石斥崖廊,造成顶部山体悬空失稳出现崩塌及滑落,显现出重力崩塌、滑坡、断层等地质遗迹。崩落的岩石堆积在谷底,阻塞河道形成崩塌型堰塞湖,如波痕崖、天碑、龙隐谷等处。”
这一段景观的特点是崎岖的悬崖、郁郁葱葱的植被以及零散的岩层。让我根据指示牌描述,对这个峡谷的形成进行地质探讨。
龙潭大峡谷是一个典型的“崩塌遗迹”,是通过复杂的地质过程形成的,如信息牌所述。该地区的地貌表明,峡谷可能是由于构造抬升、侵蚀和滑坡的综合作用而形成的。
1. 构造活动:
   - 峡谷位于黛眉山地区,构造力导致了显著的隆起,形成了陡峭的悬崖和峭壁。
   - 这种隆起暴露了沉积岩层,包括底部较软的泥页岩和上部较硬的砂岩。
2. 水侵蚀:
   - 暴露的泥页岩较软且更易风化,逐渐被水流和降雨侵蚀。
   - 这种侵蚀过程削弱了上部刚性砂岩层,导致形成了危险的悬崖。
3. 滑坡:
   - 失去稳定的砂岩层最终在重力作用下滑落,形成了滑坡和崩塌,进一步塑造了峡谷。
   - 这些事件形成了独特的“崩塌遗迹”景观,大块岩石堆积在峡谷底部。
4. 水文影响:
   - 堵塞的河道形成了临时的堰塞湖,称为“滑坡湖”。
   -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湖泊导致了进一步的侵蚀和沉积,重塑了峡谷底部。
沉积解释:
岩石表面的沉积纹理表明了古代环境,如河流或三角洲系统,沉积物在数百万年内形成。岩石表面可见的波痕和交错层理表明了过去的水流方向和沉积物运输机制。
结论:
龙潭大峡谷的壮丽景观是大自然力量的见证,其中构造抬升、侵蚀和滑坡共同创造了一个引人入胜的地质遗迹。
这个注释,解答了我在前面内心的疑惑:如果是地震地层错位或地层相对位移或抬升,那么峡谷底部仍是有地裂痕迹存在,但是我没有看到。若是中部一层泥页岩被裂隙流水冲刷走,悬空重力崩塌形成近似垂直重力断裂,这符合物理直观直觉。
只是为什么泥页岩仅仅是峡谷这么宽,莫非这过去也有一个沟槽沉淀淤泥?另外这么多岩层多少时间水流把它们风化搬走了?

穿行在洛阳龙潭大峡谷的上游峡谷平缓溪谷栈道上,来到“石上檀”地标位置。这里峡谷变成了几米宽的狭缝通道。这狭缝式的空间小峡谷,我在福建三清溪小峡谷里过,在陕西延安市甘泉雨岔大峡谷见到过。不过它们都是整块沙岩石水流冲刷出来的,这里是沉积岩的页层岩,一侧崖壁如孕妇挺着大肚子。
无疑,洛阳的龙潭大峡谷是一座惊人的大自然艺术杰作。峡谷通过建立国家公园得以向公众展现,它是地质构造和茂盛植被的奇迹,体现了独特的美丽,这种美丽曾经被忽视,如今却被视为自然珍宝。这是这个时代的进步,把过去当地认为穷山沟当成了宝贝,也是人类对自然景观的看法如何演变的深刻反映。我看到网上有一篇文章说这里村民的故事:
“刘科长说此峡谷刚开发为旅游景点时,从山外来了一车一车的游客,那些城里人来了后惊呼美景。这些游客走后,山民们看着他们的背影说,这些城里人都是傻子,跑这里来看石头。”
中国改革开放前的极端贫困,限制了两代人活动范围和看看大千世界的机会,这是一种多大的遗憾啊。
我们穿越龙潭大峡谷,这是一次与大自然宏伟景观的相遇。我们看到了峡谷的地质和美学。当我们凝视峡谷的高耸岩壁时,很明显这并不是普通的景观。分层的岩石,经过数百万年的形成,讲述了地质变化和自然力量的故事。狭窄的峡谷及其复杂的页岩层与其他地方的光滑砂岩峡谷形成鲜明对比,例如福建的三清溪小峡谷或陕西延安市的甘泉雨岔大峡谷。
此处峡谷收窄至几米宽,营造出一种亲密而宏伟的环境,吸引着游客的目光向上望去,朝向头顶那条狭窄的天际线。嶙峋交错的岩石似乎向内倾斜,仿佛要将旅客包裹在这里的自然辉煌中。
该地区从“贫困山谷”转变为备受推崇的自然地标,是对中国人对自然的态度变化的见证。当地村民的故事,曾经认为峡谷是毫无用处的地形,现在将其视为宝贵的吸引力,这反映了一种更广泛的社会转变。过去,这种自然奇观往往被忽视或忽略,被视为障碍而非资产。
可以想象,当村民们首次看到成群的城市居民来到这里欣赏他们所认为理所当然的事物时的惊叹。他们最初的反应——认为这些游客是“傻子”来看石头——突显了乡村视角与城市居民带来的对自然美景日益增长的欣赏之间的脱节。
龙潭大峡谷陡峭的悬崖、茂密的植被和宁静的水域是对大自然韧性和美丽的展示。对于过去几代人因贫困和环境限制,而无法探索或欣赏周围世界,对那几代人来说真的太大的遗憾。

继续穿行在洛阳龙潭大峡谷的上游峡谷平缓溪谷栈道上,这里峡谷变成了几米宽的狭缝通道,一条平缓的溪边栈道上为我们展开了一段宁静的旅程,这段狭窄空间的美丽之处,在于向上望去,观看它上方天空曲线带条如天人手笔画出中国书法气质的飘逸带子。用广角镜头拍摄,天空的细长条带在黑暗中蜿蜒,黑色的背景中,曲线天空飘带飘过画画,它同时画上了最美工笔画的树影图案。
峡谷墙壁崎岖且高耸,我们仿佛是走进了大自然的宏伟大教堂内部。这座大教堂的透明设计的屋顶上,有细长的树枝向下垂落,如精致的蕾丝,与宽广的天空淡漠的延展形成鲜明对比。构图让人惊叹,让我们折服于大自然世界的宏伟。
我们的视野稍微打开,看看狭窄的步道,游客在两侧高耸的悬崖前就是显得渺小了。前方峡谷变窄,引导视线走向一片青翠的绿洲,郁郁葱葱的绿植在峡谷的壁垒间蓬勃发展。深色峡谷与明亮的叶状景观之间的对比,创造了令人惊叹的对比。
我们再次聚焦于天空,峡谷的锯齿状边缘形成了与天际线相呼应的蜿蜒轮廓。构图既戏剧性又宁静,峡谷顶部边缘伸展的精致的树枝增添了一丝优雅,如同装饰大建筑拱门的精美细工。
我们目光到达峡谷最狭窄的地方,可以看到一个细长的裂缝中流淌着一条小溪。它上方的天空形成了一条完美的线条,一条自然的走廊引导视线进入远方。水面反射出周围的悬崖,创造了一种对称与平衡感。这个场景,有着宁静的反射和高耸的墙壁,感觉像是一个神圣的空间,一个时间静止的地方,自然之美至高无上。
峡谷在这里展现了既有力量又宁静的一面,高耸的悬崖宏伟,天空与树木的精致之美软化了它。它让我们停下脚步,仰望,并惊叹自然世界的艺术。光影的互动,狭窄峡谷与广阔天空之间的对比,所有这些都结合在一起,创造了一个令人叹为观止的美景和静思的场景。

穿行来到“石上檀”之间“观景台”地标位置。我们观察峡谷前后两个方向。沿着洛阳龙潭大峡谷的宁静小径前行时,平静的水面倒映着天空,我们发现自己置身于高耸的悬崖之间。
站在这一段上窄下宽的长长的仅仅几米宽度高达数十米地缝或者“峡谷”中,崖墙光线幽暗,既阴森又宏伟。环视前后,想象千万年间洪水带着泥沙间隙把一个狭窄地裂口磨了这样的巷道式的季节性的河道,多么漫长的时光才能创造出这样的大自然艺术杰作啊。
如今人类铺设的小道从谷底穿过,人们舒适地穿行其中,这是带着我们穿越真正的时光隧道啊。我们在这里会片刻忘记现代城市大街上拥挤的人群和我们工作环境,孤独面对永恒的时光,意识到自己的存在和在无限宇宙中和时间生命的短暂。
峡谷的墙壁在我们周围升起。我想起了唐代诗人陈子昂的感叹: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峡谷,凭借其陡峭、高耸的墙壁和狭窄的宽度,证明了大自然的耐心和艺术。穿行于这片自然杰作之中,在巨大的悬崖下方行走的经历,唤醒了我们面对永恒的孤独和在永恒中自己短暂的存在。
这里展现了峡谷的独特美感,让我们想起塑造它的巨大力量和时间的不断流逝。自然光线从上方照射下来,照亮了岩石的精细层次,仿佛在诉说着古老河流和被遗忘时代的故事。
峡谷的宁静与现代世界的混乱形成鲜明对比,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可以思考存在更深问题的避难所。它是一个激发诗意的地方,在这里宇宙的浩瀚和人类生命的短暂变得清晰可见。穿越这个峡谷的旅程是一次穿越时光的旅程,一次让我们感到谦卑并对自然世界的宏伟感到敬畏的旅程。
最终,峡谷作为时代变迁的无声见证者,作为水的力量和石头的坚韧的永恒纪念碑。它提醒我们,在宏大的格局中,我们只是宇宙永恒舞蹈中的瞬间。




吴砺
2024.5.10






楼主新帖
吴砺,桐城人,生于1963年,1979年就读中国科技大学物理系。大学毕业后在中国科学院从事科研工作,1997年曾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任访问学者,其后在硅谷工作。回国后一直在公司从事研发工作,已申请了五百多项国内外专利,并于2004年由海峡文艺出版社出版过第一本散文集《西海岸之》。2011年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散文集《瞬间》。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