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归于大海的形体:勒·柯布西耶沉思录
——观看数部勒·柯布西耶纪录片有感
一
他们称他为 二十世纪的达·芬奇。 而我得坦白, 直到今天, 才第一次听说这个名字。
他出生在瑞士, 死在海中, 七十八岁。 一个静默的结尾, 献给一个 用混凝土做梦, 以形体呼吸的人。
人们说, 他从不是单纯的建筑师, 而是沉迷于—— 一切可见之物: 线条、色彩、绘画、雕塑、空间…… “它们不是彼此分离, 而是一部交响乐。” 他说。
我听着, 仿佛听见了 内心深处 回荡的声音。
他也设计家具—— 与表兄皮埃尔·让内雷, 与天才女设计师夏洛特·佩里昂, 三人合作十余年, 在1920年代创造出伟大的作品, 却要等到1960年代才被理解。 提前四十年的设计—— 几乎是设计史上的奇迹。
他曾对摄影师说: “这块石头里, 还有我们需要学习的东西。” 这是哲人、 艺术家、 诗人, 才说得出口的话。
纪录片只有五十三分钟, 却像一扇门打开, 一生未曾遇见的门。
这个世界太美, 美得让人来不及。 我们这个年纪, 才刚刚学会看—— 而每一次凝视, 都像是身心的流血。 耗尽之后, 看的更少, 甚至,看不动了……
我至今, 仍未亲见他亲手筑起的建筑。
二
那些二十年代的作品, 至今仍让我感到新鲜。 空间在他手中, 由光与线构成—— 不冷, 却灵动。
他设计的阳台, 平直如走廊, 简约如素描, 让我想起中式长廊, 却剥去了繁复的枝叶。
他以火车车厢为灵感 设计住宅—— 我惊讶不已。 借用与转化, 或许正是 大师灵感的源泉。
朗香教堂, 我只在电视画面里 瞥见过一瞬。 那屋顶, 像牛仔帽翘起的边缘, 像草帽下的阳光, 打破传统, 融入现代。 他们说, 那像飞机机翼—— 而我更愿相信, 那是他对天空的沉思。
烟囱般的空柱, 从侧面引入光线, 像溶洞崩塌的裂口, 或岩缝间 那一线天光。 南墙上的孔洞, 按照星座排列, 仿佛古埃及的神秘之眼, 在黑暗中注视永恒。
这样一分析, 似乎你我也可设计这样的教堂, 但灵魂的光 是否愿意 再度降临?
三
另一部影片, 讲述他的一生, 以及他对城市的想象。
他设计摩天大楼, 不是为奢侈, 而是为了解放—— 还给城市土地、阳光与绿意。 这是现代的预言, 也是远超当时的未来。
他用混凝土做骨架, 不再依靠承重墙, 彻底释放了空间的自由。
他一心为穷人建房子, 这份理想, 让我深深动容。
历史的讽刺是—— 战争的炸弹 摧毁了旧城, 却为现代建筑 扫平了道路; 而和平时代的民主, 反倒无法守住 他筑下的梦想。
影片的结尾, 又回到海边。
一间小屋—— 仅十六平方米, 如修行者的庇护所, 他在其中, 静看潮起潮落, 日光洒落墙面, 让自然与时间 为他做最后的设计。
当音乐响起, 我几乎热泪盈眶。 不知是故事动人, 还是旋律动人, 或许是两者交织, 在我心中 默默成诗。
一个伟大的灵魂, 最终被海浪 温柔地 接回梦中。
七十八岁—— 仍觉太早。
四
他不仅仅是 一位建筑师—— 他是光的编织者, 是用钢铁思想的人, 是一个灵魂, 用形状 诉说。
他诞生于 瑞士静谧的山丘, 原名查尔斯-爱德华·让内雷。 后来成为—— 勒·柯布西耶。 一个像洁白墙面般的名字, 面向形式, 面向功能, 面向一场温柔的革命。
他说: “住宅是一台 居住的机器。” 但它更是—— 一个容器, 承载尊严与希望。
从萨伏伊别墅 悬浮的白色平面, 到马赛公寓 垂直的理想村庄, 他设想人类 可以在阳光中 彼此靠近, 共同呼吸。
在斯图加特, 他的建筑 像预言般伫立—— 柱子抬起大地, 屋顶归还天空, 绿色复归人间。 五点原则, 一种新的建筑语言, 在时间中 慢慢展开。
朗香教堂—— 那是他转向灵魂的一次低语。 屋顶如飞翼, 墙壁如星座, 混凝土低头祈祷。 在沉默中, 信仰被雕塑出来。
他也造家具—— 不是为装饰, 而是为了与生活并肩共处。 在LC的椅与桌中, 我们看到愿景 被简化为真实—— 钢与皮革, 比例与呼吸。 他们提前几十年完成, 静候世界的 追赶。
这些影像追踪的, 不只是作品, 更是他的信仰。
战争摧毁了城市, 却为新秩序腾出空间。 而和平年代, 却无人守护 他用石头刻下的理想。
他终归于海。
坐在自建的小屋旁, 仿佛一个沉默的修士, 观光影、观潮声, 观时间之手, 如何在木头与墙面之间, 写下一生的句号。
当最后的乐音响起, 我听见内心某处 悄然震动。 那不是怀旧, 是敬意。
敬那个人—— 他所创造的 不是纪念碑, 而是它们之间的空气; 不是重量, 而是透明的灵魂。
敬那声音—— 它仍在屋顶的曲线中回响, 在柱子与光影之间, 静静延展。
也敬那片海—— 在一个无声的早晨, 温柔地, 把他 带回了原初的 光。
附:
吴砺 2025.3.29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