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透过大师的眼睛,走进大师之光
——观看《我们为什么要多看大师的作品》
一
视频提出了一个问题—— 为什么我们必须 多看大师的作品。
摄影, 我提醒自己, 是绘画在光的时代的重生, 以与画笔、颜料相同的本能 塑造世界的方式。
是的—— 我们所构图的, 都由读过的书, 走过的路, 沉入骨髓的歌声 织成。
学习他们是一种修炼, 像背诵三百首唐诗 直到韵律在胸中呼吸。 重新排列, 重新赋予新意, 站在他们的肩上, 直到望见 那只属于自己的 小而明亮的角落。
拿破仑的每一场战役 都先在心灵的堡垒里打过; 帕尔曼拉出的每个音符 都已在内心深处响起。 伟大的摄影师 在想象的画框 与现实世界相遇时, 迎来那一刻的 共鸣与回响。
健身毯上的某个瞬间, 也许是他早已预想的场景。
两辆公交车错位而过, 构图的比例 显然源自本能。
教室里孩子的神情, 在快门按下之前 早已装进画框。
楼前的台阶—— 先被找到, 再静静等待 那只孤单的脚步。
屋檐边的电线杆 与一个人的头恰好对齐—— 也许是一瞬的捕捉, 也许是长久的守候。
阳光与阴影 分割一面墙, 等着年轻女孩和老年妇女 相继出现。
藏民的起伏叩拜, 从摄影师早就选好的位置 缓缓进入画面。
当我们看得足够久, 便能看见影像背后的蓝图; 能在心底学会 他们的思路与耐心。
然后—— 我们也能开始 搭建自己的风格, 让它回荡着他们的技艺, 却用 自己的声音说话。
二
影像承载着一种真实, 它不仅仅是所呈现的画面—— 平凡 被移向了惊奇: 一段被光浸透的楼梯, 两辆交错而过的公交, 一步落下前的停顿。
每一帧 都带着等待的心意 与偶然的馈赠, 是意图与 世界不可预料之美 相遇的时刻。
他们的技艺 体现在如石般稳固的构图, 在彼此对话的光与影之中, 在那时机的把握里—— 有时来自漫长的守候, 有时诞生于瞬间的直觉。
这是一种风格, 让预见与意外并肩而行, 让观者仿佛也站在 画框的边缘。
给那些想要学习的人——
去看 空间如何在主体出现前 就已被平衡。
去看光 如何不只是照亮, 而是化为画面的核心。
练习预判—— 保持随时 与一个瞬间 相遇的准备。
借用他们的语言, 却用自己的声音说话。
去注意情感如何被生成, 去感受氛围 如何从最细微的决定里 慢慢生长—— 直到一幅照片 自己开始呼吸。
附: 【【我们为什么要多看大师的作品】引导 杂乱光影明暗色彩 对比 当然还有坚持和天份 有的人模仿的像模像样 有的人从不模仿坚持自己可是这一切的基础都是有一个良好的审美-哔哩哔哩】 https://b23.tv/K7ppJmU
吴砺 2025.9.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