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246
- 积分
- 372
- 威望
- 212
- 桐币
- 1184
- 激情
- 336
- 金币
- 0
- 在线时间
- 1 小时
- 注册时间
- 2008-8-17
荣誉会员
 
- 积分
- 372
 鲜花( 4)  鸡蛋( 0)
|
菜包饭,顾名思义就是用菜包起来的饭,这是在桐城目前最流行的一道时尚早餐,分布在车站、学校以及人流相对集中的交通要口,因为它经济实惠,价格低廉,所以很是受人推崇。做法很简单,用一个甑子蒸一桶糯米饭,然后炒几碟小菜,一盘炒海带丝,一盘用桐城地道的酱油干子加辣椒炒出的辣椒丝,一盘咸菜,剩下的就是火腿肠和香肠。首先用一块干净的纱布将一铲子糯米饭平铺在下层,中间就是根据自己的口味来加菜,当然这也分价格等级的。接着再用一铲子糯米饭铺在上层,最后放在手里使劲地将其捏紧实,如果这个时候再来杯新鲜豆浆,那这顿早餐确实是很遐意的,套用一个时髦的词汇来说就是小资男人过的日子。
为什么一份菜包饭早餐在桐城这么流行呢?因为它比较容易学,也不需要什么资金投入,其次不占用时间,一个早上就可以,剩下来的时间还可以做别的事情,更大的一个好处就很适合下岗工人这个群体,起码维持生活应该没问题。即使不挣钱,只要有人喜欢吃,他们忙点累点,心里也挺高兴,生活随之就充实起来。我每天早上去买菜包饭的那个大姐身材匀称,五官端正、皮肤细白,说话柔声细语,再加上总是一幅笑咪咪的模样,让人看着就舒服,因此她的生意极好。由于经常光顾彼此就熟悉了,偶尔地也就拉拉话儿,那位大姐告诉我,她是市黄梅戏剧团的一名黄梅戏演员,丈夫在一个饭店给别人开车子,孩子今年今年元月才出生,于是家庭开支就显得非常大,所以她也加入了买菜包饭的队伍。我问她这样不影响工作吗?她兴奋地告诉我,一桶糯米饭很快就包完,能赚个20元钱,八点多钟就可以上班了。有了生意,女人的脸上就有了阳光,从她的眼里我看到了生活的美丽。
其实桐城的饮食浸透了文化味儿,连早点也别出心裁,大饼不叫大饼,叫“朝笏”,就是大臣们上朝时捧在手里,面见皇上的那东西。据说,当年桐城籍老宰相张英回乡,城中百姓夹道欢迎,也有顺手送些乡仪土产的。忽见紫来桥头烤烧饼的刘二,捧着一大捧焦黄色的东西过来,让宰相收下。刘二憨憨地说是朝笏,大家看时却是烧饼,只是形状与往日的不同,长长的、弯弯的,真的很像朝笏,于是烧饼就这样变成朝笏了。小时侯最喜欢的就是将一根油条夹在朝笏中间,吃起来非常香脆。父亲生前的时候不仅自己喜欢吃,还经常带朝笏与油条回孔城的沙塘乡下与母亲还有奶奶等一起分享,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这样的早点在保守的农村还是属于奢侈的。可惜现在的朝笏与油条还是曾经大炉子里烤出来的朝笏与油条,但已经嚼不出当年那个味儿了。
过去的桐城不仅有朝笏与油条,还有在桐城桥头埂那有个炸狮子头的也是不错的,特别是我家乡孔城的米饺也别具特色。现在这些传统的早点就象风烛残年的老妇,伴随着废弃的老街,逐渐地消失,不能不说是件遗憾的事情。上次政府论坛有个叫海阔天空的网友,写了个《令人心痛的桐城早点》,文章中写到“行至市政府左侧公园路路口,就是桐城早点的“精华”所在,数十个早点摊位一字排开,每个摊位的早点内容几乎一模一样:在一口平底煎锅中,混乱的堆放着煎包、煎饺、蒿子粑、糍粑、烧麦等,一只银色的“脸盆”里放着用黑乎乎的手码放整齐的玉米棒,另一只“脸盆”里放着卖了好几天的卤鸡蛋和粽子。好了,就这些,不用东奔西走,这里应有尽有,品种丰富,风味独特,请吃吧!不用左顾右盼,不用来回比较,闭着眼睛随便走到哪个摊位前即可掏钱就买,因为这里每家卖的都一样----”
桐城的早点早已没有了文化气息,甚至可以说乏味到了极点,品种单调,千篇一律,连外来的和尚念起来的经都是香的,红星路就有家四川的千层饼卖得非常红火。满城尽是菜包饭是好是坏呢?不得而知,说不准明天又来个什么别的早点,因为桐城人不再关注文化,而是现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