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时空的芬芳记忆 ——《史记》读后感 我常常沉浸在墨色古卷中,越过千年的距离:我沉浸在江南的细雨菲菲飘落,秦淮两岸香拥翠绕;我伤怀于碧水云天间,闲花飘零满天馨香,——但是只有那身披蓑笠狂歌大江东去,挑灯醉看吴钩仰天长啸的声音让我心神激荡,感慨不已。 这种苍凉激越的声音是从《史记》里传出的。 这里记录的都是一些叱咤风云、名震千古的人物,在那个多灾多难、风云变幻的年代,他们都处于政治斗争的核心,站在时代洪流的前列,对历史的发展进程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他们胸怀大志、锐意进取,追求建功立业、轰轰烈烈,不甘心碌碌无为。如刘邦身为无名亭长、项羽也不过无业游民,他们见秦始皇巡游车驾时居然感叹“大丈夫当如此也,彼可取而代之 ”。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徒,迁徙之人”,也胸怀天下,叹曰“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而在整部著作里我总能听到这种永不言败的极其自信的青春的嘹亮的声音。 有时,这种声音似乎低沉了,但仍然如大吕黄钟,宏厚有力。这时,它表现出的是人物历尽种种艰难险阻而始终不渝的坚忍不拔的意志。如韩信受胯下之辱而雄心不灭,最终在楚汉之争中建立不朽功勋,孙膑受酷刑而忍辱负重,后率齐军屡建战功,屈原“信而见疑,忠而被谤”仍“路漫漫其修远矣,吾将上下而求索”,写出光照日月的华章。 那真是个神话般奇异的年代,不光有“沙场秋点兵“的豪壮,还有高山流水的婉约和高洁。《史记 伯夷传》记载: 尧让天下于许由,许由不受,耻之逃隐…... 许由因尧帝要以王位相让,便潜入深山掩姓埋名,可是尧执意让位,追许由不舍。于是,当尧再次寻见许由,求他当九州长时,许由不仅坚持不从,而且以此为奇耻大辱,他奔到河边,清洗自己的双耳。 今天,当我阅读到这些文字的时候,逝事已远不可及,都不可思议以至于无法置信了。但是,它确实传达了一个重要的古中国人怎样活着的观点。今天,我们习惯了某些人春风得意,纵横捭阖,对下为无尾恶狗般刁悍,对上如无势宦官般谦卑,不知他们疯狂嘲笑理想,无耻亵渎神圣的时候,有何面目面对先贤? 而被称为中国古代散文之最的《史记 刺客列传》,所记录的精神更是不可思议,无法言传的。 刺客从鲁人曹沫开始。当他的贏弱的鲁国被强大的齐国欺凌的时候。外交席上,曹沫一把揪住齐桓公,用尖刀逼他退还侵略鲁国的土地。齐桓公不得不服输,而曹沫立刻扔刀,回席,继续前话,若无其事。 他的行为无疑违反了外交习惯,他如果没有他的过激行为,国土就可能沦丧,强权就会畅行天下。所以曹沫,历史没有忘记也是不应该遗忘的。而无论是曹沫、专诸、聂政还是最广为人知的荆轲,他们以血肉之躯昭示一种不屈的情感的激扬,表现民众对权势的不可遏止的蔑视,是一种再也寻不回来的凄绝之美。生命诚然宝贵,但是人还是应该有向死而生的气魄,有一点血性,有一点精神的。 重大义、轻生死、守节操,勇于为理想发出生命的最强音——在一片后庭花的歌声中,中国需要这种声音。 《史记》中悲剧英雄占大多数,但我们读到的不是悲叹,而是高歌,是英雄的豪气、人格的魅力,其中鲜烈的信仰,纯朴的精神如淬火之后的铁,沉水之后的石一样, 铸入了中国的精神。 [此帖子已被 小竹 在 2008-6-28 16:27:48 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