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y+ |5 f. @2 l) I学兵队在我秘密领导和指挥下,高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深入敌占区,宣传团结抗日主张,对国民党地方军队和武装人员采取既联合又斗争的策略,改造和收编土顽,争取了一切可以抗日的力量。1938年8月,学兵队在新四军四支队七团的有力协助下,收编了桐东大队第二中队驻周家潭的周怀彬部70余人,党组织以此为基础成立了“桐东南游击大队第七中队”。这支抗日武装由共产党员周家麟任中队长。随后,又相继收编了孙家畈的丁爽飞部、汤沟商团章淦团部和南乡的陶洪思、方文元、姚宏飞3股土匪计160余人,正式成立了“桐东南乡抗日游击队”,队长由从延安抗大学成归来的黄镇寰(又名黄彬,是新中国著名外交家黄镇之弟)担任。1 b" ^4 u2 J! m% M$ x# N: A
6 m, J3 H* f( L3 d 由于桐城抗日学兵队积极抗日,打击地方恶势力,不仅守土有功,而且还真心维护广大民众的利益,大得人心,一时声名大振,本县各地如石河、孔城、青草、陶冲驿等地的有志青年,都纷纷投身到这支队伍中来,使桐城抗日学兵队发展到140多人枪,战斗力不断增强。 & o% C) k% r7 f! T, d d . Y" z' l4 c( \; |. B# ~1 r 四6 Y9 k3 e6 Y! k
5 {% M0 S* l. s0 d% u
1938年11月底,侵占桐城县城的日军撤回安庆,学兵队随国民党县党部和政府返回县城。随着抗日斗争发展的需要,学兵队中一批文化水平较高的队员相继离开队伍,被分别安排到国民党桐城县政府机关及各级政权组织中去工作,不少人还担任了科长、区长、校长等重要职务。5 e2 @: q' M/ x3 k! C* Z
9 J d! Q: l. o' R 1939年元月初,学兵队从农民中招收了40多名高小以上文化程度的新队员充实队伍。此时,国民党顽固派势力为防止桐城抗日学兵队受中共控制,企图把抗日学兵队改名为县常备队。同时,更加密切地注视和提防着学兵队的日常管理及军事动作,严禁学兵队中有“异党”活动。5 _ x9 N N) k5 P% s, a; h
$ T; `2 d$ s4 g9 j! n
六七月份,国民党当局又借故派出15名国民党顽固分子插入学兵队,分别窃取副队长、副分队长、师爷和副官职务,同时还任命一个姓周的(一说是中统特务)担任学兵队指导员。这样一来,桐城学兵队便被置于国民党当局的严密监控之中。 ' ?& N; F% P$ H, t - Z; G( M/ s/ N! J 鉴于学兵队形势险恶,中共桐城组织当机立断,派人到舒城县晓天镇向新四军四支队有关领导人汇报情况、请示学兵队的行动方向。在得到具体指示后,桐城党组织首先率一部分学兵队队员避开敌人监视,赶到庐江县西汤池,将携带的弹药和较好的枪械调换给了新四军四支队老八团。+ ?, h2 R* K) |, ?7 i; s3 |9 Q
8 o- f, e6 C/ N# O6 O1 J
1939年10月,国民党顽军调兵遣将阴谋部署反共摩擦、欲掀起反共高潮,桐城县则被反动当局视为“共产党活动最强烈的地区”,受到严密控制。国民党安徽省党部先后派特务分子黄定文、反动分子魏际青来桐城,分别担任国民党县党部书记长和县长。这两个反动的家伙,根据国民党桐舒庐师管区关于“不准桐城学兵队离开县城,实行军纪整训”的指令,严密控制着学兵队的一切活动。 0 S5 Y2 Y8 L' K' S" v: o$ y! i. v l/ i0 o7 b9 n- E 1940年春的一天,黄定文和魏际青以“点验训话”为名,令县常备队包围了学兵队营房。随后,将学兵队装备的武器弹药全部收缴(仅司务长藏放在营房外一户人家的3支枪幸免被缴),并当场宣布了解散学兵队的命令,要求所有学兵队员不得擅离营房,一律听候政府发落。 1 X! a# T& e+ ~2 B# t4 M% t& M6 p" { 0 G. D- b# f2 T 就在学兵队被解散、队员们将遭遣返而茫然不知归宿的紧要关头,中共桐(城)怀(宁)潜(山)中心县委全力挽救了这批抗日精英,县委委员桂平等同志及时通知、联系学兵队队员撤出县城,并在孔城、庐(江)南一带设点,收拢陆续撤出的队员。待桐城学兵队80%的干部、队员集中后,党组织便率领他们奔赴皖江抗日根据地中心区无为,将他们编入新四军江北部队,皖南事变后归建新四军七师战斗序列。自此,这些从桐城学兵队走进新四军队列的抗日青年在中国共产党的教育、引导和指挥下迅速成长,并一直冲锋在抗日战场和人民解放战争的最前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