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26289
- 积分
- 2595
- 威望
- 24024
- 桐币
- 6644
- 激情
- 1276
- 金币
- 0
- 在线时间
- 1212 小时
- 注册时间
- 2008-3-2

桐网嘉宾
 
- 积分
- 2595

 鲜花( 6)  鸡蛋( 0)
|
齐之鸾系列之二:此“天福”非彼“添福”
/ n/ U$ f$ [2 z" g张庆 , f+ E- h. I2 A1 s
在拙文《齐之鸾系列之一:“中山王裔”》发表之后,在桐枞诸位治学的朋友之间引起了一些各不相同的声音。这些声音促使我进一步挖掘资料,试图更合理地通过一些可靠的历史资料信息,来更加充分地解释一些现象。因此或纠正或补正的结论,我努力并不依靠自我的预设立场,而是根据资料的合理指向性,步步为营。在这一过程中,桐枞之间的陈靖、程璟与同安闲人等诸位友人,给我的思考提供了更大的启发空间。因此至今再拟一文,有意更深一层来与诸君讨论一下相关问题。5 y3 O7 ]" A" s
据前文所述,曾着力试立阐明季桐城齐之鸾先生,并非如潘江《龙眠风雅》所云的“中山王裔”,即与明初第一功臣——中山王徐达并无血脉关联。其时并未检查出潘说所据何本为何,之后却在友人帮助下,于桐城方学渐先生的《迩训·卷之十一·训族》中找到了较为可靠的答案:4 V+ A( F0 F0 s. A9 Z5 }# F
齐瑞卿之先祖,闻自魏国武宁王。虽迁桐百余载而家乘两可互证。瑞卿举孝廉,魏国走贺金币,百端冀以联宗。瑞卿谢曰:“世邈人远,传载恐讹,焉敢妄附华宗为颜色?”遂更姓齐。或问之,瑞卿曰:“位高而后裔不戢者危,族大而规训不通者危,交远而仪物不逮者危。三危不可不虑。”
" W; e5 X) m3 ~/ ~$ l1 ?4 M5 [ 潘江所谓“本中山王裔”的说法,极大可能就是受方著的影响。而潘文中“魏上公厚遗金币公固却之”一句中的“魏上公”,很明显是“魏国公”之讹。徐达后人世代受封魏国公,而明季魏上公即魏忠贤直至齐之鸾谢世尚未投胎,是根本谈不上“厚遗金币”的事情。根据方氏的陈述文字,不仅可以更正此处的错讹,而且使我们清晰明白了“走贺金币”的始末因果,并因此豁然开朗。方说有始有终,显然不可能是妄自编制,这便使“联宗”与“中山王裔”两个故事联成整体,是我们必须予以重视和探讨的环节。
: Y+ P7 G/ u H3 ` ` 此外,检查桐城张英的《文端集·卷六》,很轻易又发现一首《怀贤诗》,题下注“为业师齐古愚先生赋”,诗末又注“先生讳邦直同里人积学工文甲午乡试副榜”,这里所“怀”之“贤”,很明显即为齐氏后人。其诗篇幅较长,而前四句有曰:3 j) p6 Y! D# P8 x0 r) D& P4 V% J& s
吾所北面人,澹荡古君子。传是中山裔,易姓汝南氏。
+ L4 f, s3 o1 ~ K, ~9 n2 | 在此处又有小注“先世为中山族人后易姓齐”。
( `+ f# e, X- P6 W! t 通过这里的语气种种,我们可以至少得到以下两层信息:; |3 B! |5 x8 S. b9 c: ?
第一,张英并不是“中山王裔”传说的知情人,而只是听闻人之一。否则他不会用“传是”二字,他自己对这一问题只是含糊的接受态度。
6 P$ J) ~8 R5 G8 y# O& D1 K 第二,在张英时代,这个“中山裔”的传闻显然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普及式的“广为传播”,而且据“业师”指示的交情关系,应有齐氏后人的默认。6 E0 e/ v V- }& ]9 e+ e* _; \+ q
另按,张英在小注中虽然说成是“中山族人”,与“中山裔”较意义上涵括较远。但事实上,这里的“族人”是为了追释诗句中“裔”字的。为避重复而用“族人”词,并不是有意放宽它的意义范畴。假如张英抱定的想法是“族人”而非“裔”,也就不可能再写出“传是中山裔”的句子了。所以,至少就张英在传闻上听来,还就是原原本本的“中山裔”。
0 w& I6 o' d+ D' j t U- L 从这两点,也就难怪潘江来编撰《龙眠风雅》之时,已经很顺理成章地接纳了这一传说看法,并理所当然地注解上“本中山王裔”的语句了。- t7 n5 I) N, z
那么,就此而发,齐之鸾果然还就是中山王徐达的后人么?如果真是这个样子的,那么它可能的发入点会出现在哪里?6 i l# N5 L; d
徐达年龄较朱元璋要幼四岁,虽然身在结婚生子偏早的封建时代,但两个男人为了征战天下,都没有早早地生儿育女。朱元璋在自己28岁也就是公元1355年时才有了自己的长子朱标,徐达得子似也应在此稍后,至少不会远早于朱元璋。据各方面的史料可知,徐达有个长子名唤徐辉祖,又有一个长女后来嫁给燕王朱棣并最终做了皇后。
" W9 v5 P' m. \9 ]7 S. m 徐达一生得四子,长为辉祖,次为添福膺绪增寿,另有三个女儿又都做了朱元璋几个皇子的王妃。这些都是有据可查的,舍此之外也变不出另一个儿子出来。这四子当中,辉祖被燕王囚死,增寿被建文杀了,只有膺绪安安稳稳当完官算是得了个善终。剩余一下徐添福,在史书中早只记“早卒”,便没有了影子。那么满足“中山王裔”的唯一可能,又在何处?* Q4 z8 |" j- d$ A. Y, J
仔细默念这几个名字,也许可以带给我们更多的一些震撼。“徐添福”、“齐天福”,从谐音上来讲,是何等之相似?难道,查林齐氏的一世祖齐天福,便是徐达的次子徐添福么?换句话来说,徐添福早夭是个幌子,徐达出于某种原因又极可能是“保护”的原因,协助自己的次子瞒过朱元璋锦衣卫东厂的耳目,在一个“早卒”的迷雾中悄悄转入安徽桐城扎下了根,并从此繁衍子息?
/ l5 L+ q- w" C" _$ @2 `, v7 ] 这样的想象,除了很合乎现代电视剧玄疑剧情之外,也确实有某种些微的可能性。至少,我们有理由相信,如果齐之鸾果为“中山王裔”,那么这个故事便是满足这一前提性结论的唯一途径。
* Z* x& P7 K+ W8 R6 w( H' o: j 在这种情况下,“徐添福”是否等于“齐天福”,便成为侦破此案的一个关键点。, C/ e& K/ ~% @/ y! V) T3 d
要解决这一问题,又出于徐添福相差资料的极度缺乏,我们唯有逐个突破旁枝情节的处理,才有可能最终追索到所求的答案。因此,在这里笔者在不厌其烦地从几个旁枝讲起,以“顺道”的名义附带解决某些支线问题。
( F* F% E0 l4 E+ G# b; g2 N/ y; Y# N# V/ o
[ 本帖最后由 觞客子 于 2009-3-9 17:03 编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