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ID 12493
积分 565
威望 9292
桐币 559
激情 24
金币 0
在线时间 14 小时
注册时间 2005-9-18
桐网嘉宾
积分 565
鲜花(
0 )
鸡蛋(
0 )
桂林方氏之凤仪里,在桐城城区,这本是不争的事实,不知何时,凤仪里成了“(今枞阳县)或(今安徽枞阳县浮山)”。如黄山书社1998年10月版方中德《古事比》出版说明中就如此介绍:方中德,清初桐城凤仪里(今安徽枞阳县浮山)人。百度搜索中众多方氏人物被如此括号更别提了。/ K; G9 M1 K E% P
一段时间以来,这些附加在后的“()”,成了许多桐城历史人物后面必有的缀词,想来都是因为桐、枞分家惹的祸,然而历史当尊重,括号内的内容如果属实,标缀于后未尝不可,若不属实,则不仅多余,而且混淆视听了。此风不可长,大不可长。这不是争祖宗、争名声的问题,是学术问题,是学术态度、学术精神问题。% M7 y* J' b1 P6 H4 q. X1 [
近读《方孝标文集》(黄山书社2007版),内有一篇《光啟堂记》,完全可以说明凤仪里在桐城城区,不在今枞阳县,也不在浮山。
1 K' m# n& ~: S) y& R2 A 特录该文,诸君共赏。1 X5 e7 N/ i9 {1 n s f2 s
5 h8 ^4 {& F. Z h. k
$ k/ \5 n. W( H, X% U# }
8 |2 M/ L2 G# } h1 u) ^6 H0 n+ B 《光啟堂记》
* I& o6 `# M0 Q
光啟堂者,吾家桂林第之中庭也。吾家自宋季迁桐,居凡三易。《德益公传》云:“居凤仪坊,学衢隘,公割其地之半以广衢。”然则居必在县庠侧, 今不可考矣。《程太君传》云:“家人仳离散四方,独太君守旧庐,占籍而居是。”有道公又别有《居家政考》云:“有道旧居在儒学东,明初伯常居之,历六世后,鬻钱氏。”然则是居非吾有矣。独桂林第在寺巷口,乃宣德间自勉公创建者。雁行七室,递秉家政,诸妣职舂爨,三世同居无间言。后析为七,与义公力言不可。嘉靖间惟力公贤且贵,併归惟力公。公无传。寻属子孝公。万历间先王父冏卿公举于乡,高王父东谷公犹分健食,东谷公有盛德于宗族,皆敬悦之,曰:“是居第也,舍思济谁归?”思济者,冏卿公字也。于是冏卿公捐金输所主,而是居遂为冏卿公之私第也。冏卿公居数十年,授伯父青林公,青林公授兄还山。还山有子四人,以其叔云磐为兄维石后,故还山析箸,惟以是居授其伯仲季而磐无与。顺治庚子,还山致政,归橐萧然,且贷富家息,不能偿。而惟力公再易之耶?抑冏卿公见其前列之四坊而掇取于此耶? ) |: w( N1 q& m. J7 b+ K, `2 y
由今绎之,翕乐者,颂词也。孚萃、光啟者,皆勉词也。为吾祖友也者,既嘉棠棣之盛事,而为其子孙者可不念其翕乐之施而思所以孚之萃之乎?又可不念翕乐、孚萃之源流,而思所以光之啟之乎?夫翕乐之堂,自勉公之堂也;孚萃之堂,惟力公之堂也;光啟之堂,冏卿公之堂矣。登冏卿之堂者,可不勉承冏卿公绍衣德闻之志,而思衍此轮焉奂焉者于世世,以仰承列祖之箕裘乎哉?用是为记,揭楣间,祖宗式之,子孙保之矣。 # J' s% q" L% c/ G0 |5 p
( Y" `; G, w7 G0 S" u6 m
十四世孙孝标谨书 。* B' I5 |4 N6 ^5 X+ u
( f/ R" Q; X% r" R, ~6 u/ d% L6 W
: A; \. _' F. U6 k
《桐城县志》载:县学——元延佑年间,县尹温士谦在县城桐溪桥东建学宫 (亦称县学,设于孔庙内),元末毁于兵事。明洪武初年,随孔庙移址县城佑文坊后(今人民广场北端)。
4 @3 N9 h% D6 o% p 《桐城博物志》载:据《安庆府志》、《桐城县志》载:文庙原在县城东廓外, 始建于元延佑初年,元末毁于兵火。明洪武初,知县瞿那海移建文庙于今址。
, k+ G7 E8 b" {) g1 N 0 a6 s+ ?) s6 a
2 M: w+ Y1 c% I& t5 {' e
: Y6 A; P- g ?0 Q* m" `2 Q! b 注:桐溪桥即今紫来桥,也即良弼桥。(《桐城博物志》:紫来桥原名桐溪桥,曾名子来桥,良弼桥,位于桐城县城东门外,紫来河上。) 6 h6 W7 ~0 Y. O( x5 u
$ o2 Q H5 z9 X: I, z- S6 L8 A% K 可见:凤仪里应在今龙眠河东,也即紫来桥东,东门小街一带。 + ^. {# z, t; ^# K. \" |5 |" g
桂林第即今潇洒园,在寺巷。
9 Q" A1 Z3 `$ c2 p + W' h+ @3 K1 T' w
[ 本帖最后由 清芬阁 于 2009-3-17 15:51 编辑 ]
评分
查看全部评分
楼主新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