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12493
- 积分
- 565
- 威望
- 9292
- 桐币
- 559
- 激情
- 24
- 金币
- 0
- 在线时间
- 14 小时
- 注册时间
- 2005-9-18
桐网嘉宾
- 积分
- 565
鲜花( 0) 鸡蛋( 0)
|
桂林方氏之凤仪里,在桐城城区,这本是不争的事实,不知何时,凤仪里成了“(今枞阳县)或(今安徽枞阳县浮山)”。如黄山书社1998年10月版方中德《古事比》出版说明中就如此介绍:方中德,清初桐城凤仪里(今安徽枞阳县浮山)人。百度搜索中众多方氏人物被如此括号更别提了。
! a4 k9 V+ Q& }. A) _ 一段时间以来,这些附加在后的“()”,成了许多桐城历史人物后面必有的缀词,想来都是因为桐、枞分家惹的祸,然而历史当尊重,括号内的内容如果属实,标缀于后未尝不可,若不属实,则不仅多余,而且混淆视听了。此风不可长,大不可长。这不是争祖宗、争名声的问题,是学术问题,是学术态度、学术精神问题。
( z; U! b' ~* H! C0 z, r' s# S 近读《方孝标文集》(黄山书社2007版),内有一篇《光啟堂记》,完全可以说明凤仪里在桐城城区,不在今枞阳县,也不在浮山。
: R' J- t/ t* R7 a# U特录该文,诸君共赏。
4 D" m+ R, p$ z% X S% b9 j* d) g1 a7 G/ t( k" y( ?
/ `, J4 Q* ?2 N# j& y
$ h; o& R$ W8 |
《光啟堂记》
9 Z3 {3 F, l" _ 光啟堂者,吾家桂林第之中庭也。吾家自宋季迁桐,居凡三易。《德益公传》云:“居凤仪坊,学衢隘,公割其地之半以广衢。”然则居必在县庠侧,今不可考矣。《程太君传》云:“家人仳离散四方,独太君守旧庐,占籍而居是。”有道公又别有《居家政考》云:“有道旧居在儒学东,明初伯常居之,历六世后,鬻钱氏。”然则是居非吾有矣。独桂林第在寺巷口,乃宣德间自勉公创建者。雁行七室,递秉家政,诸妣职舂爨,三世同居无间言。后析为七,与义公力言不可。嘉靖间惟力公贤且贵,併归惟力公。公无传。寻属子孝公。万历间先王父冏卿公举于乡,高王父东谷公犹分健食,东谷公有盛德于宗族,皆敬悦之,曰:“是居第也,舍思济谁归?”思济者,冏卿公字也。于是冏卿公捐金输所主,而是居遂为冏卿公之私第也。冏卿公居数十年,授伯父青林公,青林公授兄还山。还山有子四人,以其叔云磐为兄维石后,故还山析箸,惟以是居授其伯仲季而磐无与。顺治庚子,还山致政,归橐萧然,且贷富家息,不能偿。而惟力公再易之耶?抑冏卿公见其前列之四坊而掇取于此耶?) V: y" `+ M* \+ o4 q6 e
由今绎之,翕乐者,颂词也。孚萃、光啟者,皆勉词也。为吾祖友也者,既嘉棠棣之盛事,而为其子孙者可不念其翕乐之施而思所以孚之萃之乎?又可不念翕乐、孚萃之源流,而思所以光之啟之乎?夫翕乐之堂,自勉公之堂也;孚萃之堂,惟力公之堂也;光啟之堂,冏卿公之堂矣。登冏卿之堂者,可不勉承冏卿公绍衣德闻之志,而思衍此轮焉奂焉者于世世,以仰承列祖之箕裘乎哉?用是为记,揭楣间,祖宗式之,子孙保之矣。+ g2 `8 k4 m, P7 _2 |* l
# s7 M% `$ j7 l9 u4 Q7 T4 c
十四世孙孝标谨书。
5 ^6 q+ A# j( F; s
0 c) k$ M0 S/ u: I8 g3 a v6 v& E
* g& w' p2 B: J) e. d j' w《桐城县志》载:县学——元延佑年间,县尹温士谦在县城桐溪桥东建学宫(亦称县学,设于孔庙内),元末毁于兵事。明洪武初年,随孔庙移址县城佑文坊后(今人民广场北端)。( `8 W4 d5 e8 j( f. Y$ S
《桐城博物志》载:据《安庆府志》、《桐城县志》载:文庙原在县城东廓外,始建于元延佑初年,元末毁于兵火。明洪武初,知县瞿那海移建文庙于今址。
" o5 u8 T6 j$ w+ J T; m- O2 K; U; {5 X& {
# E! b7 }: w, _( Y
. H" F) G1 D" \4 h' o: P注:桐溪桥即今紫来桥,也即良弼桥。(《桐城博物志》:紫来桥原名桐溪桥,曾名子来桥,良弼桥,位于桐城县城东门外,紫来河上。)7 v" G9 u, n) W; a! g$ W( m
$ l5 S7 {9 m6 d+ u) ]
可见:凤仪里应在今龙眠河东,也即紫来桥东,东门小街一带。
8 P6 L; u$ s5 J, f- R m; G$ K 桂林第即今潇洒园,在寺巷。! A2 m x8 r' W
; G9 |; a% k4 b1 Y0 D[ 本帖最后由 清芬阁 于 2009-3-17 15:51 编辑 ]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