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一滴残墨 于 2012-8-10 10:45 编辑
& g' u$ ~4 h! l4 C5 o
) \. s3 i+ M: `- U, F0 W “遍地开花”背后的芜杂
5 X" o! u [) ]. {1 Q `% [4 `( r2 T/ E4 }4 c3 i
谈到当下的散文创作,许多评论家用到“热闹”和“狂欢”等字眼。回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大家熟知的散文作家就那么几位。而这些年来,散文创作队伍明显的发展壮大,就作者人数而言甚至可以用“盛况空前”来形容。从广义上讲,网络文学的兴起给无数人提供了创作的可能。全国现在约有七八千万人开通了微博,如果将这些人的作品都宽泛地看作是散文随笔的话,可以说有几千万人在写散文;从狭义来讲,每年发表在文学刊物上的散文也有很多 。就其创作风格和技法而言,近十年也是白话散文发展以来最活跃时期。各种流派标新立异,异彩纷呈,显示出该领域改革开放以来的可喜成就和长足发展。而同时也得承认,当下的散文创作尽管繁荣,但给人以芜杂的感觉。散文本是语言比较讲究的文体,现在“非文学”的东西进入散文,使得风格独特的散文越来越少见,代之以说教的、演绎历史的、语言混乱的文字。这对散文是一种损害。7 H8 o2 G1 {0 F
$ X1 m: d/ V2 u1 X8 F# j
散文创作“遍地开花”的态势引起不少评论家的忧虑,有人统计:我国每天在各大刊物上发表的散文作品不下三四十万字,散文的年产量大概在七八千万字之间。这样浩如烟海的作品,批评家就算“开了天眼”也读不完,难免有遗珠之憾,也很难作出全局性的掌握和判断。
% }. C% P u. D5 d
8 {+ _9 c) J2 u1 x 近年来的散文,其数量巳远超过小说、诗歌等门类,如果加上网络文字这“一大块”,这些年的中国散文恐怕要超过历史上有记载的散文作品的总和。这是一个颇为奇特的文学现象,既是可喜的却也容易让精彩的作品被湮没其中。近几年的散文作品,类型化或者说是公众模式化很突出,泛生活化、无角度、欠提炼的拉杂文字大量存在,写作缺乏规范甚至是漫无边际。( u6 D3 q) o: h6 V8 N- `$ G# a+ a
& B5 L, _ _) K r* l1 ~
散文是一种掏心窝的文体/ `; n; W( r) _8 p5 |) i
# V3 ~' n+ L+ n: ~
有文学家发出“散文要瘦身“的疾呼。翻看林林总总的报刊和书籍,常常看到呆滞冗长的散文充斥版面,像大而无当的豪华包装月饼,又像淡而无味的掺水酒,浪费纸张和精力。中外优秀散文大多是精短的。我们大家心仪的《古文观止》都是短篇,流传千古的《陋室铭》也只有81个字。再说国外,如雨果、川端康成的大家散文作品也只在千字左右。但写得是那样形象生动,都是读者可以背熟的经典。好的散文要注意语言的锤炼,好作家为了寻找最贴切的语言而寢食不安,“为得一个字捻断数根須”。散文是一种掏心窝的文体,草率是对广大读者的不负责任,所以文章应该是短些、短些再短些!* ^7 o" ~3 c8 X; A! I/ {; D
2 h, w. x; q2 {0 f7 p, c. y. O6 }4 O
到底什么是散文?散文的特点就是“独特的发现,自由的表达”。要自由表达的就是作为知识分子和作家的主观精神,而目前欠缺的恰恰是这主观精神——辞藻华丽而思想贫乏,有感动而少震撼。不少评论家对此感到忧虑,他们认为生命体验和人文情怀是散文的灵魂和生命线,如今人文精神的缺失所导致的“滥情”和“矫情”,都对散文构成伤害。所以有专家由此提出“呼唤纯粹的散文”,倡导创作者对中国文化的敬畏,保持写作者应有的矜持,从思想和哲理的高度来剖析人性,敏感地感受当下的生活。文学界认为,散文理论研究亟待加强,惟有正确的引导才能让散文创作健康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