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246
- 积分
- 372
- 威望
- 212
- 桐币
- 1184
- 激情
- 336
- 金币
- 0
- 在线时间
- 1 小时
- 注册时间
- 2008-8-17
荣誉会员
 
- 积分
- 372
 鲜花( 4)  鸡蛋( 0)
|
如果没有什么特殊的情况,每天早上在上班之前都准时赶到位于落水桥旁的一个早点铺,要几个锅贴饺,一小碗稀饭,选择来这里,主要源于那里的饺子味道非常不错,其中最大的原因还是看上了龙眠河这块唯我独好的风景。
摊主是个中年妇女,瘦高个儿,就是长生本地人,脸上总挂着善意的笑容,由于我是这里的常客,彼此也算熟悉了。习惯性地先把店铺里的一方小矮桌搬到外面的空地上,面朝龙眠河,然后再让老板把饺子和稀饭送上来,一盏醋,一小碟咸菜,有点象鲁迅笔下的孔乙己,最大的区别孔乙己是站着,我是坐着。眼前这条路是过去进龙眠山的唯一通道,古桐县令张孚卿骑着白马也是走这条路进山祈雨的,过去那些山民经常地把柴挑下来,就在这落水桥边交易,也有的直接把柴挑到到东门街上。所以那个时候的落水桥边上是非常热闹的,有用自制工具捕捉的黄鳝、蛇、青蛙等在这交易的叫卖声,有从山里出来的车子喇叭声,混合在一起的声音揉杂着真实的生活天籁,有着烟火味。随着龙眠河的整治,这里安静下来,除了那些此起彼伏的棒槌声音,再无其他声音,当然早点铺的生意也暗淡了许多。
风从龙眠河上赶趟儿地撵来,剥去那层燥热的外衣,格外地舒适。早在清朝的时候,落水桥的河面上是有船只经过的,因为古老的龙眠河水系四通八达,当然那些船只很小,载着山野的风从菜子湖悠然而来,直抵紫来桥畔停泊,或访亲寻友,或去东门的烟花地,也或者携带着黄梅的咿咿呀呀,去繁华的闹市口换几吊买盐的小钱。有时候,也有城里的人坐着船从这落水桥赶往城外。现在这些景象都沉没进龙眠河的深处,连同那座茶楼、那些船只、那些人也一并消失了,只有蹩脚的紫来桥还蹲在历史的原处,冷冷地发笑。几个闲散的老人靠在它的背上,说着东门老街最后的故事,也有几个老人摔下钓竿,前朝的那些事儿,顺着鱼线爬上来。
靠在我左手边的是崭新的海峰路桥,停停建建已有很多年了,我不知道这桥当初是谁提出设计的,这人应该是桐城的罪人。桥的那头就是北大街,桐城三分之一的文化都集中在那条街上,在那里每走一步都能碰响历史的门环,靠这些遗存桐城有了申请全国历史文化名城的资本,然而现在老祖宗留下的老本被所谓的开发商给啃得所剩无几,北大街象是被抬出棺材的那具清人。在北大街的边上,是一座复制品,名曰东作门,虽然现在是复制品,但过个五百年说不准它就是文物。
眼光就这样在龙眠河的两岸移动,连风把桌上的稀饭吹得冰冷也浑然不知,大口地嘬下半碗,继续向我的右边看过去,在彩虹桥的边上有座小山,古称“观野崖”,又名“跳吕台”。民间相传,清康熙年间,吕洞宾云游至桐城,与当地才子戴名世邂逅于城东紫来桥,仙道遇奇才,遂结为友。不久,吕洞宾意欲返东海,邀戴名世同行。二人同登观野崖,吕洞宾略施法术,将扔至崖下深潭的一片树叶,变为一方小舟。他指小舟对戴名世道:你我同乘此舟去蓬莱也!说毕,便轻撩道袍,纵身跳下悬崖,轻轻落于小舟中。面对山崖之险,戴名世驻足不前,吕洞宾见他尘心未净,只好独驾轻舟飘然而去。明清之际,邑中名士多登崖垂钓,所以观野崖故又称为“钓鱼台”,也或叫作”跳吕台“。邑人方以智曾云:钓台何嶙峋,百尺钓竿千尺纶,乃可垂钓桐江滨。龙眠河管理委员会就坐落在崖下。
看来看去,虽然有新景的不断增加,还是觉得我儿时的龙眠河耐看,就象这筷头上的锅贴饺子,好吃归好吃,但已经没有了从前的味道。不知不觉已快到点,茶馆里的板凳,戏台上的官,我也该离开了,去开启一天清清亮亮的生活。
明天,我依然会回到这里。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