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网友博客上的一句话。相信你和我一样被这句朴朴实实的话击中,温馨和失落是它孳生的一对孪生姐妹。一声声棒槌响是那么实实在在又空空虚虚地在你的心头起伏着,如空谷回音。 陈瓦是盛桥镇的一个村庄,不大,只有三十来户。与其他村庄没有什么两样,江淮之间标本式的小农村。网友的童年和少年就生活在这里,是老家,乡土。她陈瓦村庄的藤蔓上结出的一个果。村庄的角角落落都生长着她的脚印,田野上飘荡过她的哭和歌,泪和笑。上学或放学路上结着“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或“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的诗句。村口有一个大塘,童年是在里面洗过澡,捞过家养大麻鸭的饲料——浮萍。青少年时肯定在塘边石头埠上锤过衣服。那棒槌乡韵就一声声烙在心坎上,成一首不老的歌谣,不是地发酵冒出一个个音符的蝌蚪。于是就有了怀念在陈瓦大塘捶衣的心说。 大家知道,江淮之间的村庄都很讲究风水——坐北朝南,前低后高,且村前一定有一个当家塘。其原因简单而又复杂,浅显而又深奥。当家塘是为了生活方便,是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水源。也是庄稼丰收的保证。一个村庄没有当家塘,生活质量就大打折扣了。这是简单而浅显的一面。前低后高是吉利,好兆头,意味着村庄有靠山。有靠山,生活就有着落,心里也就踏实,可以高枕无忧。村口有塘图的是蓄水,是端得住。水是什么?农村俗语:“得水生财”。村庄没有当家塘承接天水,下雨时水白白流走。那且只是雨水的流失?那是白花花的银子流失啊!种田农家没有水,靠什么收获庄稼,收获粮食?只有当家塘蓄得住,那才会肥水不流外人田呀。 当家塘绝对是一幅风景画。塘埂两侧是进出村庄的大道,沿埂是垂柳依依,婆娑弄影,不时有燕子的剪子裁剪一线****,柳浪闻莺也是有的。临村的一边肯定有水泥或石砌的台阶,即石埠,供人们淘米洗菜捶衣之用。这就又是一副风俗画了。早饭过后,男人走向田间地头,孩子背着书包走进教室,女性就闲闲的做起家务活来。于是提着一桶刚刚洗好的衣服来到塘边。塘边就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穿得艳的素的,俊俏的平凡的,站在石埠上,红裙子的 妹子照影自怜,白裙子的妹子天鹅起舞,蓝裙子花裙子真的让人眼花缭乱,目不暇给。妹子把衣裙铺在水面上如扯下一片天空的云霞,接着嗵嗵嗵的棒槌声响起。这是村庄最动听的乡音,这是人间最美的声韵。妹子的心思随着或急或缓,或绵或硬的棒槌声起起落落。这是唐朝捣衣歌的现代版。谁家妹子喊了一声“哎哟”,原来棒槌不小心砸到手指,在其左右的妹子肯定会羞辱她一番:“想邻村的阿哥吧?坦白你们发展到哪一步了?有没有更亲密的接触?”哪位妹子自知泄露天机,于是把棒槌捶得更响亮,淹没人们的嬉笑声。 当家塘也是村庄的新闻发布平台。张家山前李家山后的新闻旧事都会在捶衣的当口同时发布。谁家新媳妇生了个胖娃娃,谁家的孩子考上什么大学,谁家妹子找了个好后生。李家妹子到深圳打工,一年赚了好多万,明年求她带我一道去。张家的妹子和相好的私奔了。甚至谁卖了一件漂亮的裙子也在这里晒晒。于是棒槌声,嬉笑声,鸟雀的叫声共同谱一曲乡村交响乐,飘荡在整个村庄上空。还可以想象,在塘边一定有一口老井,比老祖父还老。老到什么程度,看看青石井壁被井绳勒出的道道勒痕就知道了。坐在井边石凳上的两个妹子,一看便知是谈得来的好姐妹,绝对能讲私房话的那种。她们话犹未尽,于是把捶好衣服放在一边,细细切切地聊着,忘记了时间。看到别的妹子上菜园猛然想起时间不早,也该晾衣服了,急忙收住话脚,噔噔噔的回家去了。 这一切已成过去式了。什么时候时光带走了这一切?网友现居镇上,家有自来水,又有洗衣机,可以足不出户把衣服洗好吹干,省却了外出捶衣的许多烦恼,节省了大段时间,成为有闲阶级,应该庆幸才对呀!为什么怀念在陈瓦大塘捶衣的日子呢? 其实,怀念的不是在大塘捶衣的日子,而是怀念一种生活方式。鲁迅《社戏》里的那一场戏并不好看,他们是骂骂咧咧撑着船回去的;那一夜的豆也不见到好吃。但《社戏》的结尾写道:以后,我再也没有看过那夜似的好戏,没有吃过那夜似的好豆。我们知道:不是戏好看豆好吃,而是那样的过程好玩。小伙伴们在一起嘻嘻哈哈,热热闹闹,享受着同年人的快乐,享受着无阻隔的兴奋。这种兴奋和快乐在成人世界里是寻找不回的,是不可粘贴和复制的。 网友的怀念也是基于这种原因。村庄同年的妹子们聚集在一起,捶衣只是一个平台,一个为寻找相聚的恰当的理由,一个为说出悄悄话的正当的幌子。她们相聚在一起,说些正经话,在父母面前无法诉说的情话心里话。有苦恼向同年姐妹倾诉,寻求姐妹们的支持和爱情的灵丹妙药,有喜悦和同年姐妹分享,寻求一句真心的赞美,给自己的蜜上在加点糖。回家晚上再做一个甜甜的梦。随着年龄的增长,当年同年姐妹一个个远嫁他方,有了自己的事业和独立的家,有了爱人和孩子。于是联系少了,关系疏了,当年的那份情也被家中琐事渐渐冲淡了。虽然脱离了村庄,虽然住上了楼房,有了可观的收入,当生活节奏加快了,人与人之间隔膜了,倾诉和倾听的少了。如果做了家庭主妇,成为有闲阶级,这就更可怕。大把大把的时间如大把大把的金钱,该怎么花呀。于是逛超市是一种打发方式,上网也是一种消遣途径,聊天成了整日的功课。人与人会日久生情,但虚拟的世界只会日久生厌。乡村是人生的零公里处,青少年是人生最快乐的时光。于是有了怀念在陈瓦大塘捶衣的日子的感叹。但回不去了。 回不去的远不止是陈瓦大塘捶衣的日子,同样回不去的还有村庄飘起的袅袅炊烟,天宇星空下的露天电影,月夜清辉里老鹰抓小鸡的童年游戏,蒙上一块黑布捉迷藏的跌跌撞撞,割草积肥拾麦穗的童声歌谣……这是真情的缺失,这是村庄的黄昏,这是农业的没落,这也是文明的哀歌。一切都是寻找不回的世界,如同我们的年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