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覆盆子 于 2015-7-22 10:34 编辑
我沿着一条青石铺成的窄路一路走过去,老街的影像又渐渐明晰了起来。几年前这条老街我来过两次,没有哪次能像这次这么坦然,这么的悠闲。我不紧不慢地踱着步,一眼望过去,街上没个人影,想到这一刻这条老街一个人拥有了,我就按捺不住地窃喜,难得有这样安静的街道。那踏过的青石板,经过岁月的打磨,光滑表面发出清冷的光泽,大红灯笼依旧静静地挂在吊角楼上,老街这时候是万分静谧,静谧得令人出现幻觉,好似淌漾在一幅画中似的,此时,唯有我的脚步声仿佛是静谧的夜里传出的打更声。 行走在这样老街上,不得不用惬意来形容,经过岁月的扭转,原本拥挤热闹的街道演变成现在的宁静与从容。位于七甲的倭房,是建于明朝天启年间的1625年,是老街最早的古建筑。漫步在这样的有着几百年历史的街道上,看着周围老式建筑依然屹立在那里,伴着蓝天白云,又被绿草如茵包裹在其中。这里,离我们日夜奔忙的繁华都市却是那样的遥远,每分每秒都写满了悠闲和安静,想必百年前的某一天,眼前这座“黄家大屋”的拥有者,也一定像我此刻一样,是醉在这怡人的景色之中,才决定修建这座大屋的吧?看这木质结构的房子,看这里的感觉,如果没有历史侵袭的话,也许可能不见得有多么的优雅,我以为现在应该是它最美的时刻。 踱步在老街上,我细细品味着它的灵魂,历经几百年时光的打磨,老街依然生机勃勃,老式邮电局,上世纪最热闹的电影院,李鸿章的钱庄,桐乡书院的旧址,全木质结构的仁和春大药房,可以想象那时候这里是多么的繁华热闹啊!那古朴的小铺,那结实的门板和镂花木窗,那四合院落的天井,那青石板上的钱眼地漏,当时设计的独具匠心,仿佛就在眼前,触手可及,无处不在的精心设计,这就是孔城老街——正是江南小镇徽派建筑的最美体现。 遥想当年,这里曾是闹市,置身于此,就如置身于一场小型的聚会,三五成群的男人,自在而不失优雅的坐在茶馆里悠闲的品着茶,或是坐在酒肆里端着酒杯高谈阔论,笑语欢声,觥筹交错,议论着谁家的姑娘更漂亮,最惬意的生活,也不过如此吧? 有一处墙体写满了红色的革命标语,“为人民服务”、“自力更生奋发图强”被大大地描写于墙上,仿佛无言地诉说着它们所见证的中国所经历的那些沧桑岁月。太平天国的会议厅早已经烧毁,透过它的残垣断壁,你看得出它曾经经受过的辉煌与苦难,人世间这是这样,当一场巨变来临时,时光仿佛就像流水一样,一切又重新开始新的轮回了。 那家小啤酒吧,依然在那里,我认为它最具有鼓浪屿风情,很喜欢“一枚故事、一种心情”的个性风味,记得大前年它开张的第二天,我曾光顾了这里,就坐这里小饮来着,那时那老板就对我说,你是光顾这里的第一位女客人,现在我又在这里驻足,不由自主地又迈了进去,再小资一下罢。 让人舍不得离开的不光是类似于这样的酒吧,主要缘于这里清新的空气,安宁和舒适的环境,这里的一砖一瓦也仿佛是为了私人定制。可是,这么美的地方,现在咋就这么冷清呢?老街面貌恢复了,配套设施没能跟上来吧?或许光一个老街还不足以吸引人们的眼球啊! 长长的道路上,总算走来了一位老者——一位拄着拐杖的老人家,我欣喜地向他问好并问他:您就住这街头吗?老人家听觉很好:不是的,我离这里还有一段路呢!您老多大了?我八十七了啊!看他拐进小店买一个时髦的皮夹,看他那么矍铄,看他买到皮夹后的满足和欣喜,我也跟着乐了,谁说随性和惬意的生活只属于那些年青人的? 这时,我不自觉地发现,原来,我也可以这么美好,这么快乐,这么的幸福。 走了许久,饿意来袭,一餐地道的糯米饺子,将是我不二的选择,味雷的享受是对老街的最直接地了解,这就是休闲和慢生活的意义。 拍一组美照回家再慢慢地欣赏吧,光影下的自在绽放,是对这次老街之行的最美纪念。记得某人说过:心中若有桃花源,何处不是水云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