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覆盆子 于 2016-4-15 14:32 编辑
谨以此文献给曾经经历过那段岁月的人们…… 风景总在别处
每当文友从山里游历一番归来,论坛上图片与美文齐飞,山花与柳绿争艳。他们倾注满腔热情,讴歌颂扬山区之美。我只能静静地看,默默地听,几乎感受不到朋友那份发自内心而又按捺不住的最真挚的喜悦。就如有人写道,一到山里:“语言撞见美,就像年轻撞见爱情,除了心跳心动心慌心乱,只有徒劳地脸红了。”我怎么就从来没有这样的情感细胞呢?我如此的无动于衷。 每当我无意间跟朋友聊到:老家那里还有几片山林,林深幽幽;有一大片闲置的茶园,茶苗正一个劲地疯长;有几处青翠茂密的竹园,雨后春笋正往上冒尖。朋友们都无不艳羡,无限向往!都问我可时常回去?见我神情冷漠,一脸淡然还直摇头,他们就莫名惊诧,大惑而不解了。 五年来,我不曾回老家一趟,今年清明节回家做清明,做完清明,我和侄儿站在老家的破房子前发呆,侄儿说他就想把这排破房子推掉重新盖几间房子,说是城里压力大偶尔想回来放松一下,我说,好哇!到时候你也丢一把锁匙给我,我也想回来小住呢!侄儿这样的设想却遭到我大哥的强烈反对,大哥的反对我是能理解的。我对侄儿说,你要做就做好了,你爸在老家吃了太多的苦,现在正享受城市的现代文明哪里还愿意再回去住呢!要不是每年做清明,他才不愿意回来呢!他不回来作罢我们就常常回家看看。 我理解大哥,只并不像他那样的抗拒罢了,母亲生前就跟我说起过这样的一件事。 大哥小时候特别聪明,他就想读书,可是那时候,家里穷得连书本都无力购买,不过那个年代的农村大家都穷,穷得都不用读书,只要肚皮能填饱就成,人人都相当的“吊丝”,什么“官二代”、“富二代”也是现在才有的专有名词。有一回,因父亲一句话,叫大哥自己挣钱上学去,说是你如果把供销社的那头母猪赶到黄铺的水库码头一个叫“河上矶”的地方去做种猪,送到就能够得到“力资”,也就是辛苦费的一块钱,拿去买课本吧。可是“河上矶”离我家大约有十多里的山路,如果是一头猪倒好,关键是一头母猪还带着七八头小猪仔呢!我听母亲那样叙说,头都大了,头皮也发麻了,我大哥那年才多大呀!十岁还是十一二岁?年代久远了,已经不能确定我哥那年到底有多大,但唯一确定的是决不会超过十二岁,对于一个才十来岁的孩子来说,这趟赶猪壮举那就是天方夜潭。 然而,我的大哥竟然毫不犹豫地答应并去做了。一大清早,他就赶着那头不听话的母猪和一群小猪仔上路了,一路上的艰辛可想而知,猪可不像猫啊狗呀的,走起山路来那比“万里长征”还长征呢!我曾问过哥,哥对我说他当时唯一的担心是,就怕母猪半道上累死了,可不是,死了咋跟人家交待呢!母猪一路上被大哥扯着拉着就是赖在地上不走,那些小猪仔呀!就更不听话了,顾了这头却顾不上那头,那么一大群猪呀,赶了这个又跑了那一个。他那天身上就带着母亲给他做的三个玉米粑粑,还在山岗上遇上一个挑货的货郎——一个饿得快昏死过去的人,哥不忍心就给他吃了一个。母猪累得口吐白沫,从清早赶到天黑,终于把那群半死不活的猪赶到了“河上矶”,那里的人都惊呆了,谁敢相信这么小的孩子竟然赶着一群猪翻山越岭走过十多里的山路呢?这是哪家的大人咋舍得让这样小的孩子做这样的事情啊?!那儿的人赶紧给哥盛了碗饭让他吃下,哥手里就攥着那千辛万苦得来的一块钱兴奋地连夜赶回了家,而我的父母却担心了一夜啊! 相信谁经历了这种的苦难,搁谁都刻骨铭心了吧?!记得母亲说起此事,眼泪就止不住地往下掉。 在我读书的时候,比起我哥读书的那个年代已经好了很多,至少家门口就有了初中。我哥上初中要翻过无数座大山,穿过黑压压的树林,才能到达黄甲初中——也就是现在的唐湾镇政府那里,大约三十多华里地的山路呢,家门口是没有初中的。 那时候,他考取桐城中学的初中部,只因为家离县城太远了,迫不得已才到黄甲初中去读。读书时,他成绩优异。还未读完初中,家里实在无力让哥再读下去,家边上乡政府的书记就跟我父亲说道:还读什么书呢?让他上乡里来做个会计吧。就这样,大哥的读书梦就给终结了,这是大哥一生都不能触碰的痛啊!倘若那时大哥能够继续读下去,那该又怎样改写他的命运呢?好在他自己供出了三个大学生,其中的一个孩子高考成绩超过了当时清华录取分数线,清华北大任他挑选,家人都希望他进这两所高校,最后,孩子自己还是认同了学校早已推荐他的浙大,他是桐城中学罗校长最得意的门生,这多少也减了大哥的几分遗憾,给他了些许安慰吧。 有人说,我憎恨那个时代,只因为它给了我太多的苦难。也有人说,你要感谢这个时代,就因为它给了你无限的可能。
是的,有人恨也有人爱,就只因了这不同的时代!我们感谢这个时代,就因为我们触碰了多元的世界也是纷繁的世界更是美丽的世界。你可以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了。而我哥这辈人永远无法抹去的除了苦难,就是痛苦和残酷,触景就会生情,只是滋生出与我们不一样的情罢了,和我们所处所想的注定都不一样。 文人墨客看到山看到映山红,便能滋生澎湃的激情,而情感的蔓延又极大地丰富了文人的想象,因而才有了那一篇篇脍炙人口的美文和诗歌的流淌,殊不知美图美景之下的那些曾经受苦受难的人们的一把辛酸泪,这是不容任何人去触碰的苦痛啊!就好像有人“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也有人“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还有人“看山仍然是山,看水仍然是水。”一样。
那个年代,城乡是天堑,是鸿沟,农村人根本无法跨越,这是多么不一样的情感哟!
往事哪堪回味
回首满是血泪
风景总在别处
谁解其中滋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