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王曙光 于 2017-10-14 21:10 编辑
中国古代教育和文化传播的影响
小时候在农村,见到许多文盲老者。每每听到他们教育子女和晚辈,或对时节、人情、事物等的诸多评说;句句都是经典,而且谚语连连,当时的心中很是佩服和景仰! 后来,看过很多影视和小说,其中也有许多这样的镜头和描述。为此,我很纳闷:他们既不识字,又没读过书,是怎样做到的呢? 说到这里,就有必要介绍中国古代的教育,以及文化传播的方式和影响。 中国几千年的教育,多遵循孔孟之道,多以史、记、志、传等形式予以记载。传播的途径却是多样化,其中读书写字是倡导的主流;更以诗、歌、戏曲、鼓书等多种形式,在各个阶层广泛流传。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这是中国古代对于读书人的尊崇,也是对教育的重视!那时的生活条件不好,很多人连基本的温饱都解决不了,又何谈学习和读书! 因为读书人是上九流,虽然人数很少,却引导了无数人的读书梦;同时,他们的言行积极影响着社会、影响着身边的每一个人。 古代的人们,文化生活极为平乏和单调。虽说也有歌、舞、杂技等等,但各类戏曲和鼓书却是所有人的最爱。无论说书还是唱戏,都是攒动的人群,热闹至极:看戏的人如痴如醉,宛如身临其境;听书的人,心情起起伏伏。每当戏文结束,每当说书人的“且听下文分解”,大家都内心澎湃;人虽离开,心还沉浸在其中。 虽然很多人不识字、没有读过书,但他们有情感、有智慧;也有过目不忘、过耳能颂的民间奇人,于是故事在每一个角落,每一个人群传颂、流行。 六七十年代以前出生的人,是否记得:大家都有聆听长辈们讲故事,或许也有看戏、听鼓书的经历。 因为上九流和下九流的存在,因为有这样的传播方式:延续了大中华的思想和文化,传承了不朽的精神和美德!并且深入每个人的心间,世世代代影响着他们的言行!
注:过去读书人属于上九流,身份高贵;表演戏曲和鼓书的人是下九流,身份低贱。现今的情况反过来了,而且反差太大。对此我很有一些想法,等有时间了,再好好与大家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