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王曙光 于 2017-12-8 14:24 编辑
麻 雀 麻雀虽然很是小巧,却也是鲜活生命中的精灵,无怪乎人们常常形容它: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从我记事的时候,对麻雀就有很深的印象,但见草房檐下、田间地头、院落草坪…哪哪都有它们的身影;总之,那时的麻雀似乎特别的多,完全融入了人类的生活 其间,有一个现象始终令我困惑,完全不懂它们究竟是如何做到:在细长的电线上面,一排排的伫立,极像一位位高度忠诚的卫士! 八十年代以前,人们生活极度贫穷,常常连饭都吃不上;可其时的麻雀更是泛滥成灾,每每与人类争抢粮食,于是可伶的麻雀成为:当时国家号召消灭的“四害”之一。 万物都有灵性,麻雀深知人类对自己的憎恨,它们对人类也是充满畏惧…许是人类心有灵犀,便在田间地头扎起稻草人,再配上草帽和竹竿;竹竿上又配有轻质的布片或塑料片,它们随风抖动或沙沙作响…此时的麻雀,也是不敢靠近。 偶尔,也会有一两只麻雀误入室内;人们就拿起物件进行驱赶,嘴中还念念有词“该死的东西,出去!”…此时的小家伙发出短促而凄厉的鸣叫,在室内飞来撞去,或迎着大门窜出,或从窗户的缝隙中溜走… 麻雀的叫声始终只有一个字符:“唧”,常常是“唧”、“唧唧”、“唧唧、唧唧”…叫声简单,清脆,短而快捷。 对于麻雀的叫声,人们心情好的时候,倒是觉得欢快、悦耳;心情不好时,则甚是感觉聒噪和烦心…难怪人们,总将“唧唧喳喳”的词语挂在嘴边。 麻雀最好的栖息地就是竹园,但见园里的麻雀,总是不停地唧唧喳喳,或是跳来跃去…很是幸福和快乐。 若论生命的群居精神,麻雀们应是首屈一指;无论何时何地,它们都是成群结队;尤其早晚间,其情其景更是壮观和震撼—— 清晨,天边刚刚露白,先是三三两两清脆的唧叫,然后就是唧唧喳喳的合唱声;合唱完毕,抖抖各自的羽毛和翅膀,却引起阵阵风儿拂动竹叶枝条;再听各种声音相互交织,又是一曲美妙的交响乐章;随后,千万只麻雀昂头展翅如箭一般冲向天空,声声啼叫就是出征的号角,无数翅膀的抖动声犹如发动机的轰鸣…竹林中的每个枝头也在挥挥告别… 傍晚,太阳下山时刻,麻雀们并不直接回归竹园,而是不停地围着竹园飞翔;或许是在等待同伴的归来,也或许是在巡视自己的领地和安全…只见队伍越来越庞大,速度越来越快,叫声越来越响…留下一串串、长长而尖锐的哨音,在空中久久回响! 突然,哨音渐止,所有的麻雀都已经归园。只见它们的脚爪紧扣竹条,就像一位琴师紧紧摁住了键盘;然后它们开始歌唱,有竹叶轻和,竹条则是欢快地跳起了舞蹈…重又拉开了一场歌舞的盛会!
近来,家乡的竹园有些热闹,麻雀们都在讨论一个重要的话题:原来文都老夫子写了一篇《麻雀进竹园》,竟引起它们无限的感伤和无休止的争论! 只听: 一个沉稳的声音:“文都老夫子写的这篇文章,写出了我们的生活状况和真实境地,说明人类还是很关心我们的存在。” “非也。”一个苍老的声音说:“惺惺相惜,是人类的本能。” 一阵耻笑的声音:“老夫子仅是介绍了我们的部分情况,又没有详细说明什么;况且《桐网》的一苇老师,还提到过去消灭‘四害’的往事。” 一个稚嫩的声音:“铜网,是不是人类又有什么行动、又要消灭我们?” 话音未落,引起阵阵爆笑,连竹条也狂舞、竹叶也乱颤起来… “非也,此《桐网》非彼铜网耶。此《桐网》仅是一个信息发布和人类交流的一个平台而已。”苍老的声音解释道。 一个快急的声音:“老先生,你说人类究竟对我们是什么态度?” 苍老的声音,缓缓说道:“不知道,但你们喜欢听我讲讲故事吗?” 一阵唧唧喳喳,都是喜欢和愿意。 声音苍老,却有激情地说:“想当年,我们这个物种是何其兴旺,真是赶不尽、杀不绝,普天之下都是我们的同类踪影!”又轻轻一声叹息,说:“唉,真是此一时彼一时,连《桐网》的一苇老师都知道:我们越来越少了!你们知道是什么原因吗?” 林内一片寂静,老泪纵横说道:“以前的人类都是茅草房,是我们繁育的天然场所;哪个屋檐下,都是我们繁衍后代的温床。你再看看现在,处处高楼和瓦房,哪里还有我们繁衍后代的地方;大家虽然生是一样的生,可成活的比例少,时至今日就是恶性循环…其实,这比人类前些年的计划生育厉害多了,简直就是天灾啊!” 一股悲凉的气氛瞬间布满竹园,稚嫩的声音哭泣:“老先生,那可怎么办,我们会被灭种吗?” 似乎有些迷茫,却安慰说:“不好说,但人类是聪明的,应该不会不管我们的存在!就像我们现在栖息的竹园,以前由于多施肥、多吃虫,那是何等的粗壮和旺盛;再看现在的竹园,竹竿细小、叶片干黄…假如哪天我们没有了,人类的日子也不会好过的!” 说道这里,好像有了一些底气,苍老的声音鼓励说:“一篇文都老夫子的文章,能够引起大家的思索是件好事。但大家不要杞人忧天,先把今天的日子好好过,孩子们,唱起来吧!” 再听:“唧唧喳喳”的歌唱; 再看:竹叶也轻和,竹条也曼妙舞蹈… 显然,竹园内一场小型的歌舞会又开始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