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网

 找回密码
 我要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280|回复: 0

[散文] 《科罗拉多河探险记》(一)

[复制链接]

6197

主题

1516

回帖

1万

积分

荣誉会员

Rank: 8Rank: 8

积分
12483
鲜花(22) 鸡蛋(0)
发表于 2018-3-1 10:56:3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科罗拉多河探险记》(一)



翻阅《科罗拉多河探险记》/(美)鲍威尔著  雷立美 花城出版社,2007.1

这本书放在我办公桌边书堆中近十年,我只是粗粗翻过几十页,没有通读过。作者约翰·韦斯利·鲍威尔率队首次穿越科罗拉多河的故事,我在电视上看过专题节目,在一些零碎的文章也看过多次,所以新鲜感失去了。 另外,过去粗翻这本书时,略感介绍大峡谷地理内容有些枯燥,加上我本来就是浮燥之人,竟让一本书十年读不完。

这几年我在国内走过岷江、张家界、大金湖等景区,痛感用文字描述山川之不易,尤其我再看到介绍美国大峡谷的电视节目,我觉得自己若写大峡谷,或许就是狗咬刺猬,无处下嘴……

忽然想要将鲍威尔这本游记通读一遍,看看他到底是怎么写大峡谷的。带着这种好奇心,现在再看鲍威尔这本1890年写的书,立即感到书中满壁生辉,文采飞扬……

很遗憾,我还没有去过大峡谷。十几年前,我在美国呆了近两年,有两次我的朋友们组织去大峡谷,可是我正好忙的走不开……一年前,我在微信中看到我大学一位女同学徒步在科罗拉多大峡谷中走了两个月的照片,真是让我欣慕不已……

我不由想,要是有老同学带我这样在大峡谷走上二个月,或许我也能写出一本比鲍威尔30万字中译本更厚的科罗拉多大峡谷游记,何况现在是最能写的年龄段啊……可我英文几乎一句话说不出来,车子不会开,尽管还正在美国呆了近两年……世界上找不到我这样更傻更蠢更无生存能力的人了……

我大学同宿舍室友刘伟先生,去年年底说,今年八月份他可动用五天到七天时间,亲自带我到西雅图三个美国国家公园走一趟……一点也不夸张地说,我看到老同学这个邮件,感动得泪水都快下来了——美国那么忙的地方……就是在国内,我自己为朋友绝对做不到这一点……

作者鲍威尔在1869年,1870年对科罗拉多河进行了两次探险。在1869年,美国地图上科罗拉多河还是一片空白,还没有人成功地全程走过科罗拉多河。鲍威尔上校在内战中右臂截肢一半,此时三十六岁,在大学任博物学教授。在带学生考察落基山地区时,他产生了一个念头:到科罗拉多大峡谷探险!

1869524日,鲍威尔和他的探险队乘四条小船出发,829日他们成功从峡谷中漂出来了,历时98天。只是快到河口的第96天,三名队员对探险前景绝望,离开探险队,途中被土著部落杀害。这是这次探险中意外的悲剧。

鲍威尔成了1869年美国渴望英雄出现年代的英雄,像一百年后登月归来的宇航员一样受到人们的欢呼。

此后,鲍威尔在地质学、地形学、地貌学、地图学、地理学和印第安人的历史、民俗民风方面的研究,使他成为最博学多识的科学家之一,亦被任命为美国地质调查局首任局长和首任美国人种局局长。

他的这本《科罗拉多河探险记》在2002年被美国国家地理杂志评为人类有史以来最伟大的最杰出的十部探险历险作品之一。

作者在本书前言中说,他从来没有想过要写这本探险的文学作品,只是大众和媒体一直呼吁他写这本书。这本书是作者在探险过去二十年的1890年完成并出版,作者此时己五十六岁了。此前作者写了系列科研考察报告,就是不肯写这次探险经历本身。

我以为作者在过去的二十年一定是对自己描写大峡谷这样壮丽的景色感到严重的信心不足,这与写科研报告完全不同的工作。科研成果一是一 ,二是二,只要忠于自己看到的想到的写出来,所有人都无可指责。描写大峡谷的文学上努力,是完全没有标准的,但你文学水平是不是足够,大家一读就能感受得到……你无法不怯场,何况若你背负旷世英雄的盛名……

    另一方面,我猜想鲍威尔对当年立即写历险过程也是有极大的顾虑的,最大的心理阴影是三个探险队伍即将到来河口时失去信心退出探险,结果在印第安人部落中遇害。事实上,第一次探险活动后的第二年,鲍威尔第二次探险就见到了杀害这三个队员的印第安部落酋长。这是因误会导致的悲剧。若过早的写出其过程,当年这支印第安人部落会不会被一些激进的美国人报复而招致大规模的屠杀,这都是极为现实的顾虑……

    这应当是作者当年无法明说的。再说自己荣誉已经够多了,没有必要为不可预测的游记而冒险……

    如作者所言:人到中年,作者当年的一道探险的小伙子已多不在人世了,作者己开始平静下来,对当年的伙伴心生感激。我想作者此时写书,自己对大峡谷科研、人文研究成果已成熟;年龄大了,心智成熟到了足以有勇气面对文学创作描述大峡谷壮丽的自然风光这一难题:这此后二十年长期的对大峡谷观察,必然积累足够多看到美景的机会和写景文字,同时观看到了自己画家朋友们用画笔怎样描绘大峡谷……用二十年去做这篇文章,对于这个极聪明的男人,一定是到收获的季节——最重要的是:不会再像青年时代追求文字完美表达,因为那是不可能的事情……人只要尽力写自己能写的水平就可以了……另一方面,探险己过去二十年了,读者期望值也不会像当年那样高,而且又有了新鲜感……

    可以看出,随着时间流逝,鲍威尔使自己不朽的不是他的探险活动本身,而是他写的这次探险的文学作品,在这作品中,他个人形象才生动,他对大峡谷描写的文学才华洋溢的文字,才是后来人赞美他的根本——这才是后来大多数旅游者永远无法穿越的科罗拉多河……后来者无论是漂流,还是步行,科罗拉多河和大峡谷都不再是不可逾越的,只是有些艰难而已——唯有用文字描述人类看到的大峡谷,永远是绝大多数人难以实现的梦想……

这本书显然是作者长期精心打造的一本书:作者中间加入探险活动经历,这是吸引读者的重头戏;加入适量的峡谷中印第安部落的风土人情和古遗迹,使山水有了人气和人类历史感;差不多一半内容简介大峡谷地质地貌特征和可能形成的原因,这帮助读者了解大峡谷的全貌和解答读者的困惑;适量风光描写可为读者提供文字表达大峡谷的范例和可能角度及方法,同时使未到那里读者产生身临其境的现场感和美感……

这样不同的读者可以从不同角度在这本书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这本书变得很充实和结实。就散文而言,纯写大峡谷的写作空间并不大,但有适量写景的文字,会如同山崖绿色植被中有几处火红的杜鹃一样耀眼……这文学才华可以在全书中有画龙点睛的作用……

    这或许是近现代西方式的散文游记名著的特征:很少再有纯文学作家,那些出色文章的作者很多是博物学家、科学家、历史学家、政治家等非文学领域的最出色专家学者,同时他们又是文学作品研究和写作的爱好者……英国前首相邱吉尔就曾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这本历险记无疑是一本出色的散文集。正文一开始就让读者感到作者才华横溢,如树上熟透了水果,迫不及待地自己落了下来……本书最后一章“大峡谷”近二十页文字,无疑是其中最出色的可以独立成文的优美的篇章……

    现在我发现能在身体健康时,阅读这样的书籍,真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啊……

    想想人类社会文明进步在过去这一二百年多么神速啊——1869年,这本书作者在科罗拉多河探险,地面上一条河流让人类望而却步,此前竟几乎一无所知,地图上是空的;仅仅过一百年后的1969716日,“阿波罗”11号就开始了登月飞行,人类从此登上了太空中的另一个星球……两者之间真正是天差地别啊……

    不知未来什么时候,我亦能在大峡谷的步行道上漫游二个月,或许我真的能为科罗拉多河和大峡谷写出一点新的富有激情和诗意的篇章,至少可以尝试一次啊……

海洋中有一种头上有吸盘的鱼,叫吸盘鱼,也叫懒汉鱼,因其第一背鳍进化形成吸盘,故得此名,学名叫鮣鱼。吸盘鱼常以吸盘附于鲨鱼或其他大鱼、海鱼或舰船底,让这些大动物或舰船带着它周游世界各大洋,故有最懒的海洋鱼类免费旅行家之称。

有人说这是一条很会享受的鱼;有人说得难听点,说这鱼就是有些懒;但也有人说它是上帝偏爱的鱼类……

其实鮣鱼的游泳能力极差,所以它想在海里活动,只能通过背部的这个大吸盘,吸附在游泳能力强的大鲨鱼、海龟、鲸的腹部,还有船底,然后跟着被吸住的鱼或船,游到哪算哪。

我就是人类中的一条吸盘鱼,社会生存能力几乎为零,这些年一直由朋友们带着游走在这个世界……这是我对自己的评价……

现在是需要老同学和朋友们带我到世界名川大山看一看的时间段了,因为我完全没有独自安排自己旅游能力……与海洋中吸盘鱼略有不同的是,我这条人类中的吸盘鱼,或许还是一架不错的大自然摄影机和一个大自然的歌手……




附《科罗拉多河探险记》摘录:

“鲍威尔对科罗拉多河大峡谷的探险考察深入而全面,因而使得他这本记录这一探险考察的书内容丰富而翔实。他是以地质学家、地理学家、博物学家和探险家的眼光来观察、考察和记叙科罗拉多河大峡谷地区一切有关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方面内容的,行文简洁流畅不事修饰、朴实无华。不过,在这样冷峻客观、实事求是的记叙中,也不乏极富诗意的描写。P’11


鲍威尔对地质科学探险考察报告中的某些欠准确的地方已得到更正,有些科考数据已被新的数据取代。但他在文学上的成就是任何东西都无法取代的。他所写的《科罗拉多河探险记》今天读来仍然像它当初在《斯克里布纳月刊>上连载发表时一样新鲜精彩,一样扣人心弦,引人入胜。现在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人到科罗拉多大峡谷和科罗拉多河去探奇访胜,他们中凡要到大峡谨谷中任何地方去的每个人,几乎都在旅行袋里带上一本鲍威尔写的《科罗拉多河探险记>,,有的人还围绕着篝火阅读这本书或者当众朗诵这本书,而这条已被驯服的科罗拉多河则静悄悄地流经一道道堤坝、一座座山庄、一扇扇拦河坝的闸门和一条条溉渠的闸门,最后流入它在大沙漠的归宿地。P’28

我知道,要把如此辽阔的高原地区,如此雄奇壮观,如此美好瑰丽,千状万态的山光水色用文字描绘出来是极其困难的,加上我的描写能力又十分有限,于是我就只得求助插图,让它们来弥补我记述的不足之处。P’35


“科罗拉多河由格兰德河与格林河汇合而成。

格兰德河发源于朗斯峰以西五六公里的落基山脉。有一群高山小湖泊蓄满了直接从终年积雪的山坡溶化的雪水,然后流入大家称之为格兰德湖的大水库,形成一大片风光旖旎的水域。静静的湖水反映着东岸一堵堵高耸的花岗岩悬崖峭壁的倒影,湖的西岸边缘是一大片巍峨挺立的苍松和冷杉。

格林河的源头在温德河山脉的弗里蒙特峰附近。格林河也像格兰德河一样,其水源来自许许多多的高山小湖。溶化的雪水,终年源源不断地流入这些高山小湖。落基山脉的一堵堵悬崖峭壁环抱着几千个这样的高山小湖,湖水深不见底,清澈碧绿,冷彻骨髓。这些从寒冷阴沉、荒无人迹的高山地区发源的溪流都有着很不平凡的传奇故事。它们沿着座座高山向下奔流而去,在流经道道峡谷时,形成大大小小的瀑布,翻腾奔涌,一泻千里,径直流到科罗拉多河下游炎热干旱的平原地区。到了这里,它们在高山中那样清澈的溪水此时都变成了浑浊的洪水,汹涌澎湃地奔入加利福尼亚湾。P003

靠加利福尼亚州这一边,一大片沙漠向西延伸,越过加利福尼亚湾的顶部,快要抵达太平洋海岸。在沙漠与大海之间有一条狭长地带,其中有由起伏的山峦和连绵山谷构成的奇妙美景。在沿海一带地区,每当 阵阵细雨和清凉甘露沐浴着这片土地时,空气中就洋溢着由 海洋蒸发而形成的芬芳气息。雨季来临时,万木葱茏,鲜花盛开,漫山遍野。不时阳光普照,青山含笑,令人心旷神怡。雨季过后,层林尽染,一片金黄。然后,群山慢慢地披上棕色的冬装,直到来年雨季,翠绿的新叶从去年葱郁草木的褐色残骸中重新生长出来,那时鲜花再度在漫山遍野盛开。p004

低洼的沙漠地区里山脉纵横,荒无人烟,高耸的奠戈永悬崖绝壁把它与上游的高原截然分开。莫戈永悬崖绝壁自新墨西哥州的马德雷山起,一直向西北方延伸,越过科罗拉多河深入犹他州内很远,与大盆地的边缘相、  接。这一片悬崖绝壁的高度从三千英尺到四千多英尺不等。从低地到此处称之为莫戈永悬崖绝壁;  的山岩峭壁不是单纯的一线悬崖绝壁,而是地形复杂、很不规则的朝向西南的一扫仁高耸 入云的岩石绝壁,好像是千万幢高低错落的摩天大厦的临街正面凑合在了一起。生活在下游的人们给它的不同部分取了不同的名字,如希威茨山、莫戈永 山、皮纳尔山、谢拉卡利特罗 山等等,但这些山连成一片 共同崛起,构成这一大片超世绝伦的高原。P013

所有峡谷地带的景观特点千差万别,十分奇特,不可思议。在峡谷深处奔腾汹涌的河流几乎是不可接近的,河水猛烈冲击着河床两边绝壁的岩石,惊涛拍岸,雪浪滔天,奔泻不息。滔滔河水随地形变化常常形成道 道瀑布,倾泻而下,发出狂野的怒吼声,使得峡谷显得更加阴森荒凉。偎依在蜿蜒河道两旁的很多河谷地的景色变化万千。沿河两岸生长着很多柳树、一丛丛梣叶械树和一簇簇三角叶杨树。

美国得到了这一片土地之后,文明的入侵使他们大为不满。于是纳瓦霍印第安人和美国的部队打了几场小规模的战争。总的来说,交战中纳瓦霍印第安人把美军打得落花流水,屡受重创。之所以如此,一方面是由于纳瓦霍印第安人骁勇善战,而且人数大大超过美军;另一方面是由于当地的地形特点所致,因为当地的复杂地形,极易防守。纳瓦霍印第安人沿着峡谷行进,这一路线为他们防守和伏击美军提供了千载难逢的良机。后来美军在边疆猎人基特,卡森的率领下,按照他的建议作战,终于征服了纳瓦霍印第安人。这位足智多谋而又勇敢善战的边区猎人推荐一种新的作战方法:大规模屠杀纳瓦霍印第安人的马群和羊群。美军采纳他的这一战略并付诸实施。于是,美军正规部队和来自力口利福尼亚州和新墨西哥州的志愿军开进纳瓦霍印第安人居住的地区,开枪打死他们那一群群半驯化的野马,  杀死成千上万头羊,将纳瓦霍印第安人桃树园里的桃树尽行砍倒,这些桃树园分布在小河沿岸和有泉水的山 坡边上。除此之外,美军还将纳瓦霍印第安人修建的水利灌溉工程夷为平地,捣毁他们的一块块玉米地、南瓜地和西瓜地,把地里的庄稼砍倒,踩烂,一片狼藉。而与此同时,对藏在峡谷峭壁岩洞里的纳瓦霍印第安人完全不理不睬,听其自便。纳瓦霍印第安人看到自己赖以生存的生活资料完全被毁,便立即屈服了。P033

在整个温德河高山地区,冰川下方有许多冰碛湖泊。这些湖泊都美如宝石一般,湖中是深不可测的宝石蓝湖水,四周地区是一片片翠绿的森林。溪流和小河从这些湖泊中流出,闯过瀑布和湍滩,形成格林河。下面山坡上长满松树和冷杉,形成大片浓密森林。湖周围通常生长许多挺拔美丽的颤杨树,秋风吹拂时,颤杨树的金黄色的落叶,犹如一团团金光灿灿的云霞飘过这一片绮丽风景之上。P051




吴砺

2018228









评分

参与人数 1桐币 +1 收起 理由
江面梭影 + 1 很给力!赞一个!

查看全部评分

楼主新帖
吴砺,桐城人,生于1963年,1979年就读中国科技大学物理系。大学毕业后在中国科学院从事科研工作,1997年曾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任访问学者,其后在硅谷工作。回国后一直在公司从事研发工作,已申请了五百多项国内外专利,并于2004年由海峡文艺出版社出版过第一本散文集《西海岸之》。2011年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散文集《瞬间》。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