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网

 找回密码
 我要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213|回复: 0

[散文] 《色彩列传:黑色》(二)

[复制链接]

6196

主题

1515

回帖

1万

积分

荣誉会员

Rank: 8Rank: 8

积分
12480
鲜花(22) 鸡蛋(0)
发表于 2019-1-8 15:38: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色彩列传:黑色》(二)


从公元 1000 年之后的社会习俗中,黑色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得越来越少,并且失去了很大一部分象征意义。在古罗马和中世纪早期,黑色的正面意义与负面意义是并存的:它一方面与谦逊、节制、权威和尊严联系在一起;另一方面又使人想到翼府与‘黑暗、痛苦与忏悔、罪孽与邪恶,但到了封建时代,黑色的正面意义几乎荡然无存,,而负画意义则占据了它全部的象征义域。神学家与伦理学家的论著。礼拜和丧葬仪式的习俗、艺术与绘画的创作、骑士阶层的惯例以及纹章规则的萌芽,这一切都把黑色:  定义成不祥与死亡的色彩.。在衣着方面,只有本笃会的修士依然钟爱古老的黑色服装,并坚持宣扬黑色所代表的美德,而其他所有人则纷纷鄙视它、唾弃它、谴责它,以至于黑色在此后的数个世纪中只能属于地狱和魔鬼。P042

神学家们不惮描绘地狱的各种恐怖细节,并不是为了让人绝望,而是把地狱当作一种警示,以促使人们忏悔自己的错误,回到基督的道路上,以免背负着罪孽死去。神学家们称,地狱中最可怕的刑罚名为“失苦”( le dam),即“失去享见天主万万美善之苦”;此外还有各种心理上的折磨,例如绝望、悔恨以及目睹选民登上天堂的强烈嫉妒。在肉体刑罚方面,神学家的描述相对含糊一些,无非就是火焰、寒冷、黑暗、噪声以及疼痛。真正发明了花样百出的地狱酷刑的,其实是罗曼时代的一些富有想象力的作家和艺术家,我们在许多教堂的壁画中、门楣上、柱头上、彩绘玻璃窗以及书籍插图中都能欣赏到他们的作品。随着创意不断地产生,艺术家们给每一种罪行都匹配了一种刑罚,以加强作品的道德教育作用。到 1 3世纪初,以七宗罪为代表的罪行体系建立起来之后,又把罪行与特定的颜色匹配在一起:骄傲与色欲为红色,嫉妒为黄色,贪食为绿色,懒惰为白色,暴怒与贪婪为黑色。P048

魔鬼的形象,是在6-11世纪逐渐形成的,并且在很长一段时期里是模糊而多变的。在公元 1000 年后,这个形象逐渐变得清晰而确定下来。魔鬼的面貌是丑陋的,带有许多野兽的特征,这一点得到了所有人的认可。通常认为撒旦的躯体是精瘦干瘪的,因为它来自冥府;它是赤裸的,身上覆盖着毛发和脓包;撒旦的皮肤颜色斑驳,主要由黑红两色组成;在撒旦的背部长着一条尾巴(类似猴尾或羊尾)和一对翅膀(类似蝠翼);撒旦的足部类似羊蹄,分成双叉;而它的头部则巨大而颜色深暗,头上长着两只尖角,蓬乱的毛发令人想起地狱的火焰。撒旦的面部狰狞可怕,巨口一直开到耳朵下方,它的表情自然也是凶暴残忍的。罗曼艺术的特点是,在表现“恶”的方面比表现“善”要更有创意,在描绘撒旦方面,他们的想象力和表现力是无与伦比的。P049

然而,如同我们经常在中世纪看到的那样,惯例与规则总是自相矛盾的:与魔鬼相反,小恶魔的色彩通常是不饱和的,往往呈现出一种令人畏惧的苍白色。根据教父们的阐释,有些地狱生物甚至是无色无形的,因为看不见的东西往往比看得见的更加恐怖。那么这就给画家和雕塑的着色师带来了一个技术上的难题:如何用色彩把“无色”表现出来?他们考虑过若干种办法:在画布上留空;将色彩的饱和度大幅度降低;或者使用绿色系颜料,因为在古代人和中世纪人眼中,绿色是最不醒目的色彩。但他们绝不会用白色来表现“无色”,在中世纪,与黑色一样,白色是一种非常突出醒目的色彩,并且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P054

并非只有魔鬼和恶魔的皮肤是黑色的,还有多种动物与它们相似,这些动物似乎都来自地狱的深渊,并将其中的黑暗带到人间。在基督教的记载中,有非常多的动物曾经作为撒旦的化身,或者为撒旦所驱使。其中有些是真实存在的动物,例如熊、山羊、野猪、狼、猫、乌鸦、猫头鹰、蝙蝠(中世纪动物学者认为蝙蝠既是老鼠又是鸟类)等等;另一些则是用现实中的动物拼凑虚构出来的怪兽,例如阿斯匹斯蛇、巴西利斯克翼蜥、龙、喀迈拉怪兽;还有一些则是似人非人的怪物,例如萨蒂尔、半人马、人鱼之类。在中世纪文化中,这些动物全都让人畏惧,或受到排斥和唾弃。我们可以观察到,在这些动物中,毛色深暗,或者昼伏夜出的动物占据了主要地位:无论属于前者还是后者,都与黑色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只是因为毛色是黑的,或者生活在黑暗中,人们就认为它们属于魔鬼。在这些黑色动物之中,有几种特别值得关注:P055

圣伯纳德认为,色彩首先是有形的物质,其次才是光。他把色彩的浓度和通透度放在首位,而不重视到底是哪种具体的颜色(当圣伯纳德论述色彩时,他极少提到红、黄、绿等表示具体颜色的词语)。他认为色彩不仅是过于奢华的、不纯净的、虚荣的(拉丁语: vanitas),更重要的是,色彩或多或少是浓厚的,因此它是阻碍光明的,带有黑暗的属性。在这方面,圣伯纳德所使用的词汇特别能体现出他的观点:在他留下的文章中,“color”(拉丁语:色彩)一词从不会与“光明”或者“光辉”相联系;相反,他经常用“turbidus”(拉丁语:混浊)、“spissus”(拉丁语:稠厚),以及“surdus”(拉丁语:暗沉)来形容色彩。24 由此可见他的态度:色彩并不能带来光明,相反却会阻碍光明驱散黑暗,因此色彩是邪恶的。在他看来,神之美、神之光、神之性这三者只有摆脱了色彩的阻碍,才能显现出来。

事实上,圣伯纳德对于使用多种色彩装饰宗教建筑表现得尤为反感。如果说熙笃修会对于同色系色彩的和谐搭配有时还能容忍的话,那么圣伯纳德则唾弃一切“缤纷色彩”《拉丁语: varietas colorum》,例如教堂彩窗、书籍上的彩色插图、金银器皿以及各种彩色宝石。他不喜欢一切闪烁耀眼的事物,尤其对黄金极度厌憎。圣伯纳德认为,光明与闪烁耀眼的东西绝不能等同起来,这一观点与中世纪的大多数人都不一样。从这一观点出发,他对色彩的特性的理解与同时代的其他人相比,有非常大的不同;他还将光明与无色乃至透明联系起来,这一观念在当时是非常独特的,却在某些方面与现代人的观念比较接近。他认为,一切色彩都是厚重阴暗的,25 其中最为厚重阴暗的便是黑色,所以黑色是最恶劣的颜色。他公开表达了对黑色的憎恶,并与克吕尼修道院院长“可敬者彼得”( Pierre le Venerable)就修士的黑白服装之争展开了长达数年的论战。P0-65

战端是由克吕尼修道院院长“可敬者彼得”于1124 年首先开启的。在一封致明谷修道院院长圣伯纳德的著名信件中,他讽刺地称其为“白衣修士”(拉丁语:o albe monache…),并公开谴责后者身着白衣是一种过度的傲慢:“白色是属于节日、光荣与救赎之色。”而本笃会修士的传统黑色则“代表谦逊与遁世”。32 当所有其他修士谦卑地身着黑衣时,熙笃会修士怎么能傲慢地以白色,甚至是“炫目的”白色(拉丁语: monachi candidi)来自我标榜呢?这是何等狂妄!这是何等失礼!这是对传统的何等藐视!圣伯纳德对他的回复则同样激烈。他指出黑色是魔鬼与地狱之色,“死亡与罪孽之色”;而白色则是“纯净、贞洁与一切美德之色”。    33这场论战掀起了数次高潮,最终导致了黑衣修士与白衣修士在色彩与教义方面的彻底决裂,双方往还的每封信件都是一篇关于修道生活本质的经典论著。尽管多次有人试图调停,但论战一直延续到1145-1146 年。P071

但这些都不重要。在12世纪上半叶,“可敬者彼得”与圣伯纳德之间的这场书信论战中最值得注意的,在于修士服装的颜色从此成为一种标志象征,与他所属的修会或者教派联系起来。从此每个修会都拥有了自己的颜色,并且成为这种颜色的捍卫者。克吕尼与熙笃两派之间的对立正是黑与白的对立,而在此之前这种对立还并不是非常显著——我们在上文中曾经提到,当时与白色相对立的是红色而不是黑色。但从此以后黑白对立逐渐变得显著起来。在此之前,服装的颜色几乎不具有符号象征的意义,但从此以后这种象征意义也逐渐变得重要了。纹章学的诞生已经不远了,它是在二十年后发展起来的,并且将导致整个色彩体系发生深刻的改变。P072

在纹章学中,这些色彩是纯粹的、抽象的、几乎可以说是非物质的,而色系中微小的色调差异是忽略不计的。例如红色,可以是浅红、深红、暗红、亮红、偏粉或者偏橙,这些红色都没有任何区别;唯一重要的是红色的概念而不是其现实中和视觉上的表现。对于蓝色、黑色和绿色而言也是如此,至于金和银,可以表现为金色和银色,甚至也可以用黄色和白色来代替(其实这才是最常见的情况)(3)例如法国王室的纹章,是在蓝色背景上缀以金色百合的图案,作为背景的蓝色可以是天蓝、宝石蓝或海蓝;百合花可以是柠檬黄、橙黄或金黄;这些都无所谓,也没有任何特殊含义。纹章的绘制者可以根据他手边的颜料、纹章的载体、使用的技术以及自己的美学偏好,自由选择任何一种蓝色和金色来绘制这个纹章。结果,随着时间的推移,同一个纹章绘制出来的色彩效果可能会有很大的不同。P076

随着中世纪的结束,在社会文化的几乎所有方面,黑色的地位都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诚然,其魔鬼和死亡的象征意义并未完全消失——例如巫术仪式和葬礼习俗,但在许多领域中黑色不再受人嫌恶,档次有所提高,变成了一种可敬的、时尚的甚至是奢华的色彩。纹章学茌这方面发挥了很大作用:正是在纹章学中,黑色得以进入色彩的序列,并且摆脱了与灾祸和不祥的负面联系。从1 3世纪末开始,黑色服装茌城邦贵族和国家官员之中开始流行,他们赋予了黑色象征威严和正直的含义。到了14世纪,限奢法令和公民伦理又强化了黑色的道德价值。后来,黑色系的染色工艺取得了决定性的进步,尤其是在丝绸和羊毛织物的染色方面。从此各国王侯对黑色服饰表现出巨大的兴趣,而之前他们则对这种颜色不屑一顾。这样,黑色成为宫廷乃至王室偏爱的色彩,这种偏爱一直持续到近代,至少到 1 7世纪中期都没有消失。P087

耶稣七岁的时候,他的父母——若瑟和马利亚——希望他能够学一门手艺,于是就把耶稣送到提比里亚的一家染色作坊去。耶稣的师父(在有的版本里名叫以色列,有的版本里名叫撒冷)教导他如何使用染缸,告诉他每种染料的特点。然后这位师父将贵族送来的几块高级布料交给了耶稣,并且告诉他每种布料应该染成什么样的颜色。将这项工作交给耶稣之后,师父就出门去附近的村镇招揽生意了。可是耶稣忘记了师父的指示,又想念父母,于是他把所有的布料都丢进一口染缸里就回家了。那个染缸里盛放的是蓝色的染料(不同版本说法不一样,有说是黑色的,有说是黄色的)。当师父回来后,发现所有的布料全被染成了蓝色(黑色/黄色)。师父大怒,跑到若瑟和马利亚家里,把耶稣责骂一顿,埋怨耶稣把他的名声全毁了。耶稣却对他说:“别担心,师父,我会让每块布料变成应有的颜色的<:)”于是他又把布料全部浸在染缸里,然后一块一块地取出来,这次,每块布料都神奇地染上了不同的颜色。P101

在中世纪初流行的最原始的故事版本中,耶稣将布料投人了蓝色的染缸,把它们全部染成了蓝色。在那个时代,正如古罗 马时代一样,蓝色是不受人们喜爱的色彩,极少用于衣物和布料。后来到了封建时代,当蓝色逐渐受到欢迎,变成时尚的色彩乃至王室的色彩时,故事的内容就变成耶稣将布料染成了黑色。我们之前曾经详细介绍过,封建时代的黑色是属于邪恶和魔鬼的色彩,是最令人厌憎的色彩。但到了14世纪,情况又发生了变化,黑色在社会文化中的地位得到了很大提高,几乎不再与负面象征意义联系在一起。在这样的背景下,耶稣将布料染成黑色又不能称为恶作剧了。所以在中世纪末期版本的染坊故事中,耶稣又将布料和衣物投入了黄色染缸,因为这时黄色是属于犹大和犹太教的色彩,用来象征谎言、背叛和灾祸。到了这个时代,黄色取代了黑色,成为最不受欢迎的色彩。P103

事实上,首先为黑色赋予一种新含义的,是最高法院的法官们:在法国大约是从法王腓力四世时代(1285-1314)开始的,在英国是英王爱德华一世(12 85- 1314)统治末期,而在意大利城邦则大约是1300-1320 年。与大多数修士和教士一样,法官们并不认为黑色是邪恶之色或者地狱之色,在他们眼中黑色象征着严肃和正直。因此他们选择黑色来代表公权力,代表法律以及国家行政部门。因此,从那时起,所有在国家机关担任公职的官员都穿着黑色服装,这是一种对神职人员的模仿,而且当时官员的工作也需要与神职人员紧密合作。后来大学教授中也开始流行黑色,并且逐渐扩展到整个受过教育的人群。大约在14世纪中期,这几个不同的社会阶层和职业群体开始被统称为“穿长袍者”,因为他们依然钟爱古典款式的长袍服装,而这时的王公贵族早已不穿长袍,而流行短衫打扮。当然,这种黑色长袍并不是制服,它在任何场合都可以穿,但这种长袍慢慢变成了一种身份识别的标志,并且带有一种公民伦理的象征意义。27

14世纪晚期,在商人、银行家以及所有从事金融业的人士中也开始流行黑色服装。这时,黑色的流行可能已经与鼠疫有关了,它反映出人们真诚地希望回归虔诚朴素的生活,以救赎自己的罪孽,抚平上帝的怒火。富人应该在这方面做出榜样,而服装则是其中最明显的一个信号。。更加重要的原因则是限奢法令,这一法令将社会的不同阶层严格地区分开来,法令中列举了当时被认为是最高贵的若干种色彩,以及价格最昂贵的若干种染料,并规定除贵族以外的任何人都不得使用,限奢法令是逆潮流而行的,与社会经济的发展方向背道而驰。在这一背景下,城市资产阶级选择黑色服装可以视为对限奢令的一种抵制。在此之前,黑色服装不受欢迎主要是因为染色工艺水平不高,以致染出来的服装光泽暗淡,颜色发灰。而这些资产阶级多数以经商致富,与官员和学者相比,他们更有动力,也更有实力去推动染色工人在黑色的染色工艺上不断进步。他们要求染色工人为羊毛和丝绸染上纯正牢固、富有光泽的黑色,能够与王公贵族专属的黑色裘皮媲美。正是在这些富有的顾客的要求下,经过了二三十年的钻研,工人们在黑色的染色工艺上终于取得了进步,这一进步最早发源于意大利,然后传播到德国,最终影响了整个欧洲。在1360-1380 年,流行黑色的时代终于到来了,并且一直持续到 17世纪中期。P114

在贵族中,黑色的流行始于14世纪末,直到 16世纪乃至17世纪初也没有消失。P125

但是,灰色的流行仅仅持续了几十年,大约在15世纪末就逐渐衰退,到1530 年左右就荡然无存了。在随后的几个世纪里,灰色又恢复成了一种低调、伤感、苍老的色彩。一直要等到浪漫主义时期,灰色才又在社会文化和象征意义方面重新受到重视。P135

1 5世纪末开始,黑色的历史迈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从此黑色与白色将密不可分,,  而黑白两色在色彩序列中的地位将变得越来越特殊,以至于它们逐渐脱离了色彩世界,不再被当作色彩来看待。到了16世纪和17世纪,一个黑白两色构成的世界渐渐成形,一开始处于色彩世界的边缘,后来则脱离了色彩世界而成为其对立面。这一变化是漫、长的,持续了两个多世纪,自1450 年代印刷术的发明开始,到1665-1666 年光谱的发现为止。光谱的发现应归功于艾萨克,牛顿的棱镜实验,它带来了一种全新的色彩序列。诚然,并不是每个人、每个领域都能立刻接受光谱,接受这个新的色彩序列,但自那时至今,光谱始终是对色彩进行分类、测量、研究和查验的科学基础。然而在光谱中,并没有黑色和白色的位置。

这些深刻变化的原因是众多的。中世纪后期的宗教道德和社会伦理首先发挥了启动的作用,而新教改革又在其中推波助澜。文艺复兴时代的艺术家在这条路上继续前行,他们追求的是“用黑白表现色彩”;然后轮到科学家们做出贡献,他们不断进行铺垫准备,直到牛顿做出了决定性的发现。然而最关键的转折点并不在这里,而是茌1 5世纪中期,印刷术首次在欧洲出现之时。与道学家的忧虑、艺术家的创作、科学家的研究相比,印刷书籍以及雕版图画的广泛传播才是这些变化的最主要原因,并且最终导致了黑白两色被排斥在色彩世界以外。而与书籍相比,雕版图画发挥的作用或许更加关键,因为几乎所有的雕版图画都是用黑色墨水印刷在白色纸张上的。从中世纪到近代,绝大多数书籍之中,或书籍之外广为传播的印刷图画,都是仅由黑白两色构成的。由此产生了一场文化方面的变革,其规模是巨大的,不仅涉及科学文化层面,而且对于人们对色彩的认知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P138

雕版印刷图画的传播,在西方文化史上的重要性,再怎么强调都不过分。在色彩这个领域,这是一个非常关键的转折点:从15世纪中到 16世纪初的几十年里,无论在书籍中还是书籍外,绝大多数图画都变成了黑白图画。在中世纪,几乎所有的图画都是彩色的;但到了近代却变成了黑白的。这当然是一个重大的变化,会慢慢地改变人们对色彩的认知,并且引导人们对大多数有关色彩的科学理论进行重新思考。事实上,在中世纪人眼中,黑与白这两种色彩与其他色彩并没有本质区别。但从15世纪末至16世纪中开始,情况就发生了变化,黑与白被视为两种与众不同的色彩,后来甚至被排斥在色彩世界之外。到了17世纪下半叶,牛顿又从“科学上”证明了黑白两色的与众不同。‘我们来详细了解一下雕版印刷图画带来的这些问题,因为最重要的变化都是由此产生的。P144

对于色彩历史的研究者而言,未经着色的雕版图画也有着更大的价值,这里所说的价值指的并不是售价,而是作为文献资料方面的价值。事实上,色彩这个概念所包含的,并不仅仅是颜色本身而已,还包括光线、亮度、浓淡、纹理、对比和景深变化,而这一切其实用黑与白就能够完美地表现出来。从雕版图画诞生之初,版画的雕刻师们就企图用黑与白将色彩的感觉表现出来,而他们或多或少地实现了这一目标。他们的做法不仅体现在墨与纸的质地上,更加重要的是对直线、曲线和轮廓的运用,使用各种不同方式的排线可以产生色彩效果,并且能够表现出色彩的明暗变化以及浓淡饱和。例如用来勾勒轮廓的黑色线条,可以有粗细的变化,也可以有平滑或曲折的变化,还可以有实线或虚线,以及单线、双线、三线的变化;这些线条可以紧密地聚合在一起,也可以相互分隔一段距离。线条的方向可以有水平、竖直和倾斜的变化;不同的线条之间可以是相互平行的,也可以是相互垂直的;可以以各种角度相交、相切、相互重叠,也可以用线条构成各种网格或者线簇。线条还可以与点和面相结合,用来划分不同的区域、突出画面的元素,以及造成各种光影、明暗、远近、动静的效果。而点和面本身又可以有大小、厚薄、远近、形状规则或不规则、分布均匀或不均匀之类的变化。这一切在传统上都是通过色彩来表现的,而自此之后只用黑与白就能够完美地表现出来。在随后的几十年中,版画的雕刻师们发展出了更多的技巧,对点线面的运用愈发熟练,到了15世纪末16世纪初的时候,他们创作出来的黑白木版画和铜版画的表现力,已经不逊色于任何着色作品。这时已发展出铜版画的高级技法一干刻法,利用这种技法能够勾画出更加精细的点和线,从而制造出更加细腻而富有变化的“色彩”效果。

吴砺

2019.1.4




评分

参与人数 1桐币 +1 收起 理由
江面梭影 + 1 辛苦了,支持。

查看全部评分

楼主新帖
吴砺,桐城人,生于1963年,1979年就读中国科技大学物理系。大学毕业后在中国科学院从事科研工作,1997年曾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任访问学者,其后在硅谷工作。回国后一直在公司从事研发工作,已申请了五百多项国内外专利,并于2004年由海峡文艺出版社出版过第一本散文集《西海岸之》。2011年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散文集《瞬间》。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