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音乐】小提琴艺术
(一)
这个周末,观看纪录片音乐“小提琴艺术”。这部纪录片我曾看过一遍。这一段时间,我突然有些心血来潮,想为自己听过的音乐写点什么,尽管我连简谱都认得。
目前,中国城市中孩子学习钢琴和小提琴的数量,十分庞大。我知道十多年前,仅仅福州市,每年有二千多孩子钢琴考级,约二百个孩子小提琴考级。
“最新统计数据表明,中国目前每年大约生产37万架钢琴和250万把小提琴。”
“欧洲媒体在报道中称,西方古典音乐在中国的发展可谓突飞猛进,约有4000万青少年在学习钢琴或小提琴(若加上越来越普及的成人学琴,器乐学习者的数量将更大),中国正在向着成为古典音乐大国这个目标迈进。”
“早在2012年,著名指挥家洛林•马泽尔就已表达过这样的意思:‘欧美的古典音乐观众大都是老年人,而中国的情况不一样,那里是大多数老年人不懂古典音乐,音乐厅里基本是30多岁和更年轻的观众,他们在幼儿园和小学期间就听过和演奏过古典音乐。’”
“数据显示,我国城镇家庭的钢琴拥有量已经超过800万台。”
多么惊人的数字!中国目前4000万青少年,在学习钢琴或小提琴!
相对比,我们七九年上大学这一代人,当初对西方乐器和音乐,绝对是陌生的。我不知道当年全中国学过提琴和会弹琴的,不知道会不会达到千人。
不过,当年我们大学两个小班,正好有位男生和一位女生会拉一点小提琴,害得可能有一半男生暗恋上会拉小提琴的女生。可见,当年能演奏西洋乐器的少男少女,有多么珍稀。
说起来你们会笑,正是这几年我常拿这件事,开我们大学同学的心,结果我成了被相当数量的大学同学所痛恨的人,从大学同学微信群中被连踢出了三次,至今还被逐在外……
其实,我不过是相对我的同学们,只不过是稍稍有点幽默感的人。你也知道,任何幽默,都是或多或少都是,对人们心目中的神圣的亵渎……
如文章中所言,西方古典音乐的中外听众,真是年龄颠倒了。前年,我的老同学刘伟先生,在西雅图带我去听了一次西雅图交响乐队演出。我吃惊发现,音乐大厅中的听众几乎百分百是头发白或花白的老年人……
(二)
上集 魔鬼的乐器
“随着1999年3月12日最后一位真正具有传奇色彩的小提琴家耶胡迪·梅纽因去世,20世纪小提琴史上最后一页被翻过去了。充满神话时代走向尾声。”
这部纪录片,有助于我们了解二十世纪最伟大的一小批小提琴家们的演出的特色和片断。
无疑,门德尔松这首小提琴协奏曲,从雅俗共赏的角度来说,在世界所有小提琴协奏曲中受欢迎程度,应当是排名第一。全曲青春活力四射,甜美而不腻,空气中弥漫着清新脱俗气质,一听即熟,天才的旋律,不可思议的人间珍品……
而帕格尼尼(1782-1840)小提琴曲,狂放不羁,激情四射,我听的很美……或许是太文艺了一些……
片中艺术家认为,帕格尼尼带来了小提琴化时代的突变。
这部记录片,是把有音像制品以来伟大的小提琴家演奏的精彩片断,如点心集粹一样送我们品尝……即使你是一个古典音乐的外行,你也可以听听小提琴演奏的精华部分……
伊萨克·帕尔曼是一个真正出色的极有亲和力的纪录片解说者;那个小妖精希拉里·哈恩的小提琴家,讲解却是味道怪怪的……
有趣的是,这纪录片说海菲茨一出现,其他小提琴家们,都吃足了苦头……
帕尔曼说,他第一次听到海菲茨演出,一个星期都没有合上嘴巴,根本不相信自己听到的……
这部纪录片请来的四位小提琴家做解说员:伊萨克·帕尔曼 、伊夫里·吉特利斯、伊达·亨德尔、希拉里·哈恩,语言表达能力真的太出色了!
真是天才的解说员,即使不听其他的大师们演奏,就听这几位说他们前辈的故事,这部纪录片比单口相声还精釆!你会爱上这部记录片本身的!
艺术家本来就是怪人多,我的中国科大的同班同学中也是怪人多。我肯定是怪人,尽管我的大脑发育非常的不全,有空洞有坑……但是,我真的实在不忍心笑话他们……不过,我有时觉得啊,我有的同学大脑里的空洞,真的比我还大一百倍……
唉,细想一下,我这些同学真是没啥大出息,喝了那么多洋墨水,连我这样英文一句听不懂一句讲不来的乡下笨蛋同学开的一点小玩笑,都承受不起……
米尔斯坦琴声真是太干净了。
这部纪录片中还有早夭的天才少年。
(三)
下集 凌驾于小提琴之上
上一集一个著名小提琴家接受采访时说,一个大男人拿着一个玩具式小盒子,在舞台上舞来舞去几小时,其实挺可笑挺傻的……
真的,我亦有同感:人类真的十分奇怪的动物,弄一堆人,各家弄着一个发出声音玩具,疯疯癫癫手舞足蹈的几个小时,号称开音乐会……还有一大群傻瓜一样坐在那里,听他们捣鼓出奇奇怪怪的声音来……
其实十几个男人,在足球场跑来跑去,只为把一个皮球,弄到一个有门的网框中,这不也很傻啊!更傻的是看台上几万人,进入一种疯癫状态的呐喊助威,其实不是更傻吗?
这次新型肺炎全球大流行,倒是把人类吓傻了,都呆在家里,足球赛看不成,音乐会看不成,都在家傻呆着,用一种傻代替了另一种傻傻……
古典音乐,对很少接触或从来没有接触过的人来说,是太“阳春白雪”了。其实,看看这样的记录片,就会拉近两者之间的关系。
听一听,会发现挺好听的。只要你觉得好听,你自然就走近了古典音乐的世界了,古典音乐并不神秘……
不听古典音乐,没什么;听了古典音乐,你会发现,原来世界上还有这么好听的音乐啊……
我觉得现代人还是听一点好。世界上的好东西,总是尝一点好……
周末一大早,我就急不可待地想着看这部小提琴纪录片的下集。关键是,这是大师们的故事,通过活着的大师们,讲逝去的大师们的故事。
我就是爱听别人的故事,因为我们自己生活,太单调和平凡了……
尤金·易萨伊,我还没有听过的大师。克莱斯勒我倒是知道,我家小子就拉过他在考级教材中的曲子。
帕尔曼绝对是一位语言大师,他能把自己对前辈大师的音乐理解,用极为形象的语言表达出来……
细想一下,二十世纪的那些伟大的小提琴家,其实就是那个世界的类似现代社会上的流行明星歌手,只是他们用小提琴代替自己唱歌而已。
这些伟大的小提琴家,都是孤粒子。
雅克·蒂博,这位法国小提琴家大师,我也不熟悉。他的琴声的确是很人性化,像一个人在喃喃低语……
“至于我,你知道,音色就是你耳朵里听到的东西,你头脑中听到的东西,而且它能进入物质层面,因为我觉得,你听不到它,你就演奏不出来,或者,你听到了,你拉不出来,你就该放弃拉琴了。” 伊萨克·帕尔曼说。
“我有时会花几个小时,想象着空中萦绕着,我头脑中听到的声音,并试图把它在小提琴上表现出来,直到与心中听到的声音完全吻合。当然这是一门学问。” 伊夫里·吉特利说。
这是我第一次知道:一个的音乐演奏家,是怎样演奏自己的音乐的!
细想一下,写风景散文,不也是一样吗?当你能用文字,忠实的能表达出来自己内心的感受时候,你才觉得这文章写好了啊……
片子中那位解说的老者伊夫里·吉特利斯,多么强的形象语言表达能力,多么有亲和力啊。
电视镜头里的梅纽因,我看过他的自传,那文字真的很生动。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同海菲兹一样,二战期间乘飞机冲到前线,不停地为美军将士演奏……
伊萨克·史特恩的演奏,我是第一次看到。我好像是读过他的传记,但内容一点都想不起来了。
看到这些伟大的小提琴家演出,你会发现他们每个人都有内在的骄傲和自信,仿佛世界都装在他们的身体躯体中,他们的内心仿佛都是一座珠峰式的大山,小提琴不过是这山体裂缝中流出的晶莹剔透甘甜的山泉水……
史特恩的琴声真的是很甜,很浪漫。
斯特拉迪瓦里小提琴……
列奥尼德·科冈长着一脸苦相,我是第一次听他拉琴,琴声像春天山谷中和煦的春风,吹过面庞,清秀轻盈……
亨里克·谢林,我也是第一次见到,乡村舞蹈的魅力。帕尔曼说,谢林像山茶花。真是英雄所见略同……
这些小提琴家都是被小提琴物化了,一种特殊的人种和异类……
帕尔曼总是说,小提琴比钢琴难整难学,一个小提琴手能把音拉得不走调,就不容易了。事实上,大概如此。十多年前,福州市学小提琴与学钢琴比例为1:10。大多数孩子小提琴学不下去,学钢琴总没有问题。
就小提琴技巧而言,“等你把所有的东西掌握好,你可能已是95岁了。”帕尔曼说。
小妖精希拉里·哈恩评论人来,总是挑刺,有点刻薄。
大卫·奥伊斯特拉赫演奏音乐,有些干燥,哲学书籍一般;有些瘦,像春天到来之前有些寒气的空气中飘动着没有发芽的柳条,干净利落,又单薄……
大卫自己表演本人是像大山,太自信了,大稳固了……
梅纽因琴声有些白粉的颜色,像是春天树芽表面发芽前的白毫,或绿茶中的表面白毛,有那种甜美和白光,又让我想起北方的阳光里雾淞的晶莹透亮……
梅纽因的琴声听的一点不累,如帕尔曼所言一种“自然”的声音,音色很有灵性——看来,我与帕尔曼对音乐感觉,用语言描述和表达起来,几乎是高度的一致,尽管我连简谱都认得……
梅纽因平易近人,是神,是“下凡到人间的天使”。伊夫里·吉特利斯是这样的评论梅纽因。
梅钮因的琴声,有很大的亲和感,甚至忘记了它是琴声,如一个老朋友的轻声细语……
这部纪录片,也是到此结束了。
附录一
【纪录片音乐】小提琴艺术The art of Violin2000年【中文字幕】-1P1
附录二
【纪录艺术片】小提琴艺术The art of Violin2000-2P2
一部展示20世纪杰出小提琴演奏家的影碟。这就是华纳NVCARTS所出的DVD,取名《小提琴艺术》。它能让你目睹上世纪最伟大的小提琴家的庐山真面目,这些大师将轮流在你面前揉弦挥弓!仅凭此就能吸引众多的乐迷朋友。
这张DVD的封面有20位小提琴大师的名字,他们是:埃尔曼、埃乃斯库、克里斯蒂安·费拉、齐诺·弗朗塞斯卡蒂、戈尔德斯泰因、格鲁米欧、阿西、海飞兹、科冈、克莱斯勒、梅纽因、米尔斯坦、吉内泰·内弗、奥伊斯特拉赫、拉宾、斯特恩、谢霖、西盖蒂、雅克·蒂博。影碟的解说撰稿是伊萨克·帕尔曼 、伊夫里·吉特利斯、伊达·亨德尔、希拉里·哈恩。影碟中内容均由上世纪20年代到80年代初的历史拷贝组合而成。“串场”的主讲人主要由小提琴大师梅纽因和帕尔曼担任(如今梅大师已过世,帕尔曼的年龄也五十有六),同时也有米尔斯坦等人作辅助“讲师”。影碟是以门德尔松的E小调“小协”拉开序幕,以这首乐曲的优美旋律为背景,相继有9位大师演奏这首乐曲的音画叠现在你面前。最早的是1935年克莱斯勒的录音场面,后面有1947年梅纽因在好莱坞的演奏、1952年海飞兹在明希指挥波士顿交响乐团协奏下的演录场面、1958年奥伊斯特拉赫在莫斯科的演录、1961年格鲁米欧在尼斯的演奏、1962年埃尔曼在伦敦的演录、1963年费拉在巴黎的演录、1966年米尔斯坦在斯德哥尔摩的演录、1967年斯特恩在巴黎的演录。时间最近的一次演录片段,选的是梅纽因1979年蒙特卡洛的实况。1947年他演录这首乐曲时还是30左右的年轻人,1979年再度操弓的梅大师已是两鬓斑白,只有乐曲仍然洋溢着澎湃瑰丽的青春活力。此情此景,让人感慨万千。
影碟片还展示了几位大师演奏帕格尼尼作品的珍贵镜头。如海飞兹1952年演奏帕格尼尼24首随想曲、吉季斯1966年在巴黎演录帕格尼尼的第二“小协”、以及美国小提琴家鲁杰罗·里奇1973年演录帕格尼尼的变奏曲等,都是非常吸引人的片段。还有1951年拉宾在纽约演录克莱斯勒的“中国花鼓”、1961年弗朗塞斯卡蒂在波尔多演录巴奇尼的“小精灵舞曲”等,也引人入胜。
这张DVD以较多的镜头展示了海飞兹、西盖蒂、米尔斯坦、埃尔曼这四位大师当年的风采。如1945年海飞兹演奏柴科夫斯基“小协”,终场时指挥莱纳与他热烈握手以及观众为他欢呼;1952年海飞兹演奏维尼亚夫斯基D大调波罗奈兹舞曲,影碟的镜头较完整,并且从不同角度让你赏心悦目地享受这位盖世巨匠的精湛技艺。此外,埃尔曼演奏“柴小协”和德沃夏克“幽默曲”、西盖蒂演奏舒伯特小品、米尔斯坦演奏巴赫C大调奏鸣曲和勃拉姆斯“小协”等,都是精彩的历史镜头。
既然是历史镜头与历史录音,此影碟的画质和音效当然无法与现今的DVD大片相比。但经过现代技术的“修补”,即便是那些黑白图像的画质,还算比较清晰稳定。经过杜比数字处理过的单声道录音,听起来很像过去哪些质量较高的黑胶木唱片,加上大师们就在眼前为你献艺,这样的特殊享受,再现代化的影碟也无法取代。
——(引自AV新视窗,原文作者:朱模)
吴砺
202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