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片】百家讲坛之唐宋八大家之三苏
(一)
【记录片】百家讲坛之唐宋八大家之一:苏洵
在看这部纪录片前,我对苏东坡的父亲苏洵可以说真正是一无所知。
苏洵三弟兄,两个哥哥都中了进士。这一家人真的很能读书。苏洵总是考不中,父亲从不过问,只说这个儿子还没有到时间。苏洵从此纵情山水。
苏洵在自己写的“轼辙登科”打油诗中说道:
“明允曰:
莫道登科易
老夫如登天
莫道登科难
小儿如拾芥”
主持人说,苏洵是永远都不会考试的思想家,一生无仕途。
他不幸生在北宋以考试为唯一准绳的时代。
苏洵到了四十七岁,朝廷命他到京城考试。这让三十七岁发誓不在进入考场的他,十分狼狈不堪,最后婉拒了。朝廷后又封他一个九品芝麻官,婉拒;再封一个从八品官职,这次他只好满怀羞愧地接受了,因为要参与修改史书和对得起推荐自己的朋友们。
虽然近五十岁终于以文名天下,但是就是等不来苏洵想要的官职。虽然两个儿子让他脸上增光,但苏洵觉得自己一生很失败,而且并不想得开。
我想,朝廷肯定是因为科举制度问题,不肯给苏洵想要的官职。因为一开先例,后面的科举考试就会出大问题——天下人才有的是,毕竟大家都明白,文章写得好,并不代表官能当得好,不能为苏洵破例!
苏洵肯定完全是纯理性思维模式的人才。他绝对是天生缺乏音律和写诗的才能。而当年科举考试主考韵文和写诗的才能。苏洵掉在坑里,就是爬不出来。
我总想起我的英语听力和说的能力天生缺陷,这是用功无法做到和解决的事情。只是没有大学毕业就出国留学,这永远是我终身耿耿于怀的事,如同苏洵一样。尽管我知道,若真出国,根本呆不去啊。
苏洵最大成功,还是培养了两个出色的儿子。两个儿子在这音律和写诗方面是天才,这说明人类基因遗传工程,有随机抽取幸运儿的特点……
儿子即使是天才,不过是比常人大几百倍上千倍的白纸,最初父母在上面写的字和影响力,通常是决定这张纸上未来写的画……苏洵在两个儿子成才教育上,绝对功不可没……
作为一个人一生,这个成功足够了……
【记录片】百家讲坛之唐宋八大家
吴砺
2020.5.17
(二)
【记录片】百家讲坛之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辙
苏辙,是一个很难从哥哥苏东坡影子里走出来的人。
十八岁苏辙一篇制式考试文章,惊动了朝廷,骂皇帝太狠。幸好是仁宗皇帝。十八岁苏辙,语不惊人誓不休。一下子从哥哥影子里崩出来了。
上帝对苏东坡挺好的,给了他这个可以和他说得上话的弟弟。
苏轼和苏辙兄弟,是中国历史千古美谈,使中国历史有了人性化的一个兄弟情深的故事。
这个故事,只有在宋朝才可能发生的事情。苏轼和苏辙兄弟,虽不断被贬到荒凉之地,但是并无直接的性命之忧,而且他们还是高峰低谷不断转换。
这个宋朝,并没辜负他们兄弟俩,而是成就了他们的文名和和历史上的英名。
人生起起伏伏,才能成就一个伟大的诗人。没有这些挫折,苏轼写不出那么多接地气的诗歌和文章。
我是看了这部片子,对苏辙才有了一个较完整的印象。
吴砺
2020.5.20
(三)
【记录片】百家讲坛之唐宋八大家之一:苏东坡
“木秀于林 ,风必摧之”。
我看过四集苏东坡专题记录片,这又是另一个四集纪录片。
苏东坡已经故去千年,然而对大多数中国人而言,他仿佛是还活着中国某一个地方……这是人类文明造成的奇迹。
西方国家只有耶稣死去二千年,才会被众人一直念叨。耶酥,让世人感觉生命太沉重;而苏东坡,则是让我们中国人热爱生活和这个世界。
“吾心安处是吾乡。”
苏东坡在黄州完成自己的蜕变。
“苏东坡是具有现代精神的伟大古人。因为他的身上有着陈寅恪先生所说的那种‘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苏东坡的个人情感故事:“人间的四月天”。
才子佳人的故事。在那个无限对文学才华崇拜的时候,苏东坡无疑是绝大多数男女心中的真正的偶像,有几个女人愿为他付出,这是人性的必然结果。
“千古悼亡之首”——“十年生死两茫茫”。
这是打动千年中国人的词。
苏东坡是十分罕见的有悟性的人。他说,在他看来,天下没有一个人不是好人。这是一种普世价值观念,超越了他那个时代。
他觉得自己上至玉皇大帝,下到下里巴人,都是自己的朋友。
这佛教中,所有人都可以有成为佛的可能性,但恶人必须先放下屠刀。
显然,苏东坡是一个天才的广告牌制作者——他这些话是说,我爱你们所有的人,你们都喜欢我的诗词吧……
苏东坡的诗词,绝对有意识地朝着大众化目标前进,为整个人类而歌而唱——不管你是社会定义的恶人或好人,你都有人的悲欢离合的人之常情,苏东坡就是要写这个常情,你就会与他共鸣……
“天才与全才”,这是后人对苏东坡的印象。
雅文化和俗文化双重的人才。
宋明以前,古人对文的重视程度超过诗词,这一点我才知道。
“行于所当行,止于所当止。”苏东坡这样评价自己的文章。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承天寺游记》,几句话短文,创造了一个千古不朽的夜景。
“东坡肉”,美食家。其实就是食品做法的发明家。
酒道,食道,茶道,医道,他都擅长,音乐他也擅长。
主持人认为苏东坡的个人哲学,“通透”。
“西方不无,但个里着力不得。”东坡临终之言,我是在网上查了一下,才知大意。
这事实是一种听天由命,顺起自然的悟透,他本质是否定西方的存在,但即使临终最后一刻,仍想着要给了自己和尚朋友的面子和对朋友信仰的尊重:“西方不无”。
苏东坡兄弟二人年纪轻轻刚刚中举,春风得意之时,家乡传来的却是母亲去世的消息。苏东坡一生中,二妻一妾依次离世,官场生死离别和起起落落,最终,还是正常的走向生命的终点……
中国人对苏东坡感情,类似对屈原感情——中国人民热爱自己的才子,感受了他们赤子之心,并觉得他们不该受这么多委屈……
吴砺
2020.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