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千生一页:阅读与小说的镜中世界
——观看PBS纪录片《美国大阅读》
一
在这个 人人在手机上滑动的世界, 我按下播放键, 不知会遇见什么样的理解 悄然进入心里。
他们说, “阅读是经验的替代”。 我感同身受。 人生太短太小, 书, 能让我们活过千次。
影片提到—— 托尔金的魔戒, 拷问权力的旧命题: 权力腐蚀, 绝对的权力 绝对地腐蚀人心。
马克·吐温, 用河岸与乡音写作, 用美国的语言 塑造美国文学。 他的汤姆, 翻过几十种语言的篱笆。
《瓦解》: 非洲的文明自述崩塌。 《哈利·波特》—— 十五户家庭就有一户收藏, 那是一个全球性的梦。
看着看着, 我突然想起 二十年前美国电视广告—— 热情满溢, 五彩斑斓, 脸上永远笑容灿烂。 一个把生活当节日的国度。
他们说《陋室》, 一本我未曾听过的小说。 老实说, 三十岁以后, 我几乎不再读小说了。
只读过一本—— 《百年孤独》。 其余, 都是人物传记、 纪录片, 真实的人间伤痕。
不过—— 《远大前程》是例外, 青春时代, 我最爱的朋友之一。
而今的中国, 一些年轻人迷恋 他们幻想中的俄罗斯, 仿佛陀思妥耶夫斯基 仍在军靴中走来。 我只能说: 荒唐可笑。
《麦田守望者》,青春小说。 而普京, 只是个克格勃出身的 小部落酋长, 靠血与火统治。 在中国, 却被不少人视为偶像。 我真的无法理解。
接着出现《格列佛游记》, 如雷贯耳,未曾读过。 《唐吉诃德》, 我年轻时的影子。 《飘》, 确实深刻影响过我的青春。
有人把斯嘉丽和米老鼠并列—— 这创意,真妙。 中国, 是否有类似《飘》的小说?
《红色的羊齿草》。 《教父》。 为何美国人 钟情黑帮故事? 有人说: “他们喜欢弱者”。 这句话,倒有些解释。
美国人爱读小说—— 这既令人惊讶, 又理所当然。 否则,好莱坞 怎会如此繁荣?
他们是做梦的民族, 而小说, 正是白日梦之器。
《夏洛特的网》, 没看过, 却觉得名字有种温柔。
看了大半, 一百本书, 我读过五本, 而剩下的, 也不打算读。 因为都是小说。
“办一张图书卡, 世界就在你眼前。” 这是极好的口号, 胜过千言万语。
在中国, 我们读太多课本, 读到心干裂, 然后再不碰书。 读书, 只是通关的敲门砖。 进了门, 就忘了书。
而美国, 仍试图用常识判断是非。
这百本排名如何, 其实无关紧要。 重要的是, 它揭示了: 美国人今日热爱的心灵镜像。
小说, 能引发 我们最深层的共鸣。 那是人生某些感情的回声。 真实如梦。 而传记—— 是解毒之书。 我们读他人不幸, 原谅自己, 也学会原谅他人。
我忽然想起—— 大学时, 我梦想写一部伟大的小说: 《晚霞与晨曦》。 可至今, 灵感全无, 空空如也。
我或许真的 不适合写小说。
“读书的人,一生过千生; 不读书的人,一生只活一生。” 这句话, 胜过万语千言, 也道明了我为何 热爱阅读—— 尤其是那些写人世悲欢离合的传记, 与记忆深海中的纪录片。
二
它的开始 不是排名, 而是一个问题—— 当我们热爱一个故事时, 我们爱的是哪一部分?
不是书页, 而是穿越。 不是情节, 而是记忆。 不是虚构, 而是 落入陌生人语言中的自己。
他们把 《杀死一只知更鸟》 与《达·芬奇密码》并列, 把奥斯汀 和《饥饿游戏》放在一起, 不让我们评判, 而是邀请我们倾听—— 倾听热情, 倾听心跳, 倾听读者为何是真实的存在。
在这个 指尖滑动的时代, 书依然缓慢地燃烧, 需要时间, 却赠予世界。
一个读书的人 活过千生; 一个不读书的人—— 只活一次。
但阅读, 从来不只是逃离。 它是一次直面—— 面对悲伤,面对喜悦, 面对那些 我们不敢说出口的真相。
书,举起一面镜子, 让我们看到的 不是世界, 而是我们如何面对世界。
书,架起一座桥, 让我们走进 另一个生命的呼吸, 并学会—— 不急于评判。
《夏洛特的网》 并不是讲蜘蛛—— 而是在讲爱, 讲我们害怕失去的东西。
《了不起的盖茨比》 也不是关于金钱—— 而是关于 那些我们永远够不到的渴望。
小说, 是一张欲望的地图。 传记, 是求生的说明书。 我们读别人的人生, 是为了少些哀伤, 也为了 原谅那些未曾痊愈的伤口。
我曾梦想 写一本小说—— 《晚霞与晨曦》。 但那些页码从未降临。 可我依然在读, 依然在看, 依然相信—— 有些书,会流血。
它们不是娱乐, 它们是记忆。 有时候, 它们也是怜悯。
所以就让名单不完整吧, 就让人们喜好不同吧, 这根本不是重点。
重点在于—— 在悄然翻页的瞬间, 某个灵魂或许会苏醒, 一扇门也许悄然打开。
而一段 原本狭小单一的人生, 也许会在光中, 稍稍伸展, 多活一分。
附:
吴砺 2025.5.2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