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计的沉默:倾听拉姆斯,少,却恒久
——观看纪录片《拉姆斯 Rams(2018)》
一
有些人专谈工业设计—— 我从未想过, 它竟能触动 我脑中那些关于激光器的构想。
“少,要更好。” 这句话, 有种特别的清澈。 影片开场,像是对话, 拉姆斯反复低语: “少,要更好。”
他说, 如果人生可以重来, 他会学习景观设计。 老实说, 我也是。 但要在那样的尺度上改变世界? 太难。 极少有人拥有那样的重量。
观看一个人的传记, 像是又活了一段人生—— 不是别人的, 而是你 未曾走过的另一种可能。
当你已经走过人生的一半, “人生短暂” 不再是诗句, 而是指尖可触的真相。
一个老人 回忆他年轻的日子, 一帧帧旧照浮现。 对现在的我来说, 那些影像有了新的滋味—— 带着哀愁, 带着时光的失落, 也带着生命流逝太快的叹息。
1956年,布劳恩公司, 他设计了一台收音机与唱机。 如今看来, 依旧赏心悦目。 他的设计—— 极简、和谐、安静, 却从不张扬。
这个老人, 真的很有趣。 在产品博物馆中一番点评, 像是在与旧友交谈。
影片拍摄于2018年, 他85岁。 结尾那一幕, 他站在人群中—— 只是个 不再引人注目的老人。
我想, 现代社会中的每一个人, 其实都很渺小。 小到可以忽略, 小到无足轻重。
即使是他—— 德国设计界的传奇, 在中国, 又有几人知晓他的名字?
在人海中, 他不过是一个穿外套的老人。 这也许是世界的公平—— 或者, 是世界的冷漠。
二
这不是一部传记, 而是一场沉思; 不是赞美, 而是一种静默的凝视。
他站在 洁白留白的空间里, 每一件作品 只说最必要的语言。
“少,但更好”—— 不是标语, 是一种生活方式, 一种对“更多”的温和反抗。
那台1956年的唱机, 至今仍像未来之物—— 线条纯净, 姿态谦逊, 形式与功能共呼吸。
这部影片不急不躁, 它耐心倾听。 在沉静之中, 你终于明白—— 好设计, 是一种伦理。
十项原则, 轻轻刻下, 不是铭于石头, 而是融入日常关怀的习惯。
设计, 就是决定 什么应该存在, 什么应当隐退。
拉姆斯八十五岁时说, 如果重来, 他愿意去学景观设计。 因为也许, 比起物件, 这个世界本身 更需要被重新塑造。
他站在人群之中, 不是传奇, 只是一个人, 而他的作品, 从未意在喧哗。
名声会褪去。 但一把坐得舒适的椅子, 一台静静播放的收音机—— 它们会留下。
设计, 他提醒我们, 不是装饰, 而是良知的可见之形。
透过这部影片, 他的声音, 柔和、简洁, 依然在我们心中回响。
附:
吴砺 2025.5.2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