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网

 找回密码
 我要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3|回复: 0

[散文] 过载之镜:注意力、创造与碎片时代的自白

[复制链接]

8229

主题

1902

回帖

1万

积分

荣誉会员

Rank: 8Rank: 8

积分
10201
鲜花(23) 鸡蛋(0)
发表于 2025-5-28 08:31:4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过载之镜:注意力、创造与碎片时代的自白

                                                                                                        ——观看纪录片《超负荷的大脑》


               一

这是少见的法国纪录片——
不谈葡萄酒,不谈战争,
它谈一种更隐秘的痛苦:
那些本应解放我们的工具,
正在反过来,
吞噬我们。

手机,
早已不是工具,
它是主宰。
每一声提示音,
都是一记温柔的鞭打,
打断思绪,
打破安宁。

我们的房间不再有界限——
卧室与办公室
在光标与焦虑中交融,
夜与日被连为一体,
没有边界,也无逃离。

他们说,
过去人注视屏幕,
平均可坚持一分钟十五秒;
而如今,
只有十五秒。
十五秒,
我们就会被世界带走。

“一心多用”?
那是幻觉。
大脑并不善变魔术,
它只能一件一件地处理。
当两件事同时到来,
注意力如镜面裂开,
噪音从缝隙渗入,
思想化作雾气,无法成形。

一位教授,
正在教孩子们
如何分解任务,
如何像拾起碎玻璃一样
把破碎的专注
重新拼回完整。

而我们,
为什么总是迫不及待
去查看最新的通知?
为什么
对弹窗与推送上瘾?
因为那是大脑深处的奖赏回路,
它告诉我们:
你被需要,
你在“连接”。

这是瘾,
也是骗局。

而比多任务更累的,
是创造力。

当创意点燃,
像万马奔腾,
我可以在一周内写出多个专利,
万字如瀑;
但随后——
便是空白,
彻底的空白。

我曾连续写作两周,
语言像流水一样不肯停歇,
可过后,
整个人坠入麻木,沉寂,
像燃尽的矿井,
只剩下一口黑暗的风。

这是天赋的代价?
还是技术世界强加的幻觉?

数字时代的另一个诅咒是:
人人皆才,
个个都在创造。
创新成了流水线的常态,
你的一点火花,
可能别人一扫而过便已吸尽精华。

于是我们写得
更短,
更快,
更轻,
更亮。

可它能留下来吗?
在这信息洪流中,
是否还能被人记住?

我们如何写出
一句能抵挡遗忘的句子?
在这个碎片的纪元,
是否还能有一句话,
在人心中停驻十年?




                   二


这不是科幻,
不是危言耸听的前奏——
而是一面镜子,
我们早已
身在其中。

我们曾经创造工具,
原本为了服务我们;
可如今,
我们成了它们的奴仆。

一声提示,
一束光,
一指滑动——
这就是我们的日常节奏。

注意力,
曾是一条江河,
如今成了零星的雨滴。
十五秒,
就能冲散一个当下。

这部纪录片并不吼叫,
它低声讲述——
用冷静的事实:
大脑无法真正同时处理两件事,
不破裂。
“一心多用”,
只是一个温柔的谎言。

孩子们,
被太早接入了网络,
开始闪烁、模糊。
但希望仍在——
只要我们放慢,
把任务拆成尘埃,
他们仍能重新学会专注,
一次,只看一个目标。

然后,
镜头深入更深的核心:
那团名叫“创造力”的火。

发明,
是一场冲刺,
燃尽全部精力,
只为换来一瞬光亮。
写作,
是将自己掏空,
直到纸页闪耀,
可那光芒
不一定属于你。

创新要得太多,
而我们交出一切,
因为这个系统,
早已不允许我们“休息”。

太多的头脑,
太多的火花——
都聪明,
都瞬间陨落。

更短,
更快,
更亮。
可它还能留下来吗?

一句话,
还能在滑动与刷屏中,
存活吗?

这不是绝望,
是认清。

纪录片举起一面透镜,
让我们透视这个时代——
一个嘈杂到无法思考的世界,
一个炫目到无法安睡的现实,
一个过度连接,
却日渐支离的人类自己。

附:

【【纪录片】超负荷大脑 Brain Overload (2016)-哔哩哔哩】 https://b23.tv/0v0HbKt


吴砺
2025.5.28





楼主新帖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