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网

 找回密码
 我要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9|回复: 0

[散文] 墨起之前:中国绘画的灵魂初响

[复制链接]

8229

主题

1902

回帖

1万

积分

荣誉会员

Rank: 8Rank: 8

积分
10201
鲜花(23) 鸡蛋(0)
发表于 2025-5-30 14:37: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墨起之前:中国绘画的灵魂初响

                                               ——观看纪录片《中国绘画艺术 第一集〈笔墨春秋〉》

              一

我有巨大的求知欲,
却时间有限,
精力也不够。
太多的事物,
想要了解哪怕一角,
都已不易。

就说《清明上河图》——
它像个异类,
不完全是工笔,
也不尽是写意。
它描绘了一个城市的呼吸,
行人、商贩、挑担、喧闹,
在长卷中川流不息。

山在哪里?
孤鹤、寒梅呢?
画家为何选择描绘
如此“日常”的东西?
这是一个天才
偏离常规的决定。

有趣的是,
这纪录片竟是2010年拍摄,
却仿佛揭开了一层
厚重的古老尘埃。

从宋徽宗的美学王国,
一路讲到赵孟頫,
他说“书画同法”,
脱离宋代的精致与规矩。
是的,
这是创新,
但也许是衰败的开端。

文人画兴起,
笔触粗简,
少了韵味,
多了重复。

《水村图》——
他最得意的作品,
却让我觉得,
静穆感和结构感
正在消失。

或许是蒙古人的豪放,
催生了一种新的自由,
或者说,
把绘画推向
更远的松散。

同时代的西方,
乔托在描画影子、肉体、天空,
在追求真实。
而中国画,
走向了内心,
走向了意念、虚无、
以及墨与留白的世界。

他们用的是画布,
我们是宣纸。
他们有管风琴,
我们是古琴、琵琶,
抚出的,
是空寂的旋律。

他们的画,
讲述圣徒与战争的故事,
我们的画,
低语着
无名的风景与情思。

元代“四家”登场,
如战火余烬中升起的烟。
黄公望《富春山居图》,
不是一处山水,
而是一场
墨色中的梦。

宋以前的画,
常有劝诫意味;
宋以后,
则是抒怀、独语。

米芾曾说:
“昔日之画,用以规诫,
今日之画,只为玩赏。”
从写实到写意,
从彩色转为黑白,
从匠人转为文人。

而这一切,
其实从七千年前就开始了——
彩陶上的螺旋与线条,
粗犷、奔放,
像雷霆刻在泥土上。

良渚的玉琮,
也是线条的艺术。
只有中国人爱线条?
古希腊陶器上,
不也是线?
是弧?
是静止中仿佛在动的形状?

洞穴壁画之后,
是帛画与丝绢。
楚地战国的帛画,
女子合十祈祷,
龙凤翻腾于前。
马王堆的升天图,
让魂灵随画腾起。

彼时的古罗马,
在画空间、体积、明暗;
而中国画,
在追求一笔之间的流动、
线条的呼吸。

我想起三星堆那些面孔,
线条精致,
面孔失真,
却有自己的节奏。

东晋顾恺之,
游丝描,
女子袍裾如云,
贵族气息浮动其间。
阎立本《步辇图》,
铁线勾勒,
阳刚而稳。
吴道子的“莼菜条”,
随风而动。
李思训的青绿山水,
色彩厚重,
唐代的壮丽扑面而来。


这部纪录片,
或许能带我
登上一座小山坡,
俯瞰我脑中
零碎的中国绘画印象——

它们可能
不会变成一座大殿,
但能化作一轴长卷,
缓缓展开,
一笔一划,
穿越千年
视觉的历史。


                二

起始,
不是山川,
而是人群。
不是苍鹤,
而是货担与行旅,
一座城市被拉长,
化作一轴静默的长卷。

《清明上河图》——
打破传统的裂口,
一场平凡生活的节日,
被神一般的耐心描绘。

为何要画庶民?
为何取喧闹而非寂静?
因为,
天才总在历史前行时
选择偏离。

于是我们踏上旅程——
起于徽宗,
这位皇帝兼艺术家,
他的精致美学
已被时间风化。

再到赵孟頫,
他撕开旧有边界,
以书法之笔,
书写图像之诗。

他说:“书画同源。”
于是,
绘画的律法被改写。
这是新生?
还是衰败?

影片不作评断。
这是它的力量,
不是缺陷。

它让张力留存,
像风未落地。

线条开始松散,
技艺也许变得柔软,
而精神,
却愈加响亮。

然后——
镜子从海那边递来:
乔托。
当赵孟頫将世界融入意象,
乔托却用光雕出形体。
东西如双眼,
各自凝望不同的月亮。

他们有油彩,
我们有墨。
他们画肉体,
我们画思想。
他们的画布打开空间,
我们的宣纸开出沉默。

而始终,
线条——
那神圣的线条——
如咒语。

从新石器的陶罐,
到商代的玉琮,
从汉代的飞升图,
到唐代的贵族群像,
中国用一根根黑线
勾勒自我。

没有明暗对比,
没有透视法,
只有节奏,
流动,
与一口气的起伏。

顾恺之的女子——
衣袂在画上翩跹,
仿佛随风,
却未动。
阎立本的帝王,
步伐如铁铸。
吴道子,
墨线如烟,
仿佛从僧人的炉中升起。

而在这所有之下,
是毛笔的声音——
有时刚,
有时柔,
从不高喊,
却从未消失。

这一集,
不是一堂课,
而是一场沉思。
不是历史叙述,
而是一次登高。

它带你站上低丘,
你才看到:
这文明,
选择的不是再现世界,
而是诠释
它的呼吸。

这,
就是绘画——
使沉默
得以显影。


附:


【中国绘画艺术  全集   1080P-哔哩哔哩】 https://b23.tv/Vp9lTfB



吴砺
2025.5.30






楼主新帖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