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网

 找回密码
 我要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4|回复: 0

[散文] 当人影褪去,群山开始低语

[复制链接]

8229

主题

1902

回帖

1万

积分

荣誉会员

Rank: 8Rank: 8

积分
10201
鲜花(23) 鸡蛋(0)
发表于 2025-5-30 20:36: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当人影褪去,群山开始低语

                                                     ——观看纪录片《中国绘画艺术 第四集〈丹青妙绘〉》

                一

《韩熙载夜宴图》——
人物不为美而画,
而是为在场,
为传神,
为那描不出却依旧在的东西。

阎立本的帝王图卷,
十三张面孔,十三段遥远的权力。
《步辇图》,《历代帝王图》——
我竟在画中遇见唐太宗。
不是我想象中的李世民,
不是俊朗的亚历山大,
不是银幕上的英雄,
而是一个带胡人血统的霸者,
粗犷、威严,带着征服的脸。

中国人物画总让我觉得少了什么——
或许是西方油画那种深入骨骼的解剖与光影。
线条有粗细,
却无皮肤的温度,
无暗影的浮动,
像是一幅笔记,
不是一个人。

仕女图仿本,
面孔如同印刷,
千人一面。
但早期西方的圣母像又何尝不是?
艺术也需要时间,
在模仿与失败中慢慢进化。

我忽然发现,
浮世绘里的女子,
竟像是唐代仕女的幽灵复生——
日本,这个民族,
的确拥有罕见的文化延续力,
不轻易断线。

李嵩的《货郎图》铺展开日常,
而西方人用解剖、光影、透视,
建起一座写实的殿堂。
严谨、理性、静穆——
成了他们的古典灵魂。

西方画人之形,
中国追人之神。
于是,神韵成了准绳,
千人一面成了命运。

宋以后,
人物褪去,山水登场。
文人不再耐画人,
他们把内心,
投进山河之中。

范宽的《溪山行旅图》,
北方的冷寂与雄浑,压倒一切;
董源在南方,
画出的是江南的丘陵、村庄、草桥与柳风。

《潇湘图》——董源的清幽之作。
一九八三年冬天,
在合肥一所师范学院的报栏中,
我站了好久,
那幅画让我暂时忘却大学最后一年的阴霾与困惑。

片中说: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中国山水画,
从来不是如实记录,
而是内心的倒影。
自然不被复制,
而是与“我”交融,
成为一种心灵的变体。

而西方画家写实如见证,
面对的是“他者”;
中国画家,面对的是“我”。


               二

他们曾画人,
用墨线低语权力的余温。
不是血肉,
而是存在的回音——
一个手势与灵魂之间
那一息尚存的空白。

阎立本留下了唐太宗——
不是那俊朗王子,
而是来自草原的沉默霸主,
权力的刻痕压过了美感。

中国人物画,
从未触碰皮肤,
画的是神,
失去了肉体。
哪有暗影?
哪有肌理?
哪有颤抖而真实的手?

面孔太相似了,
仿佛幽灵共享面具。

但想想,
欧洲早期的圣母像又何尝不是?
艺术也需走弯路,
在模仿与失败中慢慢生出自我。

后来,一切转向——
从人物到山河,
从形体到心象。
山成了镜,
水成了诗句,
墨成了通往内心的路。

范宽的山如沉默之石,
董源的水如细语之潮。
北方是敬畏,
南方是回忆。
《潇湘图》曾是我心灵的避风港,
在那个灰色的日子,
我进入它的雾中,
悄悄隐去。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他们真的做到了——
不是复制世界,
而是用墨重建它,
带着渴望与心意。

西方转向光影、解剖、透视——
追求可见之真。
中国转向内在,
转向共鸣与寂静。

人物画消逝了。
人影褪去,
隐入画卷尽头。
文人们在未踏足的山中安放自己,
画的不是所见,
而是所忆。

然后来了花鸟,
来了梅花,
来了蝴蝶。
有人追逐富贵,
有人追寻风的踪迹。

而今日——
在这充满机器轰鸣的世界里,
人们重回笔与绢,
不是为炫耀,
而是为活下去。
花鸟画,
不再只是艺术,
而是祈祷,
是信仰的延伸。

一座
没有神的庙宇,
仍有人守在灯下。

附:


【中国绘画艺术  全集   1080P-哔哩哔哩】 https://b23.tv/muL2KGc



吴砺
2025.5.30





楼主新帖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