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信仰与爱的寂静之间:你使一切变得美丽
——观《经典英文歌曲:You Make Everything Beautiful》
第一部
一
我第一次知道 那几句话的出处——
“赐我平静, 接受无法改变的事物; 赐我勇气, 改变我能改变的; 赐我智慧, 分辨两者的差异。”
那是智者的语言。 教人何时停下脚步, 看清前方那堵墙, 学会放手。
而我—— 在年轻的岁月里—— 却一次又一次 去推不动的山, 在奋力改变的痛楚中, 留下青春的伤痕。
二
接着,歌曲展开——
“当我软弱时, 你赐我力量; 我能飞翔, 因你使一切美丽。 在你的时间里, 一切皆有光。 赐我耐心等待, 让我自由前行, 感受你的爱, 洗净我的灵魂。 你使万物更新, 你使一切美丽。”
对于一个没有信仰的人, 那种感受—— 我无法完全触及。 但我也曾感受到 人间的爱, 那真切、炽热的爱; 我感受到 生命只有一次, 却能如此闪耀。
我对世界的热爱, 取代了他们歌中的上帝—— 于是我也体会到 那首歌中 被净化的宁静。
三
信仰—— 是一团双焰。 它既是精神的支柱, 又是思想的牢笼。 哪一面更亮? 哪一面更灼? 我无法分辨。
但这首歌—— 如此简洁, 旋律轻柔, 言语却沉重如石—— 它在低声提醒: 美, 也在放下之中; 智慧, 也在学会—— 如何不再抗拒。
第二部
一
所有神圣的歌 都从简单开始—— 一口呼吸, 一句求平静的言语。
平静、 勇气、 智慧—— 三面镜子, 映照灵魂。
去接受无法撼动的, 去改变仍可改变的, 去分辨两者的界限—— 这不是信仰, 而是醒悟。
二
诗人伫立 在信仰的殿堂之外, 却在心中 听见回声。
他不向天祈祷, 而向人间祈祷—— 向那份温暖的爱, 向那仅此一次的生命, 那燃烧而短暂的光。
他人称之为“上帝”, 而他称之为 “存在的温柔”; 他人称之为“救赎”, 而他称之为—— 继续去爱的勇气。
三
宗教—— 是一团双焰: 它照亮, 也囚禁。
它给予人类 最初的意义结构, 从黑暗中升起的歌; 然而它也筑起高墙, 让发问者噤声。
但在矛盾之间, 仍有神圣存活—— 那一刻的寂静, 当“放下” 变成了“理解”。
四
在信仰与思想之间, 有一座细窄的桥—— 那就是诗。
宗教追求永恒, 而诗倾听时间。 信仰命令, 而诗低语。
它们同属一种 颤抖的渴望—— 在消逝中寻找美, 在失去中 触碰无穷。
五
于是当那首歌唱道: “你使一切变得美丽”, 那并非承诺, 而是觉悟——
美并非来自力量, 而来自放手; 宁静并非来自 改变世界, 而来自 停止抗拒。
在那片寂静中, 人心成为 自己的教堂。
而爱—— 脱离一切信条—— 让万物 重归美丽。
第三部
宗教抒情诗的力量, 往往在于它用最简洁的语言, 揭示人类存在最深处的挣扎—— 命运与自由、 希望与放弃、 爱与时间的关系。
“赐我平静、勇气与智慧”这三句祈词, 构成了人类伦理意识的三重镜面: 面对无法改变的事物, 平静是一种智慧的克制; 面对仍可努力的事物, 勇气是一种道德的召唤; 而在两者之间的分辨, 则是成熟心灵的标志。
诗人从“神的启示” 转向“人的体验”, 以人间的爱取代上帝的爱, 以生命一次性的热度 取代永恒的许诺。 这种转化, 正是现代人类精神史上 最深刻的跨越—— 从依附神灵, 到自觉人心。
宗教的美, 在于它为人类 建立了精神的语言; 宗教的限度, 在于它有时 拒绝语言的自由。 而诗歌, 恰恰是那条 穿行于两者之间的隐秘之路。
《你使一切变得美丽》 在诗人与听者心中, 超越了信仰的范畴—— 它成为一种存在的顿悟:
在时间的流动中, 仍能看见 被光照亮的瞬间; 在不可改变的命运里, 仍能找到 美与自由的姿态。
附:
吴砺 2025.11.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