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246
- 积分
- 372
- 威望
- 212
- 桐币
- 1184
- 激情
- 336
- 金币
- 0
- 在线时间
- 1 小时
- 注册时间
- 2008-8-17
荣誉会员
 
- 积分
- 372
 鲜花( 4)  鸡蛋( 0)
|
正月十二是个双休日,在孔城乡下的妈妈打来电话让我回老家住两天再走走亲戚。因为初八我就回城正式上班了,所以在老家流动的红色正月里也没有呆几天,既然这样我电话中就满口应允下来。
就在我带着女儿快到老家门口的时候,发现小爹爹家门外的稻床边上围拢着许多人,我的母亲也在旁边站着,当时我还以为老家的人在和谁打架呢?赶紧把车子靠边上停稳妥,让女儿独自去找乡下的小老爷玩。然后就问站在人群中的母亲:这一帮人在这儿围着是怎么回事?是和我们家打架吗?母亲告诉我不是那回事,是童庄的人为了地界的事情和我们生产队的人起争执,原来我们的地界是和枞阳县麒麟镇童庄村相连,以一条茅草覆盖的花水沟为界。今天他们来说我们这边人开了一条路,这毕竟是上辈子人留下的铁板定钉的界沟,要开路最起码也要和他们商量,现在我们就这样贸然开路太瞧不起他们了,也不把他们放在眼里,所以他们决定一个生产队的人全部聚集起来,把路挖断,重新清理界沟。原来是这么点小事,互相让让问题不就迎刃而解吗?
由此想起我们身边的“六尺巷”故事。据《桐城县志》记载,康熙时期时任清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张英居宅旁有隙地,与吴氏邻。后来两家都要起房造屋,于是为地皮发生了争执。张老夫人便修书北京,要张英出面干预。这位宰相到底见识不凡,看见来信,立即赋诗一首劝导老夫人:“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张家见书明理,立即把墙主动退后三尺;吴家见此情景,深感惭愧,也退让三尺。这样张、吴两家的院墙之间,就形成了六尺宽的巷道,成了流传至今著名的“六尺巷”。毛主席在建国后会见苏联驻华大使尤金时,曾经讲到这个故事,说起这四句诗,用来表达两国之间的事宜应该谦让、平等。
在我国北方还有着一条“仁义胡同”的传说,更是盛名远播。这“仁义胡同”在山东济阳,时在明朝,当地人董笃行在京都做官,母亲来信说家里因盖房砌墙与邻居发生争执,要他出面讲话。为此,董笃行写了一首诗寄给母亲,诗云:“千里捎书只为墙,不禁使我笑断肠。你仁我义结近邻,让出两墙又何妨。”董母照办后,邻居受到教育,也主动退让,于是空出了一条胡同,即为“仁义胡同”。
一南一北两件“民事纠纷”中,其中的一方都是“京官”。像张英还官至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他又是大文人,先后任《一统表》、《渊鉴类函》、《政治典训》、《平定朔漠方略》总裁,著有《周易衷论》。张英的儿子张廷玉,也是康熙年间进士,官至保和殿大学士、军机大臣加太保。相比之下,发生纠纷另一方的吴氏其地位恐怕要低得多,也许就是平民百姓一个。
社会需要和谐,和谐离不开文明,离不开礼让。生活中如果一旦没有了礼让,就像恩格斯说的,即使是两个人的社会,也无法维持下去!2008年2月21日,国务院副总理吴仪一行在省委书记王金山、省长王三运、副省长文海英陪同下到桐城考察旅游工作。吴仪副总理一行在桐城先后视察了3A级景区文庙•六尺巷。当时吴仪就很严肃地说:“六尺巷的故事告诉世人:大度做人,克己处事。” 原外交部长唐家璇在参观六尺巷后,还欣然题辞:“桐城六尺巷,和谐名城扬”。
今天通过两村地界之争,真有种感慨让那些在生活中不懂礼让的人,真该到“仁义胡同”或“六尺巷”去走一走,兴许能幡然醒悟,品味出“礼让”的高尚和甘美来。在物欲横流、钱、权当头的今天,提倡这种美德,似乎更为必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