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246
- 积分
- 372
- 威望
- 212
- 桐币
- 1184
- 激情
- 336
- 金币
- 0
- 在线时间
- 1 小时
- 注册时间
- 2008-8-17
荣誉会员
 
- 积分
- 372
 鲜花( 4)  鸡蛋( 0)
|
我的家乡桐城不仅有统领清文坛三百余年的散文流派-----桐城派,而且还有值得津津乐道的“小花”茶,一文一茶写出一个城市入骨三分的性格,那就是文都。对于这个文自然没有异议,毕竟历史上有“天下之文章,其在桐城乎!以及“人不必桐城,文不可外乎桐城”一说,但这个茶,就应该去好好研究了,因为它有着扑朔迷离的身世。
桐城产茶甚早,有文字记载即可溯至隋唐,然桐城小花的成名应该在明朝。据《桐城风物》记载:“茶山园皆有种者,唯小龙山方氏龙泉庵中茶产于云雾石隙中。味醇而色白清香,品不减于龙井,龙眠孙氏椒园茶亦佳。”明朝大司马孙鲁山,乞休隐居龙眠,在椒花似雨的椒子崖下,构筑了“椒园”。孙鲁山生性爱茶,宦游时得异种茶籽,植之“椒园”,用人参剩汤浇之,茶作兰香,故称作“椒园茶”。《桐城县志》记载:“茶其树大小不一,桐城茶皆小树丛生,椒园最胜,毛尖芽嫩而香。”又据《桐城好.龙眠杂忆》云:“桐城孙氏椒园(孙氏名鲁山,曾任明朝大司马总督)茶,曾进贡皇帝品茗,与当时名茶“顾渚”、“蒙顶”齐名,跻身“贡品”之列。”从此,椒园茶成了“贡品”。又因其冲泡后芽茶亭亭玉立,形似初展兰花,而且含有山上野兰花清香,又名“桐城小花”。于是桐城小花茶是明清贡茶的说法,就这样被桐城人普遍接受下来。此茶选其在谷雨前采摘细嫩一芽二、三叶,制茶工艺精致考究,分生锅、熟锅、初烘、摊凉、复烘五道工序而成。
但我始终不清楚的是,清代父子宰相张英、张廷玉那样嗜茶如命,且经常出入皇帝的内书房,为什么没有给家乡的小花茶讨个御封?对于桐城小花是否为清代贡品?带着这些疑问,我走访了桐城市志办的专家许老,许老告诉我:桐城小花到底产于哪个年代,史料上并没有明确记载。许老的话很让我大吃一惊,也开始奇怪史书上的那些说法究竟从何而来?接着许老再次说到关于《龙眠杂忆》中的文字也是子虚乌有的,完全是一些编者的私货。包装广告上打着桐城小花属于贡茶,这是商业行为,怎么夸大都没有关系,但事实终归是事实,我们要尊重历史。不象太平猴魁、六安瓜片确实是有史料记载,他作为一名市志办工作人员,查阅过多种资料志书也没有发现对于小花茶的记载。惟独在《安徽通志稿.物产考》有寥寥一句:小花出于桐城。------民国二十三年。这样一说小花茶也只是属于民国的产物。自然而然地也就不存在能讨御封的说法,就是宰相自己所喝的茶是否就是桐城的小花茶,也是有待考证。《安徽六十县经济调查简表》上云:龙眠山孙氏椒园茶亦佳,然所产不多,有赝托其名以入市者。龙泉茶尤少,庵僧藏之以待客。
把小花茶头顶上的这顶贡品帽子给摘下来,就是想还历史一个本来的面目。好比一个捡来的孩子被人抚养了多年,也总该告诉他的真实父母了。虽然这个结果是多数热爱小花茶的人无法接受的事实,但这就是历史。帽子没有了,可小花茶孕育了桐城的文章,这是无可厚非的。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