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D ~* i7 D* B0 J2 a. q桐城的人文景观和人文精神,当然不能超脱中国人文发展的总体规律。但是,桐城号称文都,在人文精神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就,营造了自己独特的小气候。对此,桐城文友同安闲人先生作了很好的概括,并引发了一场内部讨论。原贴不长,我且原文照抄如下:- s& G/ f: o6 f* H+ X
- v! q7 l" \' v7 B F
“桐城历史文化光辉灿烂,桐城人文精神渊源流长。如何凝聚先贤智慧,发掘今日依然蕴藏于民间的桐城人独特气质,进一步探讨桐城精神中的积极面,确立新时代的桐城精神,意义十分重大。# Q7 ^- t4 {7 ]8 C3 K
4 I/ S$ q$ F+ S' H4 Z% I1 M桐城处黄舒之间,独特的山水与人文因素塑造了独特的桐城精神。先贤张英曾言:桐城山秀异,而平湖潆洄曲折,生斯地者,类多光明磊落之士。余入仕版,每於岩廊,见海南耆宿,必曰而桐士也。端重严格,不近纷华,不迩势利,虽历显仕,登津要,常欿然若韦素者,此桐城诸先正家学也。新进之士于众中觇其气度,多不问而知其为桐人,予志斯语久矣。; q) y8 M' U* M: o+ y% X# o; w
& }5 S2 P* A, P% E/ G" [张英所言的桐人气度是光明磊落、端重严格、不近纷华、不迩势利、欿然若韦素者。桐人共性的精神是什么呢?我个人以为,这些精神应该该体现在范增的智谋、朱邑的德行、曹松的诗文、朱翌的词曲、李公麟的绘画、方以智的思想、明晴桐城派大家的文章、父子双宰相的风范......同样也体现在城里通衢曲巷市井的睿智与精细,乡间竹林茅舍村夫的淳朴与善良。”; @4 D, _, l# b/ Y# u/ U2 O0 z# L- k
; k% x) B& ^% s Y( D {) J
桐城文友快语堂先生告诉我,2004年桐城官方在全市范围内重树和弘扬“桐城精神”,即:知难而进的进取精神,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海纳百川的开放精神,真抓实干的务实精神。恕我直言,这个概括太败了,一点见不到桐城的影子,哪里是什么“桐城精神”,完全是“中国精神”嘛。可能大家都意识到这一点,纷纷进行重新概括。桐川先生的主张是“崇文重礼、厚德宽容、进取坚韧、务实创新”;文都浪人推举的是“内敛稳重、宽容豁达、睿智勤奋”。我个人比较认可桐城达人吴金水先生(夜笛千山)的观点,且将他《孤村到晓有灯火》中的一段话照抄如下:6 o L* t1 H+ K
! i0 d8 d8 P; f J& s
桐城精神是由两大相互交融的文化传统构成,一是“礼让三尺”,一是“穷不丢书”,两者组成了和谐的统一。桐城著名的“六尺巷”美谈早已流传神州大地,物质世界有穷尽,与人相处宜和谐,桐城人对此心领神会,那段“让他三尺又何妨”的诗句,不仅是当时的当朝宰相张英的旷达,更是桐城人“礼让三尺”的谦让之风写照。“礼让三尺”不仅仅是为人处世中的谦虚,也是对物质利益追求的谦抑。与对物质追求的谦抑相比,桐城文化传统中对精神追求的执着则是非常鲜明的,乡训“穷不丢书”渗透桐城人的心灵,即使再穷也不放弃读书明理。“穷不丢书”只有四个字,表达的不仅有“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的不屈气慨,也是对孔老夫子“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理念升华。于物质、于处世“礼让三尺”,于精神、于文化“穷且益坚”,两者的完美结合,构成了桐城文化精神的精髓,奠定了桐城文化辉煌的基础。7 j- g9 h4 ^% Y f8 p* q3 M
“文”通假“纹”,引申为人类劳动之痕迹。7 c x Q) A4 U: F2 ^* @, Z" d6 E/ p( C
$ L4 F: G& \1 U r. b# \
从这里可以看出,楼主的知识太过陈旧,只是在许慎的《说文解字》里转圈圈,建国后郭沫若的文字考古著作根本没读过,当代的文字学者唐汉的著述更是闻所未闻。也难怪这“漫谈”水帖,如水漫溢,有点河天倒的味道了。哈哈!- a0 n4 I* Y; O' F
“文”字在甲骨文中的本意是母畜生殖器,金文的“文”字里加一小“心”字,指母畜发情时的情绪骚动。母畜发情,意味繁殖期开始,引申为“美”、“善”的意思。! O2 |/ y$ P4 v; Q2 A, n
特附上近期《汉字原来这么有趣》一书170页对“文”字的解释图片。该解释是祖述唐汉的著作的。5 }$ A' h! f! q, Z" N
由此可见,将桐城叫成“文都,”不仅不是什么美称,而且还有点恶心!!!! * V* J# G2 P; x6 A+ o' 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