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56560
- 积分
- 1917
- 威望
- 1046
- 桐币
- 251
- 激情
- 4621
- 金币
- 0
- 在线时间
- 1472 小时
- 注册时间
- 2010-6-27
桐网嘉宾
操鹏
- 积分
- 1917
鲜花( 27) 鸡蛋( 0)
|
本帖最后由 一滴残墨 于 2012-5-14 16:55 编辑 * K7 \8 v/ A# c: B. t3 w* W
& ^$ \0 W) X% Q9 g' ]6 N) C
桐城派中后期作家戴钧衡
* c0 h- H' A2 d& S* [" j" ^( Z9 ~- g
2 e r# y9 G, K! x8 d( [) S6 S5 @
/ J3 F9 x# H2 T8 d3 w, ^5 m4 N 戴钧衡(1814-1855),字存庄,号蓉洲,安徽桐城人。少时聪慧绝伦,才华早著,写诗撰文颇有才气。20岁时,恃才自负,刻印了自编的《蓉洲初稿》传世。当时见到初稿的人,都惊叹不已,说他是个奇才。2 {6 x$ `+ ]5 ]: u' ?* V
" f) H$ h6 E8 [1 ~/ Z* n4 D: R 这本初稿传到了家乡大学者方东树的手中,方先生看了以后笑着说:“十年以后,等他的学识磨炼到一定火候的时候,他会自责的。”
0 ^+ C* A W8 f: L! a. @# ]- E) ]- W# }# X9 ^, x) X
此时,方先生正在研究诗学,著了一部诗论——《昭味詹言》,这部诗论代表着桐城派的诗论观点。钧衡从传抄中得以阅读了这部书,潜心钻研了三年,在这段时间里,没有写过一首诗。他从方先生诗论中得到启示,省察到自己从前所做的诗,实在太草率了,于是收回以前所刻的《蓉洲初稿》。踵府拜见方先生,请讣氏收归门下。, g9 Z* w+ `) V+ B3 J7 u1 M
8 G: d5 i0 G5 l+ M) h. L! ] 钧衡在方氏门下攻读以后,学识大进,文笔精纯。道光二十九年(1849),先生年三十六,赴南京乡试,中了举人。此后携诗文谒见京都显宦大吏。当时,侍郎曾国藩、吕贤基,通政罗惇衍,给谏陈庆镛等京官,都愿意和他交友。其中,曾国藩更是赏识其才。' d% ]/ q$ I7 D3 G: u+ m( u
3 h) r* l; `" S+ O- l% n+ M% k 他在京都逗留了一段时日,回到了乡里,更加笃志治,想从经籍中寻找经世致用的道理。他在研读《尚书》时,认为秦代的伏胜,汉代的欧阳生、大小夏候、马融、郑玄,三国的王肃,隋代的顾彪等学者对《尚书》的解说,从现存的资料来看,大都没有超出《孔传》的范畴,倒是后起的宋代几位大儒的见解却有独到之处。不过他们对《盘庚》等篇的诠释都有失误。于是,他广泛搜集前人疏注,去伪存真,写了《<书传>补商》16卷,刊印后,献给当时的名流学者。曾国藩得此书后,虽在军旅繁忙之中,还时时诵读,称赞这部书写得好,发前人所未发,能够帮助读者解疑释难。+ o& H" F( F5 G4 s6 Y
+ O7 g/ E; c2 A
戴氏师事方东树日久,深得桐城派要旨,以继承桐城派文统为己任。曾国藩在《<欧阳生文集>序》中推许他说:“在桐城者,有戴钧衡存庄,事植之久,尤精力过绝人,自以为守其邑先正之法,襢之后进,义无所让也。”刘声木说:戴钧衡“师事方东树最久,受古文法,锐志文学,精力惊人,求之宋五子以明其理,求之经以裕其学,求之史以广其识,诗文经学,卓然可表见于世,犹自谓其文理不能征诸实,神不能运于空,气不能浑于内,味不能余于外,自以生方苞、刘大槐、姚鼐之乡,不敢不以古文自任”。评其诗说:“格调高逸,音节宏亮,跌宕纵横,瓣香太白。”) D$ C$ M! g# S4 y7 w& U
, d# E" c* M( C1 N! x# Z 钧衡为了使桐城派发扬光大,不遗余力地搜集、整理、汇刻乡前辈诗文集。与邑人苏惇元重订《望溪文集》,这部文集比照初集,篇目增加了一倍以上。汇刻后,他又写了《重刻方望溪先生全集序》,序中推崇方苞是继唐宋八大家和明归有光之后,振兴古文的领袖人物,而且在某些方面,方氏对比八家和归氏有过之无不及。序中说:“我朝有天下数十年,望溪方先生出,其承八家正统,就文境核之,亦与熙甫异境同归;独其根柢经术,因事著道,油然浸溉乎学者之心,而羽翼道教,则不惟熙甫无以及之,即八家深道如韩、欧者,亦或犹有憾焉。”! z% d o4 l% j
G! W$ `& ~! m. @& t8 e2 e
在此之后,他又以桐城文论、诗论标准,与乡贤方存之选编了《桐城文录》,与友人文汉光编辑了《古桐乡诗选》。经过他们的整理选择,使桐城先贤大量的诗文珍品得以流传后世。
$ ?/ C" H8 b# C$ [( I8 G
6 J5 s/ v* o% E, o 当时戴名世文章仍在禁书之列,无人敢于问津。钧衡甘冒清廷大忌,搜集戴名世遗篇,编为十四卷,汇为《潜虚先生文集》始行于世。他在文集自序中推崇名世说:“余读先生之文,见其镜象,如太空之浮云,变化无迹;又如飞仙御风,莫窥行止。”说他可以直追庄周、李白、司马长卿;又说:“足与望溪齐名”。; ^: L( O1 H. Z+ z1 `% U/ e9 W
7 T, f1 W |7 U7 q
钧衡不仅关注桐城文化,也极其重视桑梓教育。道光二十年(1840),与同里文聚奎、程恩绶等社会名流,在桐城县东三十里孔城镇中街创建桐乡书院,推举癛生十数人任董事,募捐得大钱9000串零9820文,兴建校舍五幢,购置田产十数处,于道光二十一年开课。钧衡亲自主持校政,登堂讲学。每年大课考试两次,每月小课考试一次,考试成绩优异的,发给奖钱16000文,优秀诗文由书院汇采刊刻。书院学生赴县考试屡居案首。戴氏对成绩优异的学生备加爱护,住院肄业的,如生员测试三次超等,童生测试三次前十名的,每月资助膏火纹银五钱。书院生监赴金陵参加三年一度乡试者,每人每科资助3000文。桐乡书院创建未到三年,成绩卓著,负有盛名,桐舒枞三地士子负笈来游的有数百人。当时主持安徽学政的罗惇衍曾于道光二十六年(1847),督学桐城,看了桐乡书院课艺和《桐乡书院志》后,对桐乡书院备加赞赏,说他们能“务根低,而崇正学。”道光三十年(1850),罗氏升任通政使(后为户部尚书),撰写《桐乡书院记》,褒扬戴先生等人兴办教育,卓有成效。《桐乡书院记》,罗尚书的亲笔碑刻,至今犹保存于孔镇中心小学院内。
+ i9 x& J _. h! T) T5 M6 |' G, j) M+ Z+ t7 b
戴先生写的一部《桐乡书院志》,对书院的兴建、课业、管理、考查和奖励都记载得十分详实,为不可多得的书院志书。
# W/ }5 ]) n5 b& h0 h7 j* R桐乡书院至光绪三十二年(1906),新学堂成立,才告废止。戴氏等人在书院中所兴建的旷怀园和漱芳精舍故址,至今依稀可辨;所建的朝阳楼至今完好无损,现为桐城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m9 O5 j4 d- _# g: P" m
0 M& R1 U+ O j. u 钧衡不仅是一位饱学鸿儒,还有经纬治世之才。清咸丰帝施行新政,广开言路,他列举当时国家利弊,请在京大员代呈。恰逢太平天国起事,所呈各款,清廷无暇及此。- W. p+ \' u, V
4 F. z+ R3 A) J2 F5 D' [9 M 太平军破岳阳,战舰遮江而下,占领安庆,进逼桐城。戴氏惑于清廷宣传,敌视太平军,赴临淮避乱兼请援军。不多时,桐城被攻陷,罗氏妻妾死于兵厄。当时,先生客旅怀远,闻讯呕血而死,时年四十有三。遗柩葬于孔城镇红庙村丁家冲,曾国藩为题墓碑“大清举人戴君存庄之墓”。现属桐城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遗著有《味经山馆诗文钞》、《公车日记》、《杂记》、《书传纂疑》等刊行于世。
9 \% h: {! f; T; z6 L: f+ F" N8 X9 S2 T: W3 p) u3 `% W
先生远离奸邪,为人正直不阿。性伉直,勇言事,义愤所激,往往奋不顾身,由是郁郁得疾。他在文集里多次阐明了他的做人准则。于所撰《朱建论》中,简述西汉朱建本是一位正直官员,不与邪僻之人交友,后来母死无钱治丧,接受了佞臣审食其的馈赠,并为审食其消灾弥祸。文帝诛杀了审食其,朱建也畏罪自刎。戴氏在文章中发表感慨说:“呜呼!以百金之故,丧名失节,遂杀其身,士君子取与之间,宜何之哉?”这篇文章既是劝戒当世士人,也是自戒自励的一篇作品。/ N" k" s3 p4 L8 i+ Y3 C9 u+ T1 G
2 T/ Z* o1 N6 t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