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 u( B# N: S! N 9 o( T7 p1 ^' s$ s2 r2 o6 r6 G8 x F% Y! b
戴钧衡(1814-1855),字存庄,号蓉洲,安徽桐城人。少时聪慧绝伦,才华早著,写诗撰文颇有才气。20岁时,恃才自负,刻印了自编的《蓉洲初稿》传世。当时见到初稿的人,都惊叹不已,说他是个奇才。1 [ X( _6 N# |8 j
F8 @, [& e l) r2 [6 |" W: L 这本初稿传到了家乡大学者方东树的手中,方先生看了以后笑着说:“十年以后,等他的学识磨炼到一定火候的时候,他会自责的。”. ?; W6 _; z, `$ e) }
* y; ]1 i# I) [% S 此时,方先生正在研究诗学,著了一部诗论——《昭味詹言》,这部诗论代表着桐城派的诗论观点。钧衡从传抄中得以阅读了这部书,潜心钻研了三年,在这段时间里,没有写过一首诗。他从方先生诗论中得到启示,省察到自己从前所做的诗,实在太草率了,于是收回以前所刻的《蓉洲初稿》。踵府拜见方先生,请讣氏收归门下。 * y+ e+ K" W h + _$ f2 V. { z7 } c 钧衡在方氏门下攻读以后,学识大进,文笔精纯。道光二十九年(1849),先生年三十六,赴南京乡试,中了举人。此后携诗文谒见京都显宦大吏。当时,侍郎曾国藩、吕贤基,通政罗惇衍,给谏陈庆镛等京官,都愿意和他交友。其中,曾国藩更是赏识其才。! k& [$ f/ i" {" \+ z
5 @2 g9 m1 _8 x: R
他在京都逗留了一段时日,回到了乡里,更加笃志治,想从经籍中寻找经世致用的道理。他在研读《尚书》时,认为秦代的伏胜,汉代的欧阳生、大小夏候、马融、郑玄,三国的王肃,隋代的顾彪等学者对《尚书》的解说,从现存的资料来看,大都没有超出《孔传》的范畴,倒是后起的宋代几位大儒的见解却有独到之处。不过他们对《盘庚》等篇的诠释都有失误。于是,他广泛搜集前人疏注,去伪存真,写了《<书传>补商》16卷,刊印后,献给当时的名流学者。曾国藩得此书后,虽在军旅繁忙之中,还时时诵读,称赞这部书写得好,发前人所未发,能够帮助读者解疑释难。& C& `7 ~; o* u: r1 J( }8 M: Y) t
4 j. K, _& g4 ^7 N' E 戴氏师事方东树日久,深得桐城派要旨,以继承桐城派文统为己任。曾国藩在《<欧阳生文集>序》中推许他说:“在桐城者,有戴钧衡存庄,事植之久,尤精力过绝人,自以为守其邑先正之法,襢之后进,义无所让也。”刘声木说:戴钧衡“师事方东树最久,受古文法,锐志文学,精力惊人,求之宋五子以明其理,求之经以裕其学,求之史以广其识,诗文经学,卓然可表见于世,犹自谓其文理不能征诸实,神不能运于空,气不能浑于内,味不能余于外,自以生方苞、刘大槐、姚鼐之乡,不敢不以古文自任”。评其诗说:“格调高逸,音节宏亮,跌宕纵横,瓣香太白。”. m, Y) L' \ @6 {7 U7 E. Q$ 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