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网

 找回密码
 我要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998|回复: 1

[散文] 岷江上游行(六)

[复制链接]

6213

主题

1520

回帖

1万

积分

荣誉会员

Rank: 8Rank: 8

积分
12510
鲜花(22) 鸡蛋(0)
发表于 2016-9-21 16:25:1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岷江上游行(六)
二O一六年八月六日(星期五)
(三)
十二点二十四分。旅游车开始返程。看到路左侧有红军长征纪念碑。
一片凹进去盆地,河流流水是黄色的。昨天我们也路过此地,现在应是原路返回。
云层几乎覆盖了整个天空,只有路前方露出不规则的一小片清澈的灰蓝色天空。虽没有阳光但窗外仍十分刺眼。
左边河流在五六层高地面切出的深沟中行进,那边有一组高速公路已修建好高高的水泥桥墩。河对岸的山不高但绵延不绝,坡面上绿草如茵。
左边山凹有五百米到一公里宽,那么布满了居民的房子,路右边山峦离公路约一公里远。
这里山的全是土山,全绿的土山,岷江在这里只是山边的一条小河。这山看上去不过二三百米高,上面如覆盖绿色的锦缎般的草皮,十分悦目。
下午顺着岷江下行,景色十分迷人悦目。
不知为什么路边看到山上挖隧道挖出的渣土总是铅灰色,如破碎的新鲜水泥渣土。
这里山上几乎看不到树木。
人类正用机器的巨大力量改变着这里的地貌。
岷江沿途的这些山体总是让我感到它们像酥饼一样松散。只要看看高速公路山中挖出的洞渣就让人感到绝望:即使山表面己是全绿植被覆盖,地震来了山照样会垮塌。
十二点四十九分,到达松州古城。
世界正在走向中国圣贤们两千年以来一直鼓吹的世界大同:同样结构的现代房子,同样形式的家具,同样的日常用品,同样的工作语言和工作方式,同样的交通工具,同样的道路。不同的只是语言、文化和风格而已,不同只是细节而已。这里藏民也慢慢溶进了现代文明,不是汉化而是世界化。
我睡了一小会,醒来只是一点零五分,只是打了一个盹,实在舍不得睡太多时间。
在小山谷中前行,天上大朵大朵的云块很美。右边是小河,左边是几乎垂直的山的裸露横断面,真难以想象这上百米高山峦表面绿色植被外表下方竟是这样的土山。这山谷应当是高原水流长期侵蚀切割出来的。从这几乎垂直山断面可以看出水平沉积层,这不难理解成都平原是冲积而成的。这岷江水路虽不算长,但这雨水侵蚀量一定惊人!何况大自然有的是时间,上百万年上千万年,自然就有了下方巨大的成都冲积平原!
或许这里大石块应是稀罕之物,因为这里裸露的石头全是碎块。
你看路边数百米长斜坡如巨人般屹立,在它们的脚下我们只是坐在现代交通工具中小甲壳中的蚂蚁,你只能仰视和赞美它们。
天上蓝天在增多,云朵也变得更美,不过这天空不太蓝,淡青蓝,但极为纯净。云儿块头很大,玉石一般漂亮。
一点十九分。山谷上方天空中大朵大朵的白云越来越美。特别在旅行车转弯,巨大V型山谷截出蓝色天空幕中悬浮的大块白云与构成V字山体构建出无限诗意的画面。
山谷山坡上呈45°左右断裂的碎石片岩斜层,不知是这里地质形成过程就没有被压结成整块还是高原雪水将岩石长期冻裂了的结果。
我似乎没有看到过这样土灰色碎石层与土层混合做成的山峰。岷江是怎么形成的?是水流深切地面形成,还是地层挤压邹折形成的?或是两者共同作用?
路左边防石块滑落的铁丝网节点上金属块反射着黄绿光点。
我第一次真正见识了大自然造山运动中的豆腐渣工程。
看到上百米高悬崖全是碎石块垒出的墙在马路旁一侧,不知什么时候它们会轰然倒塌下来,砸烂并将你的车子深埋起来,心中总是不寒而栗!这腐烂木头似的石渣堆成的山体!
似乎这样山体没有一处是靠得住的。若在这样山边或山岩上修建铁路是多么难的事啊!
左边路边出现一个凹进去数公里的山谷。路边有两柱高架桥墩,路过车辆在这里扬起了阵阵尘土。我心中总有疑惑,水泥桥墩建在这样土质斜坡上可靠吗?
我平生第一次改变了对山的印象:巨大山体也可以如此,这样不可靠,而过去我总以为山是岩石实体,总是顶天立地,永不动摇。
看着路边这排高大水泥路柱,我不由从内心深处感谢这些年中国教育培养出如此庞大的工程队伍,在如此恶劣自然条件开山辟路,在短短二三十年将中国的公路铁路修到人迹罕至的荒山野岭。
这次岷江上游行真正地颠覆了我对大山坚不可摧的过去印象:如此庞然大物竟如此不可靠,这也改变了我对地球的认识,这是无论看多少书也体会不到的。如同我们人类的生命,似乎有无穷无尽生命力,它本身也是大自然中一座高山,可一个意外就会使它突然中断,一切归为零。我们年轻时总觉人的生命无穷无尽,可我们到了中年就知道生命如同这岷江的山随时可以轰然倒塌的。
行驶在这条公路上是永远不可靠的,常年生活在这里人民是什么样的心态呀?还有高原恶劣气候的反复无常,使这里生活的人民,更痛感生死无常。或许佛教在高原流行,正是迎合了人类对生命真实的感悟。或许与此相对生活在成都平原,就容易得多,优越得多,那里历史上道教盛行,人类想长生不老,这是多么强烈的反差啊。
这不可靠山体,危如积卵,靠土层粘结。大自然可以用暴雨浸透其表层,或是从地下发出巨大震动摇晃之力使之崩塌。
一个呈鹰嘴状山尖的下方有两条塌方形成的平滑坡面,这细腻土质表面已长上了一层鲜亮的草,形成巨大绿色滑道。大自然真会为自己打扮!
一个伟大社会思想家,一个伟大政治家,如同这山中修路工程师,要为同样不稳定的人类社会和群体修出可行道路、政策和宗教。
人类的文明社会不过才运行五千年,而大自然在地球上己经生生不息运作了四十多亿年了。达尔文的物种起源是多么伟大的学说啊,他在面对如此聪明人类群体发出疑问,并试图解释人类怎么诞生的!那个提出大陆板块理论阿尔弗雷德·魏格纳也同样伟大,竟可以给我们解释这大山和大陆是怎样形成的,这多么不可思议呀!
孔夫子也同样伟大,他在两千多年前为我们建立了可以稳定一个社会秩序的原则,这原则使中国社会稳定运行了两千年。
路边的电线杆和电线破坏了在车内拍摄的图像的质量,这些电线真应当埋在地面下,它们严重地影响了游客对岷江峡谷的美感。
山是这样,多危险啊!蜀道正是这样的山上建立的,李白在一千多年前就发出了“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悲叹!那古代在悬崖上,靠人工修木制栈道,抬头不见天,脚下又是万丈深渊,加上蜀地山上的岩石又是这样不稳定,进入蜀地在古代的确行走在青天之中,随时可以粉身碎骨啊!即使到了现代,我们走在岷江边的水泥钢架公路,即使有水泥防护墙和高强度铁丝防护网,我们仍为自己的性命担忧啊。
正是这样难于上青天的蜀道使中国人民在七十年前抗日战争中有了最后一道天然屏障,熬过了八年抗日战争。中国人民为自由举行了历史少有的向西南大迁移,使中国人民在最野蛮的侵略者面前保持了最后尊严啊!
我不禁想,在过一百年两百年,人类怎样走在这条岷江道路上?怎样将风险降到最小?一千年后的人类怎样走在这条路上?
有一点是肯定的,这岷江公路沿途上一定布满了传感器和智能监控器,同时车辆上会自动连接这些路况信息,并有山洞避难所。风险仍在,但或许像飞机一样安全,而不是目前听天由命地走在这随时发生崩塌的道路上!
二点四十分。大巴回到了前天见到过的堰塞湖的位置。然而从这个堰塞湖台阶公路向山下盘旋下降时,道路开始塞车了。这是岷江上一段下降幅度最大的路段。
塞车正好给我带来观看这里岷江山水的时间,真不知道为什么这里突然有如此大垂直度的降落。是当年山体崩塌形成的?不像。这两段公路高度本身就有这样落差,这应该是地形本身的台阶。或许这里有台阶水流,两岸被侵蚀得更厉害,所以1933年地震形成两岸山体塌方构成了堰塞湖。
走到台阶下方公路,可看到一条小马路,上面有水泥建的横梁路牌,标示这里是通往江坪沟公路的入口。
这岷江沿途最壮丽的景色是道路转弯时看的基本呈V字形的山口:大山身影在天空与江水背景中雄伟和轮廓清晰,这种现场视觉震撼和体验是任何人类照片或者影片不能代替和忠实反映的。
人类的文字在描述这样两三百公里的岷江沿岸绵延不绝的山峦同样变得吃力,山形永远不重复:有的是临江几乎垂直的碎石堆;有的是成群多层的斜石堆;有的披上了绿色植被;有的完全是光秃秃的荒山坡;而那离江岸较远的山峰上,则更多机会见到绿色森林,有的山坡上只有稀稀地块状草丛‧‧‧‧‧‧
时常有巨大石块悬在路边不高的斜坡上,让你心寒:它是不是突然滑到路面上方正砸到你的车子上?江流不大,在河滩石块间充满了激情,呈现碧玉般色彩和洁白泡沫。
江对面可看到一处大面积山体崩塌! 灰土还在飞扬,如凝固的一团雾气,只是塌方的表面全是白白的灰‧‧‧‧‧‧
沿途你可看到大约五种不同岩石砂石构成的山坡,只是没有一种让你感到可靠和稳定‧‧‧‧‧‧
天空是平淡的青蓝色,阳光呈淡白色照进车窗。
现在大多数时间你开始进入审美疲劳状态,平静地看着窗外不断向你涌来的山景。
公路穿过桥梁在岷江两侧交替行驶。
一块岩石在十多米高路边坡面上,如悬在头顶被人勉强拉住的小汽车,不知什么时间,他拉不住会滑下来‧‧‧‧‧‧路边时常见到成排水泥柱护住路边坡土;有的路边水泥墙上方的大石块已滑到水泥墙边缘‧‧‧‧‧‧你不由为常年行走在这条路上旅行团担心:神仙也不能保证这么长的山路不发生落石砸车事件啊。
坐在大巴中,你只能看到路一侧的风景,这总让你感到巨大的遗憾。
我突然有一个奇想,能不能设计特殊的旅游专车,在旅游大巴上设计几个类似像战斗机机舱的360度防弹玻璃突出车顶观景坐位,这个座位可以360度旋转,这样沿途风光,可以全视角观看。
这方案亦可用于改造普通轿车,轿车天窗位置改成微型玻璃突出碉堡式带旋转座椅的旅游观光车。
或许为惠及全车游客,将旅游大巴车顶改为全钢化玻璃车顶,像敞篷车一样,但风雨无阻,再加上电动车顶部布帘,不用时仍可以防晒。
这后一种想法很现实,现在的技术己不难做到,而且成本增加并不多,但会极大改善长途观景的质量!
我家小子在一旁提醒我全钢化玻璃车顶翻车时承重不行,提醒得好!我说那就在车顶加三道超强钢框架以备翻车,同时用于固定和拼接钢化玻璃车顶!而且更易乘客逃生,一举多得!
但愿自从我写这篇文章后,有汽车公司实现我这并不难实现的梦想!从而开创中国人发明的全新观光旅游专车时代!
返程我都是看到靠山坡一侧,更多是直视路边山体斜坡,更多感到这山体的危险和公路的脆弱,而对岸壮丽山景却无法同时观看!这就是我要发明透明车顶旅游大巴的起因啊。
岷江这一路似乎我一直没有看到其它河滩常见的鹅卵石,看到只是江底上的乱石块。大概这里河床变化太快,很难有石头能固定在一个位置长期被江水磨光滑的时间。
总看到路一侧悬头而立的山石,让人感到心情有些压抑,你总觉得这路边的山随时可以整个山会塌下来,将你和你坐的大巴结结实实地埋进上百米深的土石块堆中!至于这是会不会真的发生在你的头上,只有听天由命的份。你也不由自主为路边屋子中主人们担心,他们屋子被山体掩埋可能性太大了!
这一路几乎不见一片开阔地。到了茂县县城里,才终于见到一片安全的平地!
过了茂县一个大桥,岷江终于在我的窗边一侧了。出了茂县县城,可见两座威严有上千米的山峰,峰顶与云粘连,很有气势。
很遗憾,不一会大巴又从桥上走到江另一边,我又只能看路边山坡了,很难看到江对面壮丽的山峦了!
下午五点。大巴在“思源印象”停车场休息,让游客购物。这里难得有一个水泥小广场,四面环山。站在这里,如同站在一个巨大的锅底尖中。东面是一排五六层楼高有众多尖尖峰顶雕塑竖墙般的小山;南面有一座较远较高三角形青色山体;西方则是约上百米高三角形竖墙般褐黄色山体,北面则是江对岸高高一组有斜坡仿佛是黄土高原带水沟槽印的山体。
这岷江边上找到这一小片几个篮球场大小的平地真不容易啊,这种山上无树半荒凉的山景真是让人难以置信啊。过去我以为只有大西北才有荒凉的山峦,没想到岷江两岸多是这样荒凉的山。
下午六点。大巴再次出发。千余米高的只有薄薄绿纱状稀少植物的褐色山体,总让你感到说不出的荒凉。河面变宽了,河水很急,水流量仍然不大,河底的水流只有十几米宽,河水浑浊。
接近汶川县城时山谷显得特别的壮丽。河道有五六十米宽了。又见山体崩塌形成平滑两三百米高坡面上如黄绿色薄纱新生的植被,它们强迫你又想起了八年前令人心碎的大地震后的汶川。
车到了汶川县城。不大的小平原新建楼房似乎已磨去了八年前地震所有的痕迹,可那城边破碎的山坡仍让人感到强烈地不安,仿佛它们仍可能随时扑下山来,再次将新建的小城覆盖!这岷江两岸人类似乎永无安全的栖身之地。
车又开始穿越漫长的隧道,这隧道真长啊。
这岷江两岸山谷的壮丽,照片只能留下模型式的图像,却无法再现它们雄伟的气势,人类的语言却更难再现啊。
或许借用俄罗斯十九世纪那个伟大的诗人莱蒙托夫描述高加索群山的诗句,我们或许能捕捉名到岷山的一点形象:
“就在这一年,一个秋天的日子里,
在那延伸的一条荒僻的小径里,
峻峭的铁山与蛇山的两峰之间,
在这道野花遍地的狭窄山谷里,
有一个骑士在静静的策马向前。
它的四周,像是金字塔的遗迹,
左左右右、前前后后,无论哪一面
都是一座接一座的重重叠叠的山,
雄伟的把自己的峰顶指向青天,
而远方,那五个山尖的众山之王,
云雾中透出微带暗灰色的碧蓝,
凛然的高耸着它那奇异的峰巅。”
总看到两侧山顶速降跑道状山体滑坡的痕迹。
七点十五分。我打了一个短盹。醒来时,道路上开始堵车了,但愿不是因为山体滑坡引起的。
车队缓缓向前。
岷江对岸出现了一个巨大V字形山谷,峰顶应在千米以上,山谷中上方填满了云层,在已变暗天色中显得十分壮丽。
在向前,一座不高的山上可看大面积塌方的痕迹。
七点四十四分。天仍未全黑。路边出现水库状水面,这应该是三天前早上看到岷江上的同一座水库。
江面水很清,车通过越江大桥。
终于平安的回来了。再次穿越隧道到达成都平原,回到正常世界了!
大巴在平原上的高速公路上狂奔,左边是平原,右侧还有一点丘陵。真难以想象两千年来,滋养着这长两百公里宽七八十公里的成都平原竟是刚刚走过极为险恶山谷中流出的清水!它浇出了中国历史上最富饶的平原。
路右边仍可看到一列绵延着的低山,还有西方青白色暗淡下来天幕上一座鳊鱼上半身剪影般的山峦,视野中的她虽然矮小,却依然雄健地挺立在大地上。
若没有刚从那里走过,你怎么会相信这个绿野平坦如镜面大地是这座山峦及她背后群峰剥落下来泥土千万年勤奋积累沉淀形成的。
这三天行程已变成了一场逝去的梦。
路边掠过一条宽宽河滩,河水只浸没部分沙滩。夜色微明中大河,这应该是岷江在成都平原上另一副面孔吧。
我一定要了解岷江的过去。
晚上八点,天仍未黑透。右侧是高铁悬于地面的高架路线。
护路林掩去了路两侧大部分视野,这里似乎很少见到人烟的原野,这里路边树木真是茂盛。
这道路真是太平坦了,这成都平原是用了多长时间形成的?我看到那不大岷江的水真够这个偌大的成都平原密集人口使用吗?
晚上八点十五分。终于看到了高层建筑楼群了。
八点十九分。到达成都收费站。
二十五年前我曾去过的九寨沟与黄龙景区似乎没有改变,但我已经变老了。去九寨沟和黄龙的道路变了,我对修建这条公路中国工程人员充满了敬意,当年我们走在这两个景点之间公路上的畏惧这次似乎消失了。
一个疑问从心中升起:抵抗几千年高原恶劣环境的少数民族是不是因为这条旅游公路迅速地被现代化洪流同化?
岷江沿途大多没有可居住地方,除了松潘平原。那山沟中少数民族青年人在大城市工作后,怎么会愿意再回到这荒凉单调原始村落生活?谁不热爱成都这样大城市,只有在大城市住久了人们走上相反路线,反而走进深山和高原,去目睹九寨黄龙这样人间罕见的美景。
不过他们只是用几天时间。
对我来说,岷江沿途危险山路或许走一次也就够了,我或许是需要去书籍中走一次过去时光中的岷江之路。
让我困惑的是,这岷江上千年过去人类活动的痕迹似乎己荡然无存!只剩下现代人修建的水泥马路和建筑,过去的已成了逝去烟云,只有岷江依旧在奔流,岷江两岸山峦依然壮丽和流沙似的不稳定,如莱蒙托夫曾咏叹的高加索群山那样:
“冬天已过去,远方天穹上,
更明丽的飞过片片的云朵,
它们顺路遥望着地上的大河,
河水却在骄傲的疯狂的奔流,
像一条长蛇在那里扭动着,
不理睬蓝色的天空和天空中,
白色过客的殷勤的笑容,
只是顽强地把它们一一越过,
大河两边,高峻而笔直的山岭
墙壁似地在两岸矗立着,
它们的峰巅和它们的陡坡,
看起来真使人惊心动魄。”
                                          吴砺
                                                                                               2016年8月6日



楼主新帖
吴砺,桐城人,生于1963年,1979年就读中国科技大学物理系。大学毕业后在中国科学院从事科研工作,1997年曾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任访问学者,其后在硅谷工作。回国后一直在公司从事研发工作,已申请了五百多项国内外专利,并于2004年由海峡文艺出版社出版过第一本散文集《西海岸之》。2011年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散文集《瞬间》。

361

主题

9360

回帖

1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5426

我是老兵版主

QQ
鲜花(128) 鸡蛋(0)
发表于 2016-9-21 16:42:06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
喜欢看白云,喜欢看花开,喜欢在工作之余产,写点小文字,和自己的心灵对话,和大自然沟通,追求澹泊的人生意趣。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