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游八达岭长城(二)
(二)
现代化的网络平台,为我提供了去八达岭长城的最便捷的路线:从崇文门地铁站,乘2号线到东直门;换13号地铁到霍营,走320米,到黄土店,乘市郊铁路S2线到达八达岭。预计2个半小时,78.9公里。亦可乘公交线路,共推荐有5条路线。
长城在历史上清朝的时期,差不多是落在大清帝国南北走向的中分线上,完全无用和被抛弃。
我不由想到,秦朝当年那么强大却也不得不修建长城,这说明农耕民族在中国几千年历史上,对来去迅疾、行踪不定的游牧民族的被动局面——大部分时间都在防御,常常显得无可奈何;而游牧民族在大旱或者大灾年代,亦是为了自己的生存,常常会拼死一博,从农耕区劫得活命的粮食。
在地球上几千上万公里行程中,建一堵长墙,这是多么质朴、多么可怜、也是多么无奈的方式啊;这一历史的悲剧是:关键时期,它几乎都是被证明是完全无用的建筑物……
这就是贯穿中国历史进程的长城,这一与中国历史相随相伴的建筑物……
我没有想到,地铁到了柳芳站,竟开始在路面上行走。
在郊区地面上,戎看到了一条小河冻成果冻一样的长条,这对我到北方第一次见到的冰河的人,始终有一种惊异的感觉。
到了黄土店站。这真是很土气的小火车站。我将乘709班次,11:32-12:47。
今天从八达岭长城返回的列车最后一班是7:47,就是说有五六个小时在长城上走,时间应当足够了。
八达岭长城,我曾来过四次。一九八四年我在北京做大学毕业实习时,我和同学乘火车看过第一次。
我现在爱好到那里去,都写点文字。不过,这次我对来八达岭长城能写点什么,完全心中无谱。这几乎是熟悉了的老面孔,过去从未想起对她写点什么,今天还能写点什么?这如同多年未见的从未擦出爱情火花的异性老同学之间,再次见面,还会再擦出四射的爱的火花?这似乎是显而易见的事情。
当然,中年期是很奇怪的时期,尤其对写爱好散文的人,反而成了黄金时期……写散文作品,似乎是各种艺术才能中的一种极漫热的文学才能,似乎只有到中年,这种才能才会变得成熟——若是想拿这种才能在年青时骗得年青漂亮姑娘的爱情,从我个人经历看,绝对没门;若是你有写诗的才华,年青时以此骗姑娘们,我看过的人物传记中,写的几乎全是大获成功的经典故事……
显然,诗歌像堆在地面上的干柴堆,一点着,就是熊熊大火,眩目,辐射的热量高;而散文,则是慢腾腾好不容易才能被点起来的煤球,等它真正烧起来时,人生已过了大半了……
原因很简单,散文多是人生感悟感慨之作,若是你没有足够的人生阅历,你有什么可写呢?除非你从小就受尽人间苦难,虽然刚到青年时期,己饱经磨难……
这样的公众熟悉的八达岭长城,自己来过三次长城,你能为他们写点什么吗?我看到2015年电视记录说,已有二亿游客到了八达岭。有人说,现在每年约500万人上八达岭游览。
约翰·罗斯金(1819-1900)
,散文写得很出色,“罗斯金在英国被人称为‘美的使者’达50年之久。他一生为‘美’而战斗。他的文字也非常优美,色彩绚丽,音调铿锵。如《
现代画家》和《往昔》,都是散文中的佳作。”(百度词条)
哥伦比亚大学英语教授约翰·罗森伯格说:“罗斯金的天赋在于,他独特地融合了儿童惊奇地观看的能力和英国人敏捷、尖锐的推断能力。他曾经称赞艺术家能够重新获得纯真的目光,有着孩童般的对颜色本身的感受力,就像盲人突然获得了视力。罗斯金强烈的感受把他囚禁在了自己的世界中,在那里,每一次扫视都是一个启示,但除了他自己的目光之外,没有别人的目光。他有两个老师(透纳和卡莱尔)以及众多弟子,但一个同事也没有。他的智力活动几乎是绝对孤立的,他说这是因为他偶尔的傲慢和经常的怪异。”
但愿我还拥有约翰·罗斯金类似的“儿童惊奇地观看的能力”及“有着孩童般的对颜色本身的感受力” ……
关于八达岭长城,我还有一个年青时代故事可讲,尽管我在过去写的文章中曾提到过一次。我们大学同学,在大学八四年在北京实习时,一部分同学在去八达岭长城的火车上,遇到了一个极为美貌的女孩。据说整个列车车厢中无论男女老少,眼珠都长时间随着这位姑娘身体的移动而转动。我的一位男同学,正好坐在这个女孩子对面座位上,据说他两个小时一直在看着这个女孩。事后有同学开他玩笑,说他太过了,这位同学回答说,这样千载难逢的美人,不趁机多看一眼,那才是真正的傻瓜!
十年前,我在大学同学邮箱里一篇文章中重提此事。我的在北京另一个同学被其他同学错当作我文中的提的那位“两个小时看着美女未䀹一次眼”的人,被张冠李戴了。听我老同学凌吉武先生说,这位同学表示曾想要从北京一路杀到福州来,找我算账……
真得好好感谢我当年未见过的那位美女,使我们平淡大学生活与长城之间,有了一个很浪漫的故事……
这趟车票没有座位,需要跑步上车,去抢座位,这真是多少年没有经历的事情了。我很满意这样的行程,因为这样,我可以看一小时北京市郊的风光了。
这近五十公里的铁道线沿途风景中,让我很为震撼的就是,那么长那么多郊区的平房和楼房,正在被大规模地拆除。
12:04,看到右边的绵延的山岗了。这些山脉山不高,如长墙一样,立在郊区平原的尽头,很是好看。
12:12,铁路靠近山脉。不高的山峦上覆盖的植被呈现浅灰黑色,很像南方的收集在地头枯干被风吹雨打后浅黑色棉花秆,只是更浅;或是火燎过草坡一样枯朽的浅灰色,我似乎过去从未见过这样的山色……
当铁路走在山脚下,山看得更清楚了,这是半秃半杂草灌木丛占住的土灰黑色的山峦,这是冬季完全看不出来生机的、似乎是没有精神气的长长的连绵山峦……
这样的山色我似乎真的第一次看到,也没有在其他人著作或文章中看到过,这样死不阳秋的长山岗……这又让我想起了古代的中国画中那些画得不大好墨色乱涂在灰黄的纸上的山水画……连山上不多的、偶尔看到的、不高柏树的老绿叶片上也染着了灰尘,处在极不精神的状态……
山上植被,总是这么半朽毁的灰土黑……
我这样长期看惯了福建绿色植被茂密覆盖的山峦的人,看这样的北京冬天干巴巴的、满是灰尘粘面、半枯半朽半土半植被的、连山也似乎半朽毁的土堆子的山峦,真是印象强烈……
或许我就是对大自然的色彩过分甚至是神经质般的敏感……
12:19,铁轨在两山之间的小峡谷中缓缓向上。两侧山上仍是淡土黑色的灌木草皮覆盖。看到了一段长城了,山坡大约45度左右。
12:25,到了居庸关长城旁。这样的山谷通道是否畅通,对大兵团作战部队的所需的粮草给养运输,真是极端重要,我第一次明白了这样军事要道的重要性,也第一次深切地感受到军队是人类进化过程和文明史上极为奇异的组织……
在读过数千本各种书籍后,我这个天生对军事没有感觉的人,在长城脚下,才第一次对军事要地有了点直观感受……
现在看到山上的石头是鲜黄土色的;看到小河在道路边被冻成白色带子。路边有白化了枝条树,十分抢眼。
(三)
到八达岭长城站下车后,一走出车厢,阵风吹得很有冷意。步行前往售票处。街道的路边仍有残冰在石条的间隙中,街面是青灰色的屋宇,有点古城镇的感觉。
到了游客中心,太阳出来了,山谷两侧仍然是朽毁灰黑色土气植被山坡。过去重兵把守的关口,如今成了北京旅游观光的胜地。这肯定是当年的建造者们万万没有想到的。这是人类的幸事。
八达岭长城旅游区,是1952年郭沫若先生最先提出建议建立的。郭沫若先生这一点上,看的还是很有独到的眼光的。
早在清代,皇帝回东北老家祭祖过山海关时候,就把山海关靠海的老龙头上的制高点敌楼,改为了皇帝可以观海的观光的“澄海楼”,文人墨客亦在那里观光弄墨。那里大概长城最早的旅游观光点吧。
这购票处院子里热热闹闹的游客,今天不算太拥挤,春节快结束了,高峰期应已过去了。
朝北行走,走北长城。
太阳淡白色的阳光从背后照来。这次北京行的运气真好,全是晴天,而且没有雾霾。这次大概是上帝派我到这里,让我好好地写写北京的文章。
这明长城建筑用的砖,不知有无专业人员推算过需要烧掉过多少柴火,用了多少土地,这些柴火和土地对当年生态环境造成过多大的破坏;尤其是木材的需求量,应当是可以粗估算出来的。
看网络上并不靠谱的答案,说明长城砖铺成5米宽35厘米的道路可以环绕地球四五圈。
可看到右侧山峦有三重V字型的山口,三重色彩的山色……这峡谷东南走向,北方向长城是朝东北走向向上。
有些淡淡的蓝色的气体,落在八大岭山岭之间……近处的山岭上主色彩,是落叶树枝的有点暗淡的淡灰棕黑色的植被,它们有点散漫的装饰着起起伏伏的山岭,其间混杂着几分之一的灰黑绿的松树……
这里比刚刚在沿途看到的山色色泽更深,少了土灰色,多了微棕红色,也干净得多。从这里素色的起伏的山色中,你能感到这树丛微的些许的温暖的活力……
阳光很清淡,游人不算多,我还能较自由的走动。长城外的地面上有积雪的残留。
到了北二楼,回首就可以看到长城内外两边的全景了。可以看到长城的北方有一横卧的淡灰蓝色山峦,它与这片长城所在山峦夹挤出了一片平原。
走到北三楼,回首望去,左边也是东南方多重山峦峡谷里有公路黑色路面的反光的几波弯曲曲线,如蛇一般十分的抢眼。东方的山谷中有一种淡青蓝的雾气笼罩在山岭上……从北三楼到北四楼升高的幅度很大。
如果没有长城或类似的防守工事,对骑兵部队的阻击是很不易,但这样的城墙,似乎也只有对付少数游骑兵才能很有效,若是对付大规模的步兵或骑兵部队的人海战术,这长城似乎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优势啊……对付毛贼似乎是可以,对付蜂群式攻击部队,在长城守护的人员其实也无法阻止;若是长城被突破一个点,千里长城也是武功尽失啊……
作为一个军事上的绝对的外行,我对明长城的军事价值产生了根本性的质疑……事实上,在北京明长城既没有防住土匪式的李自成农民军,也没有防住清兵入关,无论是被突破战,还是内部的崩溃,耗费明王朝中后期大部分国力的明万里城墙,似乎形同虚设……这不能不说是历史的悲剧……
同样的,秦王朝秦始皇耗巨大财力修的秦长城,最终因内乱还是形同虚设,匈奴人将长城远远的抛在身后,若不是刘邦手下的机灵,贿赂单于的爱妾,刘邦只有被俘的命运……隋朝亦大修长城,没听说取到什么作用,隋朝却是短命的……到唐初,突厥在长安外晃来荡去,
隋长城亦没有获得任何功用……
长城似乎成了历史上王朝耗尽国力制作的绣花枕头式的巨大的想象中有用的军事工事……和平年代,长城可以景上添花,真正的王朝面临内部的危机时刻,或是外部强势游牧民族侵入时,长城却是等于无用之工事,真正是形同虚设……
这真正是人类历史上的最大败笔的耗资最重的军事工事,但是这片东方大地上,却是断断续续地修了两千多年……这是一种心结,冷兵器时代中华民族永远都无法自拔的习惯……
到了北四楼时,城墙上垛口处,风的影响非常大,这是冷与不冷的感觉区别……想当初,在长城上冬天值班站岗的兵士,这里在北风呼啸之中,即使在敌楼中,日子不好过啊……
继续上行,后背方向照过来的阳光很清淡,长城青砖的色泽也很清淡……长城内的山峦,现在看上去分为三层色泽或四层色泽,最远的V字型山峦是几乎看不清的极淡的青色……近处的山峦是土灰褐的枯色……
到北五楼边上,有向下的台阶挤窄了上面长城宽度,游人在这里被堵塞了。不过,这样人挤人,身体很暖和……
这八达岭长城是内长城,守护北京的门户,是依托山峦的天然阻断的军事要塞。现在,这里成了中国民众最大的娱乐场所,这让我想起了古罗马的斗兽场。
这大自然造山运动时,也很有意思,多会为人类留出一个峡谷,以方便古代人类的迁移……
有文章说,清末民初时期,每天八达岭和居庸关这条峡谷中,每天有两万匹骆驼背着物资运输通过……如果一匹骆驼占住5米左右的路面长,则这骆驼队伍就有10万米长,即有100公里左右长的骆驼队伍啊……当年的这条峡谷中,驼铃声上百公里不间断,是何等的人气旺盛……
长城的历史作用,与八达岭长城的美学价值,现在完全可以分离的。八达岭长城,无疑是气势雄伟壮观的人类大型建筑的美景,这如同现代的伟大军事电影——影片中演员,完全不是战场上真实的有能力的将军和士兵,但这丝毫不影响我们在影片中获得的美感……
到了北五楼,看见空中有黑色鸟儿翅膀一快一张在飞翔……她是八达岭长城景区中我看到的除人类之外的唯一动物……
到了北五楼和北六楼,看到的是岩石基石上的长城……
如今到长城的全国性旅客,来到八达岭长城,一是来观看这里人类修建的特殊地理地标建筑物长城与山体共同构成的巨大的视野辽阔的人文景观,二是参加一个人气最旺的集体登山运动,三是可以填充一个见到古长城景观的旅游的中国人必填的空白……
这长城上,总是欢声笑语,很少见到有这么多旅客放松欢快的旅游点……
这也是现代游客可以最易拍出自己最满意的照片的景点……
现在太阳已经朝西偏南了。到了北六楼,回首下方长城,西方山岗在天边画出了圆弧形,只有中间偏左一点位置有点凹陷,西方山岗有些淡黄白色的雾岚。北六楼处有向下的窄道,大部分游客从这里下到长城下的山道返回了。
现在爬八达岭长城,似乎是游客一种过节的方式,一处人气旺的聚会点……
吴砺
201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