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坛漫步(二)
(二)
过马路,进天坛的西门。这里有三个带顶帽的大门,酱红色两层楼高的大门。
入园。黑色光滑的地砖铺出的直道,两边有松柏树并立在两侧。阳光将右侧柏树的影子和从柏树之间的缝隙中透过的阳光投在路面上。
游人不多。这大年三十游人不多的天坛公园,或许正是我这样的书呆子沉浸在自己思绪之中的难得有的好时光……
左侧有更开阔的草坪和树林……
这公园中的秋色更重于冬天的感觉……草皮黄而枯干,柏松的黑绿色带着些土黄色,像北方被尘土粘着的干头发……园中草木,都是在冬眠、无精神、没有苏醒的状态,只有阳光仍在温和地关照着他们……
这北京仍是有的点冷意从我的腿部传来。
小鸟鸣叫声,散落在圆中各处。
这通道尽头有一个门楼,而道路两侧的柏松构成视野中倒置的V字型,那门楼就在这 V 字型顶上……
游人不多不少。太阳在右侧约45度方向角位置上。
清淡的诗意,洒满了有点清凉的公园中……
进入第三道三门门楼。这里有三道平行的园中道路,中间约七八米宽,估计百米长,落叶的黑树枝树立于大道后两侧,发黄发白的草坪空荡,阳光清淡地洒在路上,这里似乎没有人的生活气息,只有一种气势……
走在这路上,你总感到这里有限空间,总是在衬出宇宙的无限感……更外侧更低的柏树部分挡住了视野,中间树高,使道路树形成圆弧罩在路上……
沿小道左转向北,前往园区西北角景点。途中有一个“百花亭”,原来是李鸿章家庙内的六角琉璃亭,如今移置公园这一角。这亭子琉璃的蓝色特别的鲜艳夺目……这个清末著名的政治家,如今凭着自家的一个亭子被后人置于天坛公园一角,沟起我们这些后来者对他的记忆,真是十分奇异……
继续向西走。那里有“双环万寿亭”“方胜亭”“扇面亭”及游廊组成的亭榭建筑景区。这些亭和回廊,显然是不久前重新彩绘重描的。
这真是我一生见到过的、最美的、最艳丽的、人间气息最浓烈的画廊及亭阁。它们在冬天黄白色的草坪和黑绿松柏、青黄色竹林映衬下,真正是无与伦比的美艳……
我这才体会到过去人们常说“此物只应天上有”的感受,这里真是天上人间的一个角落……大红大紫大绿大黄,无比艳丽,却又无比的典雅高贵;气质高雅,却又表现出热烈的热爱生活的情趣……
这个小建筑群是从中南海迁移至此,其亭柱上有铜牌简介:
“双环万寿亭由一对重檐圆亭套合而成,结构奇特严谨,造型端庄匀称,屋面覆孔雀兰琉璃瓦,色彩明快,为国内古建仅存一例。据传清乾隆六年(公元1741年),乾隆皇帝为其母祝贺五十大寿所建。平面形状寓意一对寿桃,亭前台阶形若两个桃尖,取义‘和合、吉祥、长寿’之意。该亭于1975年迁建于此。”
据说,1975年周恩来在病重时为此做过特别批复:“双环亭可以迁入天坛,让人民都看看。”尤其是最后一句话让人感慨。这双环亭及配套的回廊,真的是人间的好东西,人间的珍宝啊!是该让老百姓见识一下啊……
其实,若是要在西方国家要复制一个中国园林建筑的代表作,我一定会力荐这个双环亭和走廊。这是中国民间艺术与皇家审美结合达成的一件登峰造极的杰作……
这次北京之行,见到双环亭,真是我没有意料到的收获。
本来,天坛的庄严肃穆世界中,绝对是不会容许双环亭这样的人间烟火最浓烈的亭榭存在的。事实上,在现代社会,它们共生在这里,却又变得如此的合情合理,原因很简单,天坛公园的建筑或许是北京城中的人间最美丽的建筑物;而这双环亭,是另一种形式的北京城最美的苏杭式的园林建筑。如今,它们走到一个园子中,是绝代双娇的绝配啊……
周恩来或许是最早意识到这一点的人……
在万寿亭的左前方,有一座呈扇面式分布的亭子,即“扇面亭”,我猜这应该乾隆皇帝玩小聪明的创意。周围散落有一片上百平方米面积的灰白色浮石做的人工假山。
这是中国文人式的仿自然的作品之一。多孔的浮石对古人意味着什么呢?我怀疑过去二千年中国的古人,从未弄清楚堆垒假山的浮石是怎么产生的;我猜想他们并不知道它们起源于火山喷发,但他们也许会凭常识的推测它们是水磨冲刷出来的——这样,它们就可以用来代表无限长的时间了……“海枯石烂”代表长久,这些浮石,不是己经烂出了那么多孔洞啊……
其实,这些带洞石头单块看,应该说是太丑的石头,可是中国古人把它垒成假山,反而变成了他们心中大美的风景代表……
中国艺术和哲学中,多么不可思议的互换的概念啊——大丑转化成了大美……
浮石变成了空间不可预测的造型艺术品,只要视角和你看的位置稍不同,浮石造成的空间曲面和曲线轮廓就可以有无穷无尽的变化啊……
有限变成了无限……世界上能够有其它的事情代表大自然的山体形状随着空间无穷无尽的变化吗?唯有这浮石能象征大自然山型的千变万化……
这真正是中国独特视觉审美……
想想塞尚那些用颜色搭配出的色块画出的山和人体,想想毕加索那些让人看得难受的现代立体画——或许中国古代的假山,尤其是有苔藓色斑和小草小树生长其上的浮石堆上,你也许会洞悟两者之间本质上的相通……
美真是一种不可思议的人类感觉……
浮石将小空间变成了万画筒——一种人类病态的美感,一种不可思议的认知世界的另类角度……
我在画廊中来回走动了几个来回,真的不忍心走开。朱红、艳丽夺目的蓝色,画梁雕栋,这本应当是民间火热的俗文化,它为什么同时兼有高贵的优雅,散出巨大的永恒的魅力?——颐和园上那些彩图彩画,似乎没有达到这里既热烈又优雅的水平……
我突然想到,这里的美,或许就是要让我们惊艳……若我们天天走在它的身边,或许我们也会对她视而不见?如同我们看到的影视界俊男美女的婚姻,对外人而言宛如天仙配;对当事人,通常是完全不同的感觉啊……
这里的美,也是向外人炫耀的美丽……
我再想到了一个问题,若是将中国一批最好的书法作品和中国园林假山,拿给全世界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家和民族中不同教育程度的人,让他们评价,会综合出什么样的感受和结论?这或许是可以推出书法美和园林假山的美,是文化训练的审美结果,还是出自人类的美的本能?
一个漂亮的姑娘,一个壮丽的风景,全世界审美眼光应当差不多……对艺术作品,就难说了——很多西方现代大画家作品,对大多数中国老百姓而言,只是儿童乱涂乱画的东西……
这双环亭最出色之处在于艳而不俗——这里含有我们未知艺术天才的力量:将民间的大红大紫和贵族气息优雅,竟实现了无缝连接……
我想起了前些年出土的二千多年前楚国贵族墓葬中彩色的绵锈画面,同样大红大紫,却依然是那样的优雅……
走廊彩绘中的“孔雀蓝”——的确是只有孔雀羽毛斑点处才有这么的绚丽……我总觉得这画廊中,有伊斯兰教装饰风格和中国民间画的混合……
我在十九世纪印象派画家的作品中,才能找到同样的绚丽色彩,尤其是梵高的花园画面和秋收的庄稼地中画面上,才有这样的灵性;但梵高画中,绝无这样的灿烂的人间充实感,梵高色彩美得让人痛苦……
那些十九世纪法国人仅仅是接触了日本的浮世绘木版画,但日本画中彩色也是太素了,从来不热烈……我们可以想象一下,若是十九世纪那一小批伟大的印象派画家,在他们有生之年,看到过中国的双环万寿亭及走廊上的绘画,那会再激发出他们多少伟大的绚丽色彩的作品啊……
我注意到有七八个退休老人坐在亭中聊天……
炫富,做儿子的能送给当母亲的这样一个礼物,在送出与接受的那一刹那,无论当儿子还是当母亲的,都会是何等的自豪啊……
这来回折曲穿梭在地面上并不算是长的画廊,本身又是一个动态的画框,剪裁出优雅的草坪、树林、空地、天空共构的画面,这是任何平面上的伟大画作无法实现的动态和无穷尽的视频画面——人类的画面和立体感亭与大自然融为一体,这是中国民间艺术与文人艺术混合达到的最高境界之一……
走在廊道上,你也会体会到这里一小段画廊,有着杭州和苏州园林中那些民间艺术画廊中无法与人抗衡的大气磅礴的皇家气派……
“那条路迟早得走。”我听到亭中一个老爷子听其他老人在谈论老人们生病和健康问题时,无比平和平静地插了这一句……
坐在阳光明媚的灿烂绚丽的皇家画廊中,在大年三十的早晨,这些老人在谈论人的生与死……
我来回漫步这不长的画廊中,脚步就是舍不得离开这里……
周恩来的目光是独特的,或许这里真正是北京地区这小段画廊和双环亭落户的最佳地点——只有天坛才有这样空旷的天空和森林,才配得上这个中国园林景观中最美的一朵玫瑰花……
我忽然意识到,或许周恩来先生还有更深的潜意识。一个绝美的画廊,为什么要置于过去二千年中国人认为是至高无上的祭天神圣的场地?这是儿子给母亲的生日礼物啊,“孝”在中国二千年中,其实是中国人心中另一个人间“天”的境界啊……如果世界上每个人,都像乾隆这样能为自己的父母送来这样礼物,这难道不是二千年中的中国人最高的人生境界之一吗?
前一阵子看凤凰卫视中文台,有个节目回顾对中国有深厚感情的德国前总理施密特。施密特一次私下里同邓小平开玩笑说,我看你并不像一个马克思主义者,倒像是一位中国古代的大儒;邓小平平静地回答说,那又怎么样呢?基辛格也说,邓更像是一位儒雅的士大夫。邓小平一个女儿说,他父亲说他一生最亲近的人是周恩来。
一个人的儒雅,是需要有深厚中国传统文化的休养和底韵的……这个双环亭和走廊,或许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物之一……
我长久地漫步在天坛这个角落,回廊折叠,一步一景;离开回廊,四周环绕而行,一步一画面……空虚的空间,通过一段人间的画廊,呈现出无限的美感……
这是与西方世界中几个孤立雕像放在屋内和庄园中,完全不同的美丽和风景啊……这不是对神或是什么神化人物的颂扬,而是对生命对人间炽烈的赞美和感激……
红色,这中国热爱的民间暖色,这画廊上的大红大蓝,使这公园中北方地面枯草都变暖了……若在画廊中使用绿色,很难有这样的效果。这画廊中炫目的亮蓝,静而与自然界脱离……天空的蓝,没有这么艳,这样的红蓝配色,即使在盛夏浓绿中,这走廊仍会是最夺目耀眼,永远不会被大自然的色彩所掩没……
走在这样走廊和四周,你会忘记春天,因为她呈现出的就是春天,比真正的春天更浓烈……
吴砺
201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