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网

 找回密码
 我要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156|回复: 0

[散文] 《全能的天才画家——达·芬奇》(上)

[复制链接]

6196

主题

1515

回帖

1万

积分

荣誉会员

Rank: 8Rank: 8

积分
12480
鲜花(22) 鸡蛋(0)
发表于 2019-6-26 14:42: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全能的天才画家——达·芬奇》(上)

                                                                                                    (一)

翻阅《全能的天才画家——达·芬奇》/何政广 主编,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8

我很难想象,二十一世纪以来,电视台上最红的历史人物,是否还有人超过达芬奇。我手头上有一份五月份的《三联生活周刊》,这是为纪念达芬奇逝世五百周年的专辑。这本专辑上说,达芬奇的《蒙娜丽莎》在卢浮宫博物馆,每天都要面对3万观众……

《蒙娜丽莎》也成了当今卢浮宫博物馆的代名词,很难想象现在去卢浮宫博物馆参观的人,不去看一眼《蒙娜丽莎》……

这追星族们,追捧对象是一个古人……

现在有机会谈论达·芬奇的画,真是一种让人感到荣幸的事。一个人到一定阅历,己不惧谈论自己不熟悉的人和事,如同一个画家,并不需走进某座山,他可以在远处用笔描绘这座山的外观形象。

第一页的达芬奇的自画像,是散布着众多的黄色的斑点的红色粉笔画,所谓的红色粉笔也变成铁锈红或黄色的线条……有的专家学者否定这是达芬奇的自画像。

按《三联生活周刊》文章说:“意大利学者普遍认为,这是老年的达。芬奇理想化的自我形象,他自己描绘成了一位古代哲人。”“然而,目前全球最知名的达·芬奇研究者马丁·肯普认为这其实是达·芬奇在中年时画的一位古代埃及哲人肖像。”
    但是,我突然想起,拉斐尔的《雅典学院》画面中心的亚里士多德与柏拉图,据说是以达芬奇和米开朗其罗为模特儿绘制的……我对比了这张自画像与拉斐尔画中的亚里士多德长相,完全一致——这证明了这张自画像的确是达芬奇的“自画像”……

    从来没有见过别处有人像我这样的论证……

    显然,按照我前面说的拉斐尔的画中的亚历斯多德的肖像,同这幅“自画像”一模一样,绝对应当是达芬奇——除非拉斐尔拿到过达芬奇的这个“自画像”手稿,按照这个自画像设计了亚历斯多德的形象……

     达·芬奇(14521519),米开朗基罗(14751564),拉斐尔(14831520),显然,拉斐尔是不大可能看得到达芬奇这幅自画像的,因为这又不是公开的画作。

     据说,这幅又被称为《老者画像》的画,与《蒙娜丽莎》和《最后的晚餐》齐名……是啊,达芬奇的画自己的形象,当然是会和应当和他最出名的画像齐名……

    这个伟大的天才留给后人的形象,仅仅是红色铅笔的素描作品,而不是像《蒙娜丽莎》那样无比细腻的细雕细刻的画像……这说明达·芬奇是一个谦虚的人,或是他认为不值得如此浪费时间在赞美自己上……

    这是一张哲人沉思的脸,目光似乎是看着右前方,但是他什么也没有看,只是沉浸在自己的思考中,他的嘴唇紧抿,脸上有些悲伤甚至是有点愠怒,你都不敢也不忍心去打扰他。你仿佛看到他从我们前方缓步悬空走过,如同一个梦游在人间的先知……

    我想起了米开朗基罗的摩西雕像,我不知道米开朗基罗是不是以达芬奇为模特儿……这幅画除了深凹的眼睛让人印象深刻,这长发和波浪发型胡子,画得像钢丝干净清爽,刻在纸面上坚决,绝对没有一丝丝的拖泥带水……

    我是第一次认真地看这幅自画像。纸上的黄色霉斑点,带我穿越了时空,让我看到了五百多年前,这个哲人正下笔如有神,飞快一挥而就的做这幅画的情景……

    我想起来我大学毕业后,曾看过一本《达芬奇论绘画》,对达芬奇描写暴风雨场面的文字印象深刻……

   《圣马利亚·德拉尼夫的风景》(1473年),被有的人称之为“西洋美术史上的第一幅真正的风景素描画”,它让我想起了中国宋代山水画……

    然而,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天使报喜》(14731475),这是画家二十一到二十三时的作品。天使有成年人的身体,表情的确是不食人间烟火,而圣母的面部表情也很奇异,最让我感动的,却是画面左侧约九分之二面积光雾中的远处的山水风景画面……

    虽然近处的树,如道具制作剪影一般的不真实,但是画面中间的海面上的船帆,光气中山峦,真的很感人。这简简单单的远景山水,尤其光雾中蓝色的远山不同深浅,使得整个画面气势恢弘壮阔……让人过目难忘……

    这整个画面,都有一种在尘世又非尘世的诗意的甜美……这是人间神话,而不是宗教故事情节……

    《姬妮娃·德彭茜》(1474年),在幅一个青年女子画像,我过去从未见过。她的面部表情有些木然,并不讨人喜欢,不过她的头发很好看,而头像左中后方的细树叶密集的黑色剪影,让我想起了福州鼓山山脚下,傍晚时分,印在黄昏天幕上的相思树类似的黑色的图案和剪影,而画面右后侧的黄昏时的大地一角上光气之中的浅影和树间隙中的天幕。真是神来之笔,让我想起了杭州西湖苏堤的暮色中的远山……

    看这些画面,你会感受到一种永恒的气息,这与宗教信仰无关,或许是人类的天才,画出了我们的生命某种本质的东西……我不知道这是我们对天才的无道理的崇拜引起的;还是天才的作品,真正地打动了我们这些凡人的心……

    三幅圣母圣婴的画面,我们感受到了什么?这真正是人间的母亲对孩子的关爱和照顾……这是凡人之爱,但是,这年青的母亲的表情完全是超凡脱俗的……这些模特儿是画家想象的,还是有真实的模特儿存在?这些女人都是如此之美?为什么现代相当一部分学者说达芬奇是同性恋者……

    达·芬奇画面中透露出的优雅气质和高贵,仍然从纸面上散发出来,今我感动……我们听天才的音乐家的音乐后,旋律会一直在我们脑海中不停地循环……看了达·芬奇的画面,我突然发现那画面上的人物表情总是出现在我的脑海中……

    名茶入口后,满口生津;人间的伟大天才作品;竟然亦是如此……

    我再次想到达·芬奇的自画像,他这样绝顶聪明的人,对世界上无数的事情渴望得到答案,但是对他那个时代,没有人能告诉他……他怎么能不像自画像那样的忧伤……

    作为现代人的我们,大自然的大部分秘密,已经成为了我们的常识,这是现代人的最大知识福利,也是被我们现代人忽略了的感觉——对无解的难题,渴望获得答案是人类的好奇心的本能,你看刚会学说话的孩子总是问题最多……

    《东方三博士的礼拜》(1481年),这幅褐色油彩、木板画,我是第一次看到。这种色彩像是过去发黄的老照片,我也是第一次知道。这画中的圣母,令我想起了过去故事山洞中的中国白毛女,抱着婴儿的神情,悲苦、疲惫不堪的身心……这幅画后背景上气势颇为宏大,主题却是如贫民窟中的劳苦大众的众生形象……

    这里的圣母是村妇的形象,或许最接近圣经故事的本来的情节,以至于作者不愿使之变成彩色画面?

    《圣杰隆》(1481年),也是我之前未见到过的褐色油彩,木板画,这本书又称之为金色和橄榄色。这是暗金的色调吧。

    这个老者与佛庙中那些骨瘦如柴的罗汉雕像,神情和体形都很相像……那以内心的深处流淌出来的绝望,被画得淋漓尽致……

    《岩窟中的圣母》有两幅(14831485年),(15061508年)这两幅相差二十多年作画时间,大致的人物形象及画面构图相同,其中的圣婴和圣约翰表情和姿势相同,这也是宗教画中让我们困惑的问题……这个年龄段的孩子,都被画成小老头的神情,达·芬奇画中也不能免俗……

    这人物画总是以人物构成三角形的布局,有巨大的稳定感;在画面上端,是半圆形与下方长方形连接,颇有创意,这是教堂的窗户的外形特征……  相对正常的长方形画布,感觉很不一样,上方如天空,画面虽有限,却与世界宇宙同在之感觉。画面背景上的岩石洞口外的亮光,使我联想起中国很多钟乳石溶洞安装的背景灯光,早年的圣母面部表情是不识人间烟火的、宁静、带庇护意识的年青的母亲形象,而她右边的天使,画成了年青的金发美女的形象,手指着圣婴,或许暗示圣婴,然而她表情是平和不带情感的……

    整个画面充满了人间的温馨,这是宗教信仰故事人间化,特别的优雅高贵……我注意圣母的两只手非常特别,右手轻扶着圣婴背部的手更像男人的大手,有力;而左手张开反映了圣母的内心深处高度紧张,但这手也是男人的手,像巨大伞要护着圣约翰……

    天使的神情有些神秘……

    第二组画面神情更多的悲伤和心不在焉,而天使也是在若有所思之中,同时不在手指圣婴……让我困惑的是,圣母身后最长的岩石柱,让人想起男性的阳具,朝天而立……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的联想……

   《抱着貂鼠的夫人》(14831490年)和《美丽的菲罗妮儿》(14901495年),这两幅年青女人肖像画,给我的感觉十分奇异,尤其是画面冷色调黑布式的背景,使主角如大舞台上黑色布幕上灯光照亮了独自游荡的舞台上主角,总有一种戏剧性表达。这在我看过的肖像作品中,如此另类和印象深刻……

    前者紧抿着嘴唇,透出女人小性子的倔强和好斗性格;后一位,眼神里充满着你欠了我的情和冒犯了我的愠怒,也不是省油的灯的狠角色……

    这两位贵妇,一个脸朝右,一个朝左,都有黑夜中中走到路灯下的母夜叉的神情……画家极成功地刻画出人物的性格,同时有现代彩色照片般的细腻——只要看着她们的眼睛透明的眼仁……

   《最后的晚餐》,或许是基督教社会最著名的一幅画。也是画面最模糊的一幅画面。这些如同佛教庙两侧各种姿势的罗汉群的十二门徒,和基督耶酥饭桌前神情,竟然构成了人类历史的最著名的标志性的绘画作品之一……

    人类已经有太多的人,谈论过这幅画了,他们也写过太多的文字,反复叙述这幅画了……

    为什么在众多宗教画中,达芬奇的这幅画会脱颖而出呢?

这样的画此前此后都有人画过,为什么是它如此的耀眼……

    我看这幅画不由产生了对犹大的怜悯……所有人都在表白自己的忠心和无辜,只有犹大紧抓钱袋,处在人类的绝对被孤立状态……

    达芬奇借用了动作和手势表达灵魂,使整个画面呈现出所有人的内心深处所思所想。

    人类具有群体性倾向,尤其是在暴政的高压下,这种群体性有巨大的破坏力,希特勒的德国和二战时的日本,这样的国家有几个人是清白的?尤其是军队中,有几个人没有出卖良心良知去屠杀无辜?这时候,他们表白忠心方式就是屠杀更多的无辜。暴政之下,无良民。

    《蒙娜丽莎》的评论已是太多了。这个胖胖女子的似笑非笑的面容,散发着淡淡的忧伤和莫测的微笑,竟使几百年来的人类如痴如狂感……

    达芬奇为人类创造了一组这样散发着神秘面纱的人物。人类在他以前,画面上人物似乎从来没有这么平和优雅气质……达芬奇或许是为人类创造了人在画面上的恬静的若干最美好形象之一。

   《圣母子与圣安娜》(1510年),圣安娜脸上闪出人性光辉和甜美,似乎是绘画史上从未有过的表情。这幅画中圣母圣子,显示出母子自然的情感。

   《圣约翰》(15131515年),这幅画是令人困惑,主角似乎是雌雄同体,很暧昧的看着观众。现在一种强烈而流行的说法,这从弗洛依德写的论文开始,说达芬奇是同性恋者……我们无法判断这种说法的真实性。只是这个推论无论真假,它与达芬奇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艺术家结论,并不相干。达芬奇的多才多艺,也是公认的事实。

                           (二)

     达芬奇的画不多,他的以圣母像为主体的绘画中,通过母性的光辉形象,呈现了他对人间的热爱,对人在这个世界存在的怜悯和感激……他画面中达到的优雅境界,几乎无人能及……

达芬奇被现代很多人称为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天才,才能是全方位的,他不属于任何时代,他有巨大的好奇心,希望理解万事万物。

中国历史上似乎只有一个人,有这么大的好奇心,就是写出“天问”的大诗人屈原。

他没有受到正规教育,这反而成为了他的优势,他并不知道应当如何思考。光与影的画法是他发明的,油彩画法是他发明的。他还发展了“烟雾法”……

有人说达芬奇的蒙娜丽莎两个半脸,左边的是非常严肃,后半脸是在微笑,所以我们看到女主似笑非笑,达芬奇用这个技巧迷惑了我们人类近五百年……

达芬奇的悲剧在于,他的手稿在几百年后才被重新发现,但这时候他的众多发明早已过时了……只是用来让我们来感叹……

达·芬奇的确画了两个版本的蒙娜丽莎,而这两个版本却都画在了同块画板上。我们如今看到的这幅画是覆盖了第一个版本。我在BBC制作达·芬奇节目中看到了科学家用现代高科技扫描现在蒙娜丽莎画面下层第一个版本蒙娜丽莎影像, 那个蒙娜丽莎脸型瘦不少, 脸朝向也转了十五度。

“蒙娜丽莎”是位妇孺皆知的女人,又是一件被人解读最多的作品,这是达·芬奇作品的基本命运。 达·芬奇自己也使人们不能透视,这是他的伟大与不幸。达·芬奇的绘画正是这种气质的一个神秘投影。

“不论到什么地方, 他的嘴角总带着一丝不可思议的微笑, 微笑中含有智慧、优伤、讽世和蔑视,尤其含有怜悯。但常常把这种微笑移植到所画的肖像上——圣安娜·莱达, 圣母马利亚, 圣约翰· 巴克科斯和蒙娜丽莎。人们称他为‘笑容的画家列奥那多’”(托马斯《大画家传》)

达·芬奇在他的画论中说:

“画家应孤身独处,细想所见的一切事物,反复推敲,以便选取其中最优良的部分。画家的行为应像一面镜子,真实地反映放在面前的一切事物的各种颜色。真能如此,他就像是第二自然。”[

“至关重要的是他的头脑应像镜子那样明净,能够如实地反映客观事物的万紫干红。”

达·芬奇之前,欧洲画家笔下的人物肖像呆板、僵硬,缺乏生气,直到《蒙娜丽莎》问世,技法上有了空前的飞越——绘画原来还可以达到如此“乍合神离”的境界,我这里引用曹植的《洛神赋》大部分文字,这或许是达·芬奇希望达到向境界:

“余告之曰:“其形也,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髣髴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渌波。秾纤得衷,修短合度。肩若削成,腰如约素。延颈秀项,皓质呈露。芳泽无加,铅华弗御。云髻峨峨,修眉联娟。丹唇外朗,皓齿内鲜,明眸善睐,靥辅承权。瑰姿艳逸,仪静体闲。柔情绰态,媚于语言。奇服旷世,骨像应图。披罗衣之璀粲兮,珥瑶碧之华琚。戴金翠之首饰,缀明珠以耀躯。践远游之文履,曳雾绡之轻裾。微幽兰之芳蔼兮,步踟蹰于山隅。

于是忽焉纵体,以遨以嬉。左倚采旄,右荫桂旗。壤皓腕于神浒兮,采湍濑之玄芝。余情悦其淑美兮,心振荡而不怡。无良媒以接欢兮,托微波而通辞。愿诚素之先达兮,解玉佩以要之。嗟佳人之信修,羌习礼而明诗。抗琼珶以和予兮,指潜渊而为期。执眷眷之款实兮,惧斯灵之我欺。感交甫之弃言兮,怅犹豫而狐疑。收和颜而静志兮,申礼防以自持。
    于是灵感焉,徙倚彷徨,神光离合,乍阴乍阳。竦轻躯以鹤立,若将飞而未翔。践椒涂之郁烈,步蘅薄而流芳。超长吟以永慕兮,声哀厉而弥长。

尔乃众灵杂沓,命俦啸侣,或戏清流,或翔神渚,或采明珠,或拾翠羽。从南湘之二妃,携汉滨之游女。叹匏瓜之无匹兮,咏牵牛之独处。扬轻袿之猗靡兮,翳修袖以延伫。体迅飞凫,飘忽若神,凌波微步,罗袜生尘。动无常则,若危若安。进止难期,若往若还。转眄流精,光润玉颜。含辞未吐,气若幽兰。华容婀娜,令我忘餐。

于是屏翳收风,川后静波。冯夷鸣鼓,女娲清歌。腾文鱼以警乘,鸣玉鸾以偕逝。六龙俨其齐首,载云车之容裔,鲸鲵踊而夹毂,水禽翔而为卫。
    于是越北沚。过南冈,纡素领,回清阳,动朱唇以徐言,陈交接之大纲。恨人神之道殊兮,怨盛年之莫当。抗罗袂以掩涕兮,泪流襟之浪浪。悼良会之永绝兮,哀一逝而异乡。无微情以效爱兮,献江南之明珰。虽潜处于太阴,长寄心于君王。忽不悟其所舍,怅神宵而蔽光。
     于是背下陵高,足往神留,遗情想像,顾望怀愁。冀灵体之复形,御轻舟而上溯。浮长川而忘返,思绵绵而增慕。夜耿耿而不寐,沾繁霜而至曙。命仆夫而就驾,吾将归乎东路。揽騑辔以抗策,怅盘桓而不能去。”

《蒙娜丽莎》使大多数人看见她后,“怅盘桓而不能去。” ……

吴砺

2019.6.26




楼主新帖
吴砺,桐城人,生于1963年,1979年就读中国科技大学物理系。大学毕业后在中国科学院从事科研工作,1997年曾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任访问学者,其后在硅谷工作。回国后一直在公司从事研发工作,已申请了五百多项国内外专利,并于2004年由海峡文艺出版社出版过第一本散文集《西海岸之》。2011年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散文集《瞬间》。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