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体派绘画大师——勃拉克》(上)
(一)
翻阅《立体派绘画大师——勃拉克 》 / 何政广 主 编 河北教育出版社世界名画家全集
这一册是介绍一个立体主义作品的画家。这本书的序言说,这个画家是最像画家的画家。这句话让我有些困惑,历史上有那么多伟大的画家,为什么把这个说法用在这个世界上名气似乎并不大的画家这里?
这个序言上说,“立体主义抽掉了人的社会属性,把人当作一般的物体来描绘。”这是十分特别的表达,我很希望看完这本书真正了解什么是绘画史上的立体主义。
十分奇怪,这个画册也是利用黑白照片,作为第一页的作者形象。为什么不用自画像呢?这是一个很英俊的男人侧身坐着画画的照片。他微邹着眉头,在沉思状态,他的手绘画并不果断,像一个小学生写作业一样地认真,他似乎是在一种困惑之中……这样人高马大的男子在画画,似乎总那儿有点不对劲……
刚刚开始看这本书,会觉得这些画面全是反自然的,世界可以这样描绘吗?你第一反应是这全是荒唐的画面……
“若以整体来看,与灵感来自田野、郊外的印象派及野兽派画家相比,立体派是居住在都市里的一群。他们与其到吉维尼和欧维,还不如到蒙马特及拉丁广场。1908年以降,不管任何时候,勃拉克、毕加索几乎都是在巴黎的画室里作画的。” P86
有意思吧,这很重要,或许是城市建筑结构,激发了立体主义的画风……
我开始从头到尾开始耐心地读这本书。这本书中文作者,如同一个外国人,以我听不懂的语言,在兴奋地夸这本书上的画如何好……
这些画面在人类文化史上到底意味着什么?对社会有什么意义和贡献?我感受到了这个主体主义画风的怪异的美感,虽然我不知道它们在表达什么……
直到我看到《头顶果篮的少女》(两张)(1922年),终于可以看到了有点像人的人像画面……
这套画册画面,基本是顺着时间不断延伸画家的作品……
《 抱着曼陀林的女子》(模仿柯罗的画作)(1922~1923年),这画面中的女子终于也有了人形……
《巴赫咏叹调》(1913年),有一种特别美感,真的很奇怪,几张剪纸片与构画出的小提琴线条,组合出了诗意的画面……
《插着郁金香的花瓶》(1927年)有一种让人觉得怪异的美,如同我在福州鼓山白云洞山道上,看到巨石块上的不规则的生长的苔藓,散发出某名的野性十足的美……
我看这本书中文作者如同吃了山珍海味一样,十分亢奋地吹这些立体主义画如何如何美;而你看这可笑的拙笨的色调的条块组合,茫茫不知所云,顿觉得作者可笑至极,也会觉得自己有点傻,怎么会看不懂名画……
这些块块构成的画面,让我想起海边现代人类在海边护岸时乱扔进海岸边的花岗岩石条块……它们是有一种简单的美……
这些立体主义画面,让我想起木工师傅,在木工房中机械锯切下的人工胶合板废弃了的边角枓堆……或是现代的城市满是塑料包装纸的垃圾场地……那里也是到处都放着花花绿绿的色块……
满书荒唐……但是,细看它们真的有点美散发出发……又如一群小朋友,在耍弄他们的玩具和积木,天真烂漫的投入并快乐的傻笑着……你也会觉得自己可怜,进入不了他们的状态和世界……
今天中午,我从公司一个办公区走向另一个办公室的食堂吃午饭马路上,我发现城市楼房全是如立体主义画面一样,由各种单色调玻璃窗分割平面、水泥、塑料色块拼接而成……现代城市中,传统的大自然无序无定形多色彩搭配的形貌图案,几乎不存在……
我们的社会不也是由各种概念:男与女,生与死,今天和明天等概念板块,像主体主义绘画一样杂乱的拼接图案吗……
我突然疑惑:我们人类的生命到底是什么回事?我们生命和生活,不是一样莫名其妙吗?
我们在城市中看到的,不都是立体主义画面一样的画面吗?我们是不是从这个角度来看这个世界,立体主义画面一点点也不荒唐——满眼都是立体主义画面啊……
立体主义,不过是逃离几千年人类绘画艺术单一或不多的表达方式,用新画法来表达人类的感情……从对可见的世界镜像复制,到用人的新概念重描心目的感悟……这是一种奇怪而陌生的表达方式……
《小麦田》(1951年),画家终于回来了,试图重新描述我们人类眼中真实看到的大自然世界……
《夜》(1951年),有特别的美感……《割草机》(1961年~1963年),《有犁的风景》(1955年),《风景》(1955-1956年),这些回归传统绘画画面的作品,有凡高画中一样的浓烈的色彩抒情……
浪子回头,又为我们带来了伟大的真实世界的美感……
看这本书的过程,我像是旅途中碰到一个陌生的如外星人一样的同伴,带着不解,一路走下来;快要分手时,才发现他仍是我们的同类,而且魅力四射,甚至有些与他舍不得分手了……
《菜种园》(1956-1957年),灿烂的黄色和蓝色条带画面,我非常喜欢,有浓烈的诗意……这似乎是很简单的画面,为什么现代中国人极少有这样粗犷简单的色彩而有无限诗意的油画……
我有时突然感到惶然,作为中年人,离生命结束的那个门,那个让我们掉进无尽的永恒黑暗深渊的门,已经并不太遥远,我惊惶的发现,我却像儿童一样,对自己的世界仍是几乎一无所知……
这是另一个角度看世界的画家……
看一本书,一本传记,就是一次变身,像精灵一样进入书中主人翁的身体中,以他头颅的眼睛作为窗口角度,看一回世界……
这本书最后一部分是翻译采访勃拉克的文章,这部分文字写得很有激情和诗意……
看画家年青时代的照片,他很像二十世纪初的美国作家杰克·伦敦,英俊大块头男人……一个疑问,这个男人似乎是世俗世界的,他怎么会画画……1935年时的照片,主人翁变老了,眼睛雪亮,这才像画家……
这本书有些厚,看的有些累……
“ 1963 81岁。慕尼黑回顾展。8月31日在巴黎去世。法国政府于9月3日在卢浮宫美术馆的四角庭院举行隆重的国葬仪式。当勃拉克的灵柩由卢浮宫的警卫肩负着,在两行擎着火炬的步兵仪仗间行走时,法兰西共和国的军队奏出了殡葬进行曲。这首名曲,以往是仅为故去的法兰西皇帝营葬时专用的。灵柩行在多位法国政府的部长级人物及家属之前,覆着国旗的灵柩被置在一具高高的柩台上。约有五千人冒着冷冷的细雨,参加这次户外追恩仪式。法国文化部长安德烈·马柔在他的颂词中说: ‘现代的国家,绝没有对一位画家给予这样崇高的礼遇。’”P239
书上是这样说的,这让我们理解为什么十九世纪中叶到二十世纪,为什么法国是现代绘画大师的聚集地和现代绘画的发源地……
一个国家重视什么,什么就会兴旺……美国从立国就重视发明创造,则美国科技发达……
这本书看到最后,变成喜剧:画家从叛逆开始,最终回到了人间正道……他画的不再是那些枯燥的方块游戏画面,而是我们人类眼中看到的世俗的事物美好和诗意……
我突然发现,我们可以从现代工程机械制图角度,理解所谓二十世纪初的立体主义画派——我们将任何机械产品,不也是用三张XYZ三个方向的平面视图来描述吗?为什么我们画家用同样的方式表达世界时,我们都觉得很难接受呢?
只是画家从立体的六个方向,画一个物体表面,这些物体包括人类,只是画家分解取样更随机,而且还要各方向图形拼挤在一起,进行个性化的艺术化处理,形成个人风格色彩和构图的结构,以产生和谐与美感而已……
(二)
如何理解立体主义绘画?我在维普网上找点文章,开小灶进补。
石磊从在他的《森林中的裸女》一文是这样解释:
“看立体派绘面不少人无法理解立体主义绘画的原因,在于人们过多地依赖于过去日常生活的经验和学过的知识, 换句话说, 就是我们是否还应该继续以理解传统绘画的一系列诸如, 情节性, 文学性, 摩仿性, 主题性, 实用性的角度去衡量它们的问题了。写实主义绘画, 是按照宏观物象的原型来描绘, 照生活的祥子来制作, 它的特点是易于为人们所接受, 尤其能为艺术修养较差的人们所理解和欣赏。写实有雅俗共赏的长处。写实是个广阔的领域, 艺术家可以施展自己的才华, 写实有几种境界, 最高的境界的写实不是一般人所能达到的,伦勃朗, 委拉斯开支, 库尔贝& 米勒的写实语言不是一般浅显的写实语言所能比拟的。写实手法是艺术表现的基本手法,并不是唯一的手法, 更不是说它十全十美, 没有任何缺陷。欧洲自古希腊以来所建立的写实体系和自然科学有密切的联系,它是以自然科学数学、解剖学、透视学等的成果为基础的。它有科学的一面,但也含有形而上学的一面,艺术创造应该含有科学的因素, 但是它不等同于科学也不应该过多地依赖于自然科学而更多地和想象有关。艺术创造允许错觉、幻觉、允许某些“不科学”的因素存在。西方的写实派艺术家在实践中是懂得这个道理的, 理论上也有所探讨, 可是他们偏重于“似” 的一面, 忽视了“不似”的一面。写实主义受形而上学的支配,发展到了十九世纪便产生了僵死的学院派, 产生了自然主义。现代派, 新艺术, 在最初就是要革学院派和自然主义的命, 他们把写实主义和学院派, 自然主义联系起来, 作为攻击的目标。德国雕刻家阿道夫·海布兰特在1890年写了一本《绘画和雕刻的形式问题》的书,他说“艺术家的真正目标就是创造出与自然有别的自我满足的作品”。不求与自然相似, 只求有别, 这是十九世纪末以来西方现代派美术的趋向。印象派没有抛弃具体描绘这个原则, 即使莫奈后期的作品《草垛》, 《卢昂教堂》和《睡莲》那样追求色彩层次和光的奇迹, 也还是有形象的,是看得懂的,给人的美感享受也是具体明确的。他们的口号很单纯􂈋不要到古希腊罗马和中世纪骑士文学作品中去寻找美, 周围生活中就充满诗和美。艺术家看到什么就表现什么, 怎么感觉就怎样表现。他们画他们熟悉的人事和自然。而立体派的绘画并非如此, 虽然不同于写实主义和印象派, 不过他们的绘画也是建立在写实的基础上的,除了初期作品农口毕加索的《亚威农的少女》,《森林中的裸女》, 勃拉克的《大裸女》等这类作品只是具有大体形象虽不具体但也能看出个大概外, 一部份作品如毕加索的《小提琴》, 勃拉克《列斯塔克的房屋》、《列斯塔克附近的风景》等只表现出十分模糊的形象的痕迹。还有一部份作品如毕加索的《斗牛士或斗牛迷》,勃拉克《座椅中的女人》甚至已经没有任何形象可言了, 完全是规则或不规则体块的堆砌,无疑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立体主义的创作思路是要打破传统的时空概念, 表现不受时间, 空间限制的物象, 要在保持画面平面感的基础上表现长度, 高度, 表现客体内在的结构。他们把自然形象分解为几何切面使它们互相重叠,毕加索和立体主义画家们说:‘立体主义是一种基本上处理形态的艺术。’”
“立体主义对传统的学院派的美的法则持反叛的态度, 毕加索认为‘学院派的美的法则是一种欺骗。艺术不是美的法则的实际运用而是在一切法则之外的为我们天性本能和大脑所接受的东西。’立体主义另一个代表人物勃拉克,在谈论他的《大裸女》时说过这样一番话􂈋‘ 我没法画出一个女人的自然美,我没有这种本领, 也没有谁有这种本领。因此, 不管怎样, 我们必须创造出一种新型的美。这种美对我说来以体积, 线条,总体, 重量的形式出现, 而且通过这种美来表现我的主观印象。自然只不过是装饰性的构思外加感情的一种假借
。它引起激情, 而我则把这种激情转化为艺术。我要表现绝对, 而不仅仅是表现造作的女人。’”
“立体主义画派要呈现给人们的既不是外表美, 也不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内在美, 精神美, 而是一种异乎寻常的普通的审美法则以外的一种抽象的几何美,他们眼中的一切物象不再是自然形象。人体不再具有肉体的美感, 不再有神态和表情, 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比例失调的生硬, 死板, 纯理性的不规则的几何形体。就《森林中的裸女》而言虽然抽象, 还能大概看出是个女体,然而毕加索的另一幅作品《斗牛士或斗牛迷》竟抽象到了看不出有什么牛和斗牛士形象的痕迹来, 完全是一些不说明问题的体块的堆砌。立体主义绘画给人的印象似乎是只重视形式不重视内容, 其实形式之外却反映出一种虚无飘渺, 秃废悲观的情绪。对于立体派绘画人们众说纷纭,褒贬不一,有人说美,有人说丑, 一直争执不下, 但作为一种艺术流派, 它固然有它自身存在的价值, 原因在于他们敢于反对传统, 标新立异, 所以当我们面对它们的时候也要异乎寻常。只有这样, 才能进一步理解它们。”
唐亚在《勃拉克:画家中的画家》一文中说谈勃拉克:
“在经历了野兽主义和分析立体主义的蜕变之后,勃拉克才真正形成了他自己独有的风格体系。这应该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的l9l8年之后,勃拉克似乎在向法国传统画家看齐,他比以前更加尊重物体,造型上增加了曲线的成分,逐渐减少了形体的棱角,努力在一个更加稳定的新空间上,表达出一种清新的感觉。较之过去,作品轻松平和了许多。他抛弃了对结构表面的无休止的分解,加强了装饰手法的运用,更加成熟和自由地表达着对形体的理解。感觉和技巧、才智和表现逐步达到了完美协调、天然浑成的一致,他终于发现了自己的独特之处。”
“在色彩的运用上,勃拉克强调一种浑然大器的效果。他彻底摈弃印象派的条件色色彩理论,强调色与色之间的实在关系,将色彩还原到它们自身。把色彩与结构进行分离,使色彩脱离了形体的约束,实现自身的价值。他说:“我觉得色彩不应该、也不一定附属于物体。作画时,你若发现橘子是黄的,这黄色除了橘子之外,放在别处也一样妥当,毫无瑕疵。我做拼贴就是由于色彩,拼贴里色彩与物体是完全分离的。”他的大部分作品主要由棕灰色、灰绿色及灰白色构成,继承了自然主义的固有色用色系统,也许更多是受柯罗的影响,使高雅的灰色体现了朴实的审美趣味。他将浓缩的暗色调运用得恰到好
处,色彩典雅并显现出一种古典气质的高贵。他通过色调的相互关系,去发现细微的和谐,使并不鲜明的色彩在低沉的色调上发出有力的声音,放射出生命的光辉。”
“勃拉克悉心研究质感的多样性,装潢工匠的经历让他对材料的掌控得心应手。通过各种媒材,表现日常的美,使材料具有了诗意的表达。谷物、油画颜料混以沙石、不同质感的色纸和布料,巧妙地通过各种对比关系,使它们相互结合巩固起来。在拓印拼贴的技巧下,表现出非常富有变化的质地和肌理效果。单纯朴素的色彩和严谨的结构,拙扑的用笔和物质感极强的肌理,为我们诠释了一个美的历程。他通过剖解形体并改变其自然的形态,使轮廓的曲线富有了生命的律动,优雅的线条在画面上散步,心与手的结合达到了神圣的平衡。”
张鹨和张群在《重构的现实影像》一文中说谈勃拉克:
“在创作上首先是创作思维上的改变和思维方式手法上的创新,并以其实际的功能性强化了绘画的语言和图式,在艺术语言上越来越采取开放和多元的艺术创意和思维。在西方的摄影艺术日益成熟的阶段,极大地冲击了绘画肇始就把描摹自然作为宗旨的艺术理念;尤其是西方的哲学对绘画的影响,在诸多的哲学家和弗洛伊德心理学学说的影响下,产生了一批被传统观念和理性束缚的艺术家冲破幻听的桎梏,把现实的直觉作为自己对艺术的恒定标准。他们不满足于对现实生活的描摹和陈述,而把再现生活作为艺术的追求,把自己内心世界的情感表达作为自己艺术语言的标志。并通过艺术家进行再创造再物化,作品直接考问社会,直指社会的诸多矛盾和社会积弊。艺术家通过艺术语言和图释反映时下社会众生相,正是在这种社会变革和文化意识嬗变的状态下,现代派美术成为在西方现代社会产生和发展的必然产物。”
“在20世纪的艺术发展史中,现代派艺术的这段绘画历史进程里,有一幅画在我们的视觉里占有比较突出的地位,那就是毕加索的《亚威农少女》,一般在美术史上的阐述,大都把这幅画当作立体主义的
伊始或里程碑。立体主义画派产生于二战以后,它凸显出绘画的样式和语言的演变和推进,立体主义是20世纪初形成于法国,立体主义在1912年之前被称为“分析立体主义”;l912一l914年,被称为“综合的立体主义”。所谓立体派,顾名思义就是力图在画面上表现物体的立体透视现象,他们把塞尚的“要用圆柱体、圆球体、圆锥体来表现自然”这句话作为自己所追求的理想形式。立体派画家所力求表现的则是心理的立体形象,它是现代艺术家的重要创举,在视觉中立体的形象是有三个面的,而在心理理性的知觉中,立体的形象应是有上下、左右、前后六个面的真正的立体,有形式和绘画空间关系的探讨,可以与主题关系独立地存在。自由地组合。这种绘画语言可以变形、割裂,变成一系列平涂色彩的小平面,还有重组的立体空间,犹如中国绘画的散点透视法则,彻底改变了视觉习惯,打破了几千年的视觉传统,富有理性和秩序感,重构分解成各种元素,立体派就是要画出事物的立体形状。”
吴砺
2019.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