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网

 找回密码
 我要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61|回复: 0

[散文] 秋山问道:山在问,而心在回答

[复制链接]

9401

主题

2031

回帖

1万

积分

荣誉会员

Rank: 8Rank: 8

积分
12294
鲜花(23) 鸡蛋(0)
发表于 前天 08:1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秋山问道:山在问,而心在回答

                                                                   ——致五代·巨然《秋山问道图》





            第一部|山在问



         一


初看时——
那山几乎不像真的,
像一根巨大的玉米棒立在天地之间。

绢面沉浸在青铜般的光里,
像刻在金属上的风景——
安静,却具有惊人的冲击力。

人说巨然继承董源之风,
但在这里,
山体已接近文人画的气息:
圆厚、湿润、松软,
像南方长雨孕育的地貌。

花岗岩被千年雨水
层层剥离,
丹霞的土在风里
鼓成蒜瓣般的纹理——
唯有江南的潮湿
能雕出这样丰腴的山形。

长长的山路
像一条浅色的蚯蚓
绕着山腰向上。
山脚的几间茅屋
小得像一枚天堂的碎片,
被树木轻轻托起。

更下方,
水与蒲草在风中微微弯曲,
形成一座能呼吸的平台。

这样的山——
不是范宽或关仝的北方巨石,
而是南方的纺锤:
土多、石少,
湿润、丰满,
静静地立在那里。

右侧远处,
另一座纺锤形山峰
像山的回声。
无雾,无霭——
山以最真实的形态
站在世界的正中。




           二


秋天在此处
无声降临。

溪水清澈,
山路曲折,
几间草屋
隐在密林的怀抱。

屋中两人静坐——
一人盘膝,
一人轻轻侧身,
像一个缓慢升起的问题。

声音隐去,
只有心在对话。
这是问道的姿态。

高山无声,
正适合谈“无”,
谈那些语言不能抵达的事。

水边的蒲草
被秋风轻轻吹弯;
空气中有一种
湿润的清凉。

巨然的墨——
圆、湿、薄、柔,
像江南山谷的呼吸。
短皴带着土的重量,
树木成群,
彼此顾盼、倾斜,
像小小的生命
在暗中交谈。

风没有被画出,
但一直在——
在树干的倾斜里,
在墨迹的润泽里。

一切都在呼吸,
连沉默也是。




         三


画面的经营
妙到几乎无迹可寻。

前景那棵横倒的树,
撑住了整幅画的重心;
若将它移走——
山会头重脚轻,
左右树群也失去呼应,
山口的小径
会显得空露无依。

山脊上的小树
各有方向,
它们消解硬角、
柔化棱线,
让山势如一条
缓缓转动的“S”。

形融入韵,
韵融入气。

方闻说:
“巨然的山,是凝固的禅机。”
铃木大拙说:
“看这幅画,能听见五代的山风在诵经。”

确实如此。
巨然用整座山
托起一个思想的空间:
谷地收拢静气,
山势蕴着温润。

这不是北方的荒寒,
而是南方的雾与暖意。

笔墨松弛,
像写诗时不经意的一转;
墨气透明,
浓淡交替如雾、如息、如心念。




        四


山径若隐若现,
像一个失而复得的念头。

山顶的树
按暗线排开,
悄悄积蓄力量,
不张扬,
却在生长。

山谷里,
几间屋舍安静如初;
或许问道之人,
正是画外的巨然——
他借整幅画
叩问山、叩问天、叩问心。

整座山
像一块透明的晶体,
虚与实交织成
超越可见的美。

初看平淡,
再看,
江南的湿气
一点点升起。

千年前的绢布
依然牵引着灵魂:
走上那条秋日山路,
心慢慢轻下来,
世界也随之静下来。




           第二部|心在答



        一


这里有一座山——
安安静静,
像深呼吸后的安定。

圆润的山肩
被雨水温柔雕刻,
像一只纺锤
被举向铜色天光。

一条山路
顺着山肋慢慢盘上去。

山下的水
为世界打开入口,
蒲草轻弯,
树木轻倾,
倒木横陈,
稳住整个宇宙的呼吸。

这一切——
静而丰盈。
像一首无声的秋之牧歌,
不是由旋律构成,
而是由
深而缓的墨迹
铺展。




           二


山的怀抱里
草屋围成一个
低声的世界。

两人对坐——
一个发问,
一个回应。

他们的声音被隐去,
但山谷
听得见那问题。

诗人们
在唐宋写过无数次的场景:
山径深处、
竹篱之后、
道人相遇,
轻声论玄。

巨然收起这些诗意,
一层层叠加,
化为
清澈而柔亮的
墨之呼吸。




            三


他的风格
是一种南方的天气。

湿湿的土,
密密的林,
皴笔如苔,
伏在石上。

承着董源的语言,
却在更窄的谷地里
写下一座
更高、更静、
更内省的山。

柔软
也是一种观看方式:
石藏于土,
重藏于静,
力藏于温。

在后世文人心中——
这便是“南宗”的源头:
以笔墨
构建精神之山。




         四


向北看——
范宽、李成的世界
立刻显现:

锋利的石,
刺骨的风,
山峰像刀,
天空被劈裂。

巨然懂这一切,
却写出
另一句子:

没有英雄式的峭壁,
没有荒寒的悲怆,
只有一种
柔和的丰盛,
一种
不迫人的高度。

山仍然巨大,
但向着人的灵魂
轻轻俯下。




           五


看久了,
你会觉得这幅画
像远方的亲族——

洛兰的金色田园,
弗里德里希的孤寂旷野,
或贝多芬田园里的
那条小溪。

不是相似,
而是因为
人以敬意看向自然时,
自然便唱出
相同的真理。

贝多芬用旋律写;
巨然用山径写。

一个用空气,
一个用笔墨。
他们都在建造
心灵的栖居地。




          六


于是这座山
不仅是山水,
更是一种回答——
回答那千年来
埋在心中的问题。

在这里——
心能顺着山路
持续上升,
越走越轻。

秋天
不再是萧瑟,
而是澄明。

人与山
共同沉思
同一件事。

时间过去千年,
墨已干,
丝已旧,

但山路还在,
草屋还暖,
而山——
仍愿开口说话。




              第三部 巨然《秋山问道图》画评


一、一幅南方山水的诗意宇宙

1. 画面内容、细节、意境与美感

巨然的《秋山问道图》,以极其简单却震撼的方式展开:
一座山、一条谷、一条路、几间屋、一场若有若无的问道。

画面中央,一座纺锤般的巨峰高耸,几乎占据整幅画。
它不是北方画派那种峭拔锋利的山石,而像一根巨大的玉米棒,
或一段被雨水长期侵蚀而圆浑的花岗岩柱。

山体被分为节奏分明的“腹肋般”段落,
每一处凹凸之间都布满树木、苔点与短而粗的皴笔,
使这座山仿佛半由岩石、半由潮湿植被构成。

山脚处,一条溪水缓缓铺开。
近景的蒲草随风轻弯,一棵横倒的老树以斜线贯穿前景,
不仅稳定了视觉重心,也让整座山显得扎实“落地”:
没有这棵倒木,主峰会显得上重下轻,
山体会因缺乏对比与支点而略显悬浮。

沿着山腰,一条狭长山道如一条浅色的蚯蚓盘绕而上,
时而隐没,时而露出,最终通向几间竹篱环绕的草屋。
屋内两位人物面对而坐:
一人盘膝,一人略微侧身——
一个“问”,一个“答”,正应了“问道”二字。
距离如此遥远,我们听不到他们的声音,
却能从姿态与从容中感到对话的静默与深度。

整个画面散发出一种被自然温柔包裹的宁静:
没有峭石的逼压,没有风云的动荡;
山高却不凌厉,气势浑厚而沉静。

水、树、屋、道共同构成秋日的温和:
画面整体呈铜黄与淡墨交织的色调,
仿佛一幅刻在古铜上的山水卷,
温暖、含蓄,又若隐若现。

这正是一首典型的江南“秋山牧歌”:
高山不威逼,深谷不阴冷,
人间与自然不冲突,反而彼此托举。

2. 绘画风格、表现手法与历史地位

巨然处在中国山水画史一个关键的转折点:
五代南唐与北宋初年之间。
他与董源常被并称为江南山水的创始巨匠。

这幅画集中体现了他的核心风格:

  • 巨幅立峰构图
    近乎对称的中央巨峰,是北宋初年巨碑式山水的雏形,
    山不再只是某地写生,而是一个独立的宇宙。
  • 土多石少的江南山体
    山体圆浑、湿润、层层叠叠,
    像被雨水漫长打磨的丘陵,带着江南特有的地貌气息。
  • 粗短皴笔与密集苔点
    不同于董源披麻皴的柔长线条,
    巨然多用短而圆浑的皴笔,配以密布的苔点,
    让山体呈现一种带湿气的肌肤感
  • 以墨色为中心的审美
    全图几乎完全依靠墨色的浓淡、皴笔的节奏来表达,
    几乎不用青绿设色,
    为后来的文人画以笔墨为骨奠定了基础。



因此,在后世文论中,
巨然与董源往往被视为“南宗”山水的鼻祖,
是中国文人画精神性景观的重要奠基者之一。


二、与唐宋诗意的呼应

“秋山问道”本身就像一首诗的题目。
它立刻让人联想到唐宋诗中的隐逸意境:

  • 空山、新雨、远径;
  • 山中相访、草堂对坐;
  • 松间问樵、访友不遇。


巨然在画中,将这些诗意具象化:

  • 山径蜿蜒——修行之路
    诗句中的远道”“空山小路
    在画中变成缠绕山腰的山道,
    既是山中的路,也是内心修行的路径。
  • 草屋数间——结庐人境
    草屋与竹篱,是隐士居所的典型意象,
    代表精神世界的安居之所
  • 双人对坐——问道与悟道
    诗里常写访道”“论玄
    画中则用极简的人物姿态,
    表达提问与领悟之间的静默瞬间。
  • 秋意清明——内观之季
    唐宋诗人常以秋为澄明、内省的时节,
    巨然则借墨色深浅、树木姿态、风中蒲草,
    将这种安静透澈的秋意化为可见的气氛。



这幅画不是某一首诗的插图,
而是把唐宋诗的精神凝成一幅山水,
是“诗意成为画面”的典范。


三、与五代、宋初北方画风的异与同

与荆浩、关仝、范宽、李成等北方山水名家相比,
巨然既有所承继,也进行了明显转化。

相似之处:

  • 同样采用巨峰立轴式构图,
    以高山作为画面与宇宙的精神中心;
  • 同样让人物在自然中显得渺小而安稳,
    强调人居自然而非自然为人所控



差异之处:

  • 山体语言不同
    北方山体:多为坚硬、锐利的大石块,轮廓峻急;
    巨然山体:土厚、湿润、圆浑,节奏柔和而不张扬。
  • 气候氛围不同
    北方画派:冷、干、风大、树稀,
    常带苍凉、荒寒之感;
    巨然:湿、暖、林密,
    山体仿佛被植被与雾气轻轻抱持。
  • 情绪与世界观不同
    北方:雄浑、苍凉,甚至略带悲壮;
    南方的巨然:安静、温柔、沉静,
    山可居、谷可栖,人能在其中舒展身心。



可以说,巨然继承了北方山水的“结构”,
却将其“性格”改写成江南式的温厚与可亲。


四、与董源画风的同与异

董源与巨然,是江南山水的双峰。

共同点:

  • 都描绘江南多雨多林的湿润山体;
  • 都以濡墨与皴笔为主,以墨韵而非设色取胜;
  • 都偏爱蜿蜒路径、水乡景象与厚重山坡。


不同点:

  • 横卷与立峰
    董源多以横卷铺陈水乡与山势的开阔格局;
    巨然在此作中则选择垂直巨峰构图,
    使精神焦点集中于一座孤高之山。
  • 皴法差异
    董源的披麻皴柔长如丝,绵延不绝;
    巨然的短皴则更圆、更厚、起伏更明显,
    具有更强的雕塑感
  • 空间处理的偏好
    董源常在烟霭中隐去远景,营造远方在雾里的空灵;
    巨然在这幅画里,则让山势充实饱满、整体成形,
    强调全山呈现的内在结构。



可以说:董源提供了江南山水的语言,
巨然则用这套语言写出更凝练、更内向的一首“长句”。


五、与西方风景画的异与同

若将巨然与西方风景画(如洛兰、弗里德里希,
或19世纪描绘阿尔卑斯山的画家)相较,
既可见跨文化的共鸣,也能看到根本的差异。

共同点:

  • 都试图在自然中建构一个精神的避难所;
  • 都不满足于纯粹写实,而是理想化自然的形象;
  • 都让观看者在自然中体会喜悦、宁静或崇高。


差异点:

  • 空间与视点结构
    西方多用线性透视与单一视点,
    观者被安排在某个固定位置;
    巨然则使用散点透视,
    目光可以顺着山道、山脊自由上下游走。
  • 造型与媒介手段
    西方通过光影塑造体积,明暗对比制造空间深度;
    中国山水则通过笔墨线条、皴法节奏,
    来塑造山石的,而非光线的变化。
  • 情绪与自然观
    浪漫主义风景中,自然往往呈现吞噬个体的崇高与悲剧感;
    巨然的自然则是一种温柔的承载,
    让人可以在其中居住、问道、修身。



他的画,不是“光的风景”,
而是“精神的风景”。


六、与贝多芬《田园交响曲》的心灵共鸣

在巨然静谧的山道里,
确实可以在心中听见《田园交响曲》的旋律。

二者之间,可以这样理解为某种“姐妹篇”的关系:

  • 结构上的缓慢上行
    巨然:山径盘旋上升,层层引导视线;
    贝多芬:《田园》中的主题平稳推进,旋律层层展开。
  • 情感上的喜悦与净化
    贝多芬写到乡间时心情愉快
    通过音响表现与自然相遇的幸福;
    巨然则在秋日山谷的静气中,
    让观者体验一种问道、内观与澄明。
  • 表达媒介的差异
    贝多芬用声音写自然,
    巨然用笔墨写自然。



从这个意义上说,
《秋山问道图》可被视为一首
“秋山山道的无声交响曲”:
一首比《田园交响曲》早了一千多年的姐妹乐章——
一个以声音言说,一个以墨线勾勒。

贝多芬描绘的是维也纳近郊的田园,
巨然呈现的是江南山谷中的秋山;
但二者都在为人类心灵
重建一个可以安放自己的“家园”。


七、总结

巨然的《秋山问道图》,不仅是一幅山水画,
更是一座精神结构、一首无声的交响,
是东亚文化中“问道传统”的视觉结晶。

它温暖而平静,深邃而朴素,
以一座秋山、一条山径、几间草屋,
为我们构成了一个千年不衰的
心灵的家园——
让人在反复回望与重读中,
不断走上那条通向清明与安宁的山路。


附:
【故画000021  五代南唐  巨然秋山问道图 轴(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哔哩哔哩】 https://b23.tv/QLeKlIO




吴砺
2025.11.16






楼主新帖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