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网

 找回密码
 我要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75|回复: 0

[散文] 山在渡口前守望

[复制链接]

9393

主题

2029

回帖

1万

积分

荣誉会员

Rank: 8Rank: 8

积分
12277
鲜花(23) 鸡蛋(0)
发表于 3 小时前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山在渡口前守望

                                        ——读关仝《山溪待渡图》


           第一部



        一


最先落入眼中的
是绢色——
那种黄黑的微光,
像时间沉在空气里,
让墨色的呼吸
变得比记忆还要浓。

整幅画
像老物件一样在呼吸——
安静,
却深沉。

我忽然想到范宽。
他让山直立顶住天空,
让峭壁把世界
分成三重静默的境界。
这里也是——
画面竖直攀升,
天地被切成三段。

然而关仝的瀑布
完全不同。
它分成两股落下,
像天手从高处
缓缓降下一架古编钟;
只是来自宇宙深处的风
吹斜了绳索,
改变了节奏。
水声便成了钟声,
像寺院远处传来的敲击。

直到现在,
我仍听见——
那不是水,
是坠落的乐音。


             二


左边,
远山淡入空气,
在雾光中化薄成诗。
一切像未醒的梦,
带着冰色的遥远。

山脚下,
一块圆石蹲着——
仿佛天生的石鼓,
与瀑布那边的编钟
遥遥相答。

这也许只是我在想象,
不是关仝的安排。
但谁能否认——
自然本来就喜欢
悄悄地说隐喻?


            三


山脚下,
一个赶着小驴的人
立在岸边呼唤摆渡。
小船贴水而停,
像困在“此刻”
与“下一刻”之间的心。

“待渡”不过一个题材,
但其中藏着百种心事:

旅途的孤艰,
归乡的惦记,
离别的风烟,
回家的轻叹,
看破尘世后的出走,
乃至静候知己的希望。

水是柔的。
山是硬的。
人在其间犹疑——
像一声尚未落地的叹息。


           四


关仝把重量
都压在右边——
峰峦、林木、岩势、劲力;
左侧却放一块突兀巨石,
断开上方远山
与下方水脉,
让整幅画在稳固中
仍带着少年般的胆气。

这不是成熟,
这是初生的锋芒,
像一棵树
正在长出第一年的雄心。

远山渐明。
主峰拔地而起,
像一个侧身站立的巨人,
仿佛北方的守望者
转脸望向尘世的道路。

我甚至看到眼睑、
鼻梁、
嘴角
在石纹里隐隐浮起。
山顶的树丛
像它的发。

这是关仝的本意?
还是我千年之后的观看
把想象
织进了绢?
天知道。
但山静静地听我说。


            五


关仝——
生于长安尘土的画家。
范宽——
由陕西风石雕成的巨树。
同一方土地,
两种声音。

范宽一定看过此画,
也一定在某个黄昏
感到它的年轻力量,
并带着这火种
走向宋代山水的峰顶。

一个像王勃——
明亮、清俊,
在风烟尽头写诗。
一个像杜甫——
胸中装着天地与忧患。

他们都是北方的骨,
都是墨的呼吸。

而那岸边的待渡者——
这小小的背影——
忽然让我看见
一场告别:

仿佛五津风烟里
挥手的少年;
仿佛唐诗最后的光
升起在山谷间。

过渡,
原来一直
都是心的事。




            第二部



        一


黄绢的微光
像时间沉在指尖。
墨色缓慢加深,
变成呼吸,
变成尚未成形的山川。

右侧巨崖拔起,
峭利如冬风。
瀑布的双股
在空中扭转、错身——
仿佛古编钟
被风从天际敲亮。

此刻落下的
不是水,
而是声。


            二


左侧世界柔软。
远山淡成雾句,
向外漂成
半记得、半遗忘的诗。

山脚的巨石
是天然石鼓;
瀑布的清响
在它的沉默前
变得更亮。

溪水推着时间滑过,
仿佛要写下
下一步的脚印。

而岸边的旅人
仍在抬声唤渡。
渡船未至,
他的心已先行漂浮。


             三


“等待”
从来是许多门的名字:

远行、归来、
宦游、漂泊、
离别的尘,
未果的愿,
甚至想从尘世
跨向彼岸的一步。

渡口不只在水上,
也在心里。

曾站在两个岸之间的人,
都会在这小小背影里
再次出现。


          四


关仝造山:
右边压以重量,
左边馈以空气。
巨石横亘其间,
像思想的停顿与再生。

这是青年画家的力,
不是老年的醒悟。
这是一座山
正在成为它自己。

远山渐亮。
主峰侧立,
如巨人守望尘路。


          五


峭壁的轮廓里
隐隐有眼鼻眉口;
树丛成发——
山因此有了人格。

在中国画里,
山从不是山。
是精神、伦理、
是诗与神明,
是心愿的形状。

山是存在——
它正倾听。


          六


关仝的火种,
范宽的森林——
两人隔着年岁,
却呼吸同一缕北风。

关仝奠定了格局。
范宽将之推至巅峰。
一者如萌芽,
一者为山河。

他们都属于
墨的呼吸、
人与天地相遇
那条古老道路。


           七


旅人等待,
山等待,
历史亦等待——
都在这一个渡口前。

千年过去,
渡船未必曾真正靠岸,
因为它的意义
不在彼岸,
而在“渡口”——

在两个岸之间,
两个选择之间,
背后的生活
与未来的生活之间——
那一瞬,
从未消失。




尾声


《山溪待渡图》
不仅是五代山水的遗作,
更是中国画史
真正的转折点。

它是情感的山水,
哲思的山水,
历史的山水,
也是诗意、宗教、
人与自然的
合奏之地。

就像那位等待渡口的旅人一样——
这幅画也停驻在
历史的水岸边,
成为通往北宋宏大山水的
第一道渡口。


附:
【故画000015  五代梁  关仝画山谿待渡图 轴(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哔哩哔哩】 https://b23.tv/ToqUodZ



吴砺
2025.11.16




楼主新帖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