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网

 找回密码
 我要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79|回复: 0

[散文] 松林深处的时间之歌

[复制链接]

9393

主题

2029

回帖

1万

积分

荣誉会员

Rank: 8Rank: 8

积分
12277
鲜花(23) 鸡蛋(0)
发表于 7 小时前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松林深处的时间之歌

                               ——写在观看李成〈寒林平野图〉之后




            第一部



        一


画面一展开——
是一种寂静的辽阔。

两株松,
并肩而立,
笔直、沉默,
松针像一束束被风收紧的呼吸。

旁边几株小树
轻轻倚着,
把画面无形分成
三段清淡的天地。

下方——
低岸、寒坡,
冬天封住的河
像一条沉睡的线。

如此简单,
甚至有些粗率的布局,
却奇异地
把我牢牢吸住。

仿佛在很久以前,
我真的见过它们。


         二


我曾在山上看到过这样的松树——
风像经书一样
从树冠间翻过。

在这幅画里,
它们更像人:
古老的智者,
或画家自身的影子
一分为二,
站在山坡上,
回望过去,
也望向未来的我们。

我想起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那悲凉,
也是一种站立的尊严。


       三


这两株树如此苍老——
松针是老人的白发,
树皮是多节的手杖,
身躯弯曲却不屈服。

它们像老子,
像孔子,
像那些在时间深处
走得最远的灵魂。

“蟹爪枝”的劲利,
枝干的曲折,
在我眼里
是思想的骨骼,
是心灵的结构。

若它们真是贤者的化身,
此刻必在河岸边
轻声低语:
“逝者如斯夫。”


          四


看画面的上半部——
墨枝交错,
撑起一片幽深的天空,
近得清晰,
远得缥缈。

王诜说:
“如对面千里,秀气可掬。”

我仿佛听到
古老的天气,
看到时间最初的光——
像宇宙诞生后
一路飘来的微弱星辉。

而下方那平瘠的河岸,
是古人的土地,
是《诗经》的时代,
是文明初学说话的地方。


         五


别人看李成,
赞叹松针的细密,
枝条的弹性,
技法的超越时代。

我却总能看到
树里的人,
画外的心。

我看到画家
在两个世界之间
打开一扇门;

看到人类的灵魂
安静栖息在
树的姿态里;

看到天与地
宏大而不压迫,
冷寂却不绝望。

那里有
让心自由的空间,
让想象延展的距离,
让灵魂安顿的清凉。

一种返璞归真,
一种极简而古老的美,
悄悄回到
我们的胸中。




              第二部



        一


一幅小小画轴,
一场淡淡寒冬。

两株松
像从心里吐出的
两声长叹,
向上生长。

脚下是冻结的河,
低低的岸,
静得像敲不响的钟。

头顶是墨枝撑开的天空——
黑,
却不沉,
仿佛世界暂停
等待我们聆听。

这里的美
不是丰盛,
而是节奏:
竖起的树干,
一条横向的冬。

构图简到极致,
却像记忆一样
不可更改。


          二


李成作画,
像在珍惜墨——
不是涂抹,
而是点燃。

松针紧密成字,
枝条弯成蟹爪,
弧度里藏着
百年的风声。

这是北宋的骨骼——
寒清、疏朗,
又带着“看山亦看魂”的
深度。


         三


寒林与平野,
淡烟与远天——
都像心里那些旧诗
重新亮起。

“平林漠漠烟如织,
寒山一带伤心碧。”

或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画中的两株松,
便成了两位贤者,
两段记忆,
也是站在时间之边
我们的影子。


         四


宋画从不只画“景物”。
宋画画的是:
人在天地间
如何站立。

画中无一人——
因此,
人处处在场。

空岸、
冰河、
天光,
都在邀请观者
走进去,
站在那个
未被画出的地方。

成为那棵树,
成为见证者,
成为寂静。

因此千年之后,
画轴仍会在我们心里打开——
变成一个
既清又暖的小房间,
一个可以让灵魂坐下来的
空间。


          五


水墨与油彩
说着不同语言,
却在谈到“灵魂”时
悄悄重叠。

想想梵高:
燃烧的柏树,
旋转的天空,
向日葵把悲伤点亮。

他的树是火,
李成的松是骨。

一个喊,
一个轻声说。

但两者都把自然
变成心的容器——

把秘密寄托在枝叶,
把渴望交给光影,
把生命的重量
交给一棵树
去承担。


         六


在贝多芬
第七、第九的慢板里,
世界是一步步、
层层
向前推进的。

一种穿越时间的
深沉行走。

李成亦然——
无声,
却深长:

淡墨天空是长久的低音,
竖立松干是持续的和声,
远处烟霭
是永不落下的和弦。

这是
“古人与来者之间”
的感觉——
陈子昂懂,
贝多芬懂,
松树也懂。

那是微微发痛的甜美,
是在古老事物里
认出自己的
一瞬光亮。

冬天的平野,
几株深墨的松,
一段跨越千年的呼吸——
都在说:

这里,时间长得像一声沉思。
这里,松树记得我们。




第三部 评论附记:


一 — 画面与笔法
李成《寒林平野图》乍看简单,却在极少的元素中完成极大的空间。两株错位并立的松树构成画面主轴,小树作为陪衬,使视觉节奏如诗句般开合。上方的天空以淡墨留白构出时间与空气的纵深,下方的河岸以稀疏线条完成“冬之静默”。
“攒针法”的松针、“蟹爪枝”的树骨,皆以书法之力画自然之形,成为后来李郭画派千年不衰的符号。
整体氛围是“冬日的清寂”,却带一种隐秘的甜美:
空寂但不死寂,稀薄却不枯槁。
这是宋画最难得的境界。

二 — 风格与历史地位

李成与范宽、关同并称北宋三大家,是平远山水的开创者。他的创新包括:惜墨如金、大面积留白、淡墨营造虚远空间,以及极具辨识度的树法。
《寒林平野图》是寒林平远图式的典范,用极少笔墨构出“千里江山”的深度,为后世山水确立了“以简驭繁”“以虚托实”的核心美学。


三 — 诗意结构

此画与唐宋诗深度同构:

  • 平林、淡烟李白
  • 孤松站立陈子昂
  • 冰封的流水孔子逝者如斯
  • 空远、微光王维、苏轼的诗中有画

不是题材像诗,而是精神像诗。

四 — 人类精神的象征

画中无人,却使“人”无处不在。观者自然把自己安放在松树的姿态中:坚忍、孤独、清醒、谦卑。这种精神即便隔千年,仍能触动现代人——它是一面镜子,照见人心深处的静寂与辽阔。


五 — 中西绘画:以物寄志的同与异

梵高的柏树与李成的松,同属“灵魂的风景”。区别只在表达方式不同:

  • 西方以炽烈的色彩与外放的力量表达
  • 中国以内敛的笔墨与留白表达


然而目标一致:
让自然替人类的灵魂说话。


六 — 与音乐的时间共鸣

《寒林平野图》与贝多芬慢板的深度呼应,都在构筑一种“时间的状态”:
  • 松干如长音柱石
  • 淡墨天空如低音弦乐
  • 细枝如缓慢推进的音符

它让观者仿佛站在古人与来者之间,感受自身在时间里的微光与重量。
因此,这幅画不仅是一幅冬景山水,更是一部关于人类存在的视觉交响曲。



附:
【故画000035  宋  李成寒林平野图 轴(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哔哩哔哩】 https://b23.tv/mqDQ1fp




吴砺
2025.11.16






楼主新帖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