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秩序》(上)
翻阅《世界秩序》 [美l亨利·基辛格 译者 胡利平 林华 曹爱菊
翻阅亨利•基辛格博士2015年出版的大部头中文版570页《世界秩序》前,充满了期待。我很想知道这位当年著名的外交家眼中的过去的400年世界是什么图像。
基辛格博士是我们这一代人所熟悉的美国政治家。他是一九七二年中美建交的主要参与者与设计者,此后他多次访华,常出现在中国的新闻联播中,与历届的中国的领导人保持着交流。
当我们现在试图了解近四百年世界的历史,读现有的历史书,我们会很快发现我们很难找到一套让我们满意的世界通史。我们会发现历史如一个大厅充满了完全被打乱了纠缠在一起的绳索,我们只是茫然地看着这堆积在一起的极端混乱的绳索,完全无法理出头绪。
读完全书,我觉得过去四百年的历史被作者生动鲜活的语言和文笔重新赋予了新的生命,你几乎不能相信这本书是出自一个九十岁老人的笔下。
这过去四百多年的历史如一盘巨大的永远下不完的围棋,围棋的格子棋盘就是世界地图。只是这围棋的棋子并不是只有黑白两种棋子,而是几十种上百种不同的颜色的棋子由不同的棋手同时在一起布局,相互撕杀;而且棋手棋子的颜色数量随着时间和棋局还在不断的变化着,甚至棋盘格子也是随时间流逝在变化着。这对任何想描述这样混乱的棋局及其变化的人都是难以想象的困难和挑战。
无疑在我看来基辛格博士的这本书出色的完成了他想要完成的任务。他写了一本另类的近现代世界的简明史。对于人类这四百多年的历史,这五百七十页的书显然是太薄了。我们常常看到的世界通史多是十几部大部头,但它们除了让我们望而生畏,还让我们看得云里雾里,比看之前更加迷糊。
基辛格博士这本书,从欧洲大陆、伊斯兰世界和中东、伊朗、亚洲的日本和印度、亚洲的中国、美国主要几大地区不同的文明的思维模式、不同的历史传统、不同的民族思维模式和行动规律及传统,来分析这四百多年各种文明内部和外部的冲突和交往的历史。粗枝大叶、寥寥数笔就为我们构画出这四百多年人类历史的大致轮廓,如同对人类如此复杂身体机器拍摄数张X光片,使我们看出人类这段历史大致的主要架构。
本书没有用道德说教、文明的高低来评论过去四百多年人类的历史。这本书对伊斯兰教世界及伊朗描述得十分精彩,使我们看清了现代伊斯兰教国家一些极端组织极端行为的思想根源是什么。我是第一次知道伊斯兰教如同二十世纪中的部分马克思主义者的理想一样都想解放全人类,并坚信唯有伊斯兰教才能拯救世界并是世界上唯一的真理,只是实力不足实现其理想而己。美国的立国者和很多领导人同样坚信只有美国的民主制度才能拯救人类。
不难发现人类各种文明几乎全是自我中心论。唯我独尊似乎是世界上各民族各种文明最基本特征之一,这似乎也是人类的生存基石之一:蔑视或无视他人才能觉得自己存在的价值,活得有意义!若真有地球以外的比我们进化早的文明人,他们看我们人类或许同我们现在观看动物世界中的狼群世界一样。人类各种群体这样自我中心的意识或许来自动物界最原始的竞争意识:若你不向你的族群灌输自己的族人比别人伟大,你怎么敢去抢别人的地盘和鼓足干劲打败你的竞争对手?这种意识也反映了人类初级阶段生存的压力。
书中对欧洲过去的四百年历史以及美国历史写得也十分精彩。这本书必然会是未来历史系学生和从事外交工作人员必读的经典著作。
一个大象在人眼中可以看到大致图像,但若一个蚂蚁看大象,不同的角度与位置看到的大象完全不一样,除非它离大象足够的远,但是远了,它看到的大象又只是一个模糊的身影。我们人类看自己的历史或许也是如此。
基辛格博士的这本书与专业历史学家写的世界史相比如同一个九段围棋高手与一个职业的没有下过围棋的记者写棋圣吴清源的传记一样不同。这也是一个历史进程曾经的参与者与一个纯粹历史的旁观者看历史的角度和方式的不同,体验也不同。
基辛格博士的这本书丰富了我们对历史认识的观点和视角。这本书对人类的近现代史有一种全局观。我或许无法评论或证明基辛格的观点是否正确,但读完全书,我有一种盛夏烈日的树荫下痛饮冰啤酒时的痛快,因为这本书给了我一直混乱的历史图像勾画出了一幅高度简洁的框架图。
“1 96 1 年我作为一名年轻学者去堪萨斯城做讲演时,拜访了杜鲁门总统。我问他,在他担任总统期间,哪件事最令他感到骄傲。杜鲁门回答说:“我们彻底打垮了我们的敌人,随后又把他们拉回到国际大家庭中。我认为,只有美国才会这样做。”杜鲁门总统深知美国拥有巨大的实力,但最令他感到骄傲的是这一实力所包含的人道和民主价值。他更希望后人铭记他是因为美国与敌人实现了和解,而不是战胜了敌人。PI
从来不存在一个真正全球性的“世界秩序”。当今时代的所谓秩序源于近400 年前在德国的威斯特伐利亚召开的—次会议。PIX。
因此,当代世界的形态大致是在欧洲形成的:一批多元化政治单元探索用于管控自身行为、减缓冲突的中立规则,它们中间没有一方强大到可以战胜所有其他对手,很多政治单元信奉截然不同的哲学,或者有自己独特的信仰。PX
威斯特伐利亚会议建立的和平反映了各方对现实的妥协,而不是一种独特的道德洞察力。它以一个由独立国家组成的体系为基础,各国不干涉彼此的内部事务,并通过大体上的均势遏制各自的野心。在欧洲的角逐中,没有哪一方的真理观或普适规则胜出,而是每个国家各自对其领土行使主权。各国均把其他国家的国内结构和宗教追求 当作现实而加以接受,不再试图挑战它们的存在。既然均势现在已被视为一种自然的、不无裨益的存在,各国统治者的野心因此受到相互制约,至少从理论上限制了冲突的范围。欧洲历史上偶然产生的分裂和多样性构成了新的国际秩序体系的特征,具有自己独特的哲学观。从这个意义上讲,欧洲为结束自己大陆上的战祸所做的努力预兆并催生了近代世界的智慧:避免对绝对价值做出评判,转而采取务实的态度接受多元世界,寻求通过多样性和克制渐渐生成秩序。
17世纪巧妙地缔造了威斯特伐利亚式和平的谈判者没有意识到,他们正在为一个全球适用的体系奠定基础。PXI
大多数文明的历史都是一部帝国兴衰史。秩序是通过对国内的统治建立的,而不是通过国与国之间的均势建立的。中央政府统一时,秩序就稳定;统治者软弱无力时,秩序就不稳。在帝国体系中,战争通常表现为帝国边陲燃起烽火或是爆发内战。帝国权力所及之处,也是和平所及之处。P001
在世界其他地区,不同统治者相互角逐的岁月被后人视为“动荡时期”、内战或“军阀混战时期”,即一段破坏天下太平的不幸的分裂时期。而欧洲却因四分五裂而兴盛,并欣然接受了自身的分裂。异彩纷呈、相互角逐的王朝和民族没有被看成是需要消除的一种“混乱”,而被理想化的欧洲政治家有意无意地视为一种趋向均势的内在机制。在这一机制下,每个民族的利益、完整性和自主权均得以保全。在1 000多年的时间里,近代欧洲的主流政治韬略认为,秩序源自平衡,自我认同感源自对大一统的抵抗。这并不是说,欧洲各国的君主比其他文明的君主更能抵制征服带来的辉煌的诱惑,或对一个抽象的多样化理想更加执着。欧洲的君主只是缺乏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他人的实力。随着时间的推移,多元化成了世界秩序的典型特点。P003
第二件大事是15世纪中叶铅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使昔日难以想象的大规模知识传播成为可能。中世纪社会靠死记硬背、手抄宗教教义或依据史诗了解历史的方式积累知识。在探险时代。不断发现的新事物需要被认识。借助印刷术,介绍新发现的著述得以流传。对新世界的探索同时还激发了人们重新发现古代世界及古代真相的兴趣,尤其关注个人的中心地位。人们越来越把理性视为说明和解释世界的客观力量,从而动摇了既有的机构,包括此前不容置疑的天主教会。P013
俄国地处欧洲边缘,彼此文化相通,但又始终与欧洲大陆的历史趋势相悖。俄国因历史原因成为一个独特的“欧亚”大国,疆域横跨两大洲,但又与二者别别扭扭。P054
俄国强盛时专横跋扈,自恃是高人一等的大国,迫使他国对它俯首帖耳;国势虚弱时,则以自身蕴藏的令人生畏的巨大能量掩饰自己的虚弱。无论俄国是强是弱,对习惯与更温文尔雅的国家打交道的西方诸国来说,都是一个特殊的挑战。P057
结果,奥匈帝国王储遭到一名塞尔维亚民族主义者的刺杀这件影响范围有限的事件,竟使一场事先没人思量过其后果的战争降临到了西方文明头上,导致欧洲 100 年来的和平与秩序灰飞烟灭。P094
想象历史进程换一种样子会是什么结果往往徒劳无益。然而这场颠覆西方文明的战争并不包含必然性,而是审慎的领导人做出一系列错误判断的结果。他们没有认识到自己制订的计划会造成何种后果。就这样,在人们以为天下太平的一年里,一次恐怖主义袭击事件掀起了一个巨大的旋涡。最终,军事策划战胜了外交。对这一历史教训,后人必须铭记在心。P095
第一次世界大战受到了狂热的公众和亢奋的领导人的欢迎,他们以为这会是一场为实现有限目标而打的短暂而光荣的战争。没想到最终这场战争夺去了2 500万人的生命,并摧毁了现存的国际秩序。P095
每个时代,人类社会都会出现魔鬼般的人物和蛊惑人心的酷政论点。政家的任务是防止这种人上台,,并在他们真的上台后维护一个能够遏制他们的国际秩序。两次世界大战期间,浮躁的和平主义、地缘政治失衡和盟国之间的不和致命地交织在一起,导致邪恶势力可以为所欲为。P101
中东是世界三大宗教的发源地。这块不毛之地上先后涌现出高举普世理想旗帜的征服者和先知。在它似乎绵延无尽的地平线上,一个个帝国崛起又覆亡,一个个专制君主声称自己是一切权力的化身,之后又如海市蜃楼般消失得无影无踪。在这块土地上,不同历史时期存在过形形色色的国家秩序或国际秩序,随后又一个个被推翻。中东地区不断有人呼吁,要为了一个普世愿景推翻区域和世界秩序。世界对此已习以为常。带有预言性的绝对观点层出不穷,始终是这一地区的特征。中东一方面沉浸在对昔日辉煌的梦想中,另一方面又无力就国家秩序或国际合法性的共同原则达成共识。就组织区域秩序和确保这一秩序同世界其他地区的和平与稳定并行不悖而言,没有哪个地区比中东面临的国际秩序挑战更复杂。P116
经过一个世纪的奋斗,这一世界被彻底颠覆。伊斯兰教不同于有史以来的任何其他社会,它具有扩张性,在某些方面追求极端的平等主义。它规定每日频频祷告,把信仰变成了一种生活方式。它强调宗教和政治权力的一体性,从而把伊斯兰教的扩张从一项帝国的事业变成了一项神圣的义务。不断扩张的穆斯林每遇到一国人民,都给予他们同样的选择:要么皈依伊斯兰教并接受保护国地位,要么被征服。P119
其他宗教,尤其是基督教,也有过武力讨伐他人的时候,有时以同样的狂热、采用相似的征服手法和逼迫他人皈依的做法倡导自己的世界使命。P122
根据这种理想化的世界观,伊斯兰教治下的和平与正义只有一个扩展方向,而且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过程。曾经被纳入“伊斯兰之家”,之后又丧失的土地永远不能放弃,否则就等于背弃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信仰。历史记载中从来没有哪个政治事业像伊斯兰教一样如此执着地扩张。P125
有史以来没有哪一个社会的实力、哪一位领袖的韧性、哪一种信仰的活力能够永久地统治天下。事实证明,天下归一对任何征服者都是可望而不可即的目标,包括伊斯兰教。P126
纯之又纯的伊斯兰主义认为,国家不能成为一个国际体系的出发点,因为国家是世俗的,因而也是不合法的。国家在演变成为一个规模更大的宗教实体的过程中,充其量也许可以获得某种临时性的地位。不干涉他国内政不能成为一个指导方针,因为对国家的忠诚偏离了真正的信仰,而且“圣战者”有义务改造“征伐之地”——不信伊斯兰教的人居住的世界。圣洁,而不是稳定,才是这一世界秩序观的指导方针。P150
公元前 5世纪,伟大的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曾描述过波斯人的自信,说他们吸收了外国习俗的所有精华,例如米底人( Median)的服装和埃及人的铠甲,自视为人类文明的中心:
他们最尊重的是自己,然后是邻国,再后是邻国的邻国,以此类推。尊重的程度随着距离的增加而降低。波斯人最轻视距离他们最远的人,因为他们认为自己是各方面最出色的人,其他人按离他们的远近习得一定的美德,离得最远的是最卑下的。
大约2 500 年后,这种泰然自信依然故我,表现在1850 年美国和萨非王朝签订的贸易协议中。P190
吴砺
2016.2.21
吴砺
选自待出版的散文集《致远方朋友的信》
|